哼妈:小哈择友记
2016/9/18 哈爸哼妈

    

    


     1

     “妈妈,那个朋友呢?”满头大汗的小哈从海洋球的池子里爬出来问我,我从书里抬起眼睛四处张望,“我没注意,可能爬到上面去了吧,他妈妈还在这,那他肯定还没走。”小哈转身顺着梯坡爬上去,找他的“朋友”去了。

     游乐场里二十多个孩子。小哈的这位“朋友”喜欢角色扮演,不争斗推抢,奔跑快速,跳跃攀爬也很在行,他的妈妈似乎也鼓励他的冒险,于是他和小哈假想自己是在一座迷宫城堡里“打怪”,互相商量着情节推进,奔跑跳跃。

     小哈2岁左右,我就暗自操上了一门心思:观察小区里的小朋友和家长,试图帮助小哈甄别“良友”和“损友”,以期让小哈和“更好的人”在一起。

     现在小哈快4岁了,我已然放弃了帮他择友的念头:他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与自己最“合频”的小朋友,而往往最后也会让我惊叹:没错,就是ta!太适合小哈了!

     2

     天气晴好,我和小哈进入露天淘气堡时,还没有别的小朋友,于是我就成了小哈的玩伴,小哈的欢呼声不久就为老板招徕了不少生意。孩子渐渐多了:这两个小姑娘擅长不停喊叫,那个小哥哥永远都在“不经意”绊倒或者推倒别人,角落里有个小人儿,看到奔跑欢跳过来就退得远远的,而高高的滑梯上,小哈正和一个小男孩对笑,然后一起抬起腿躺着滑下来——就是那个男孩!我已经细看好几次了,每次经过拱门,他都会朝妈妈开心地笑,眼睛眯起来弯弯的,他妈妈也冲他笑,母子不说话,就这样对视一笑,我的心就跟着颤一下。那可真是个爱笑的孩子啊,我就想到了“喜乐”,纯净的喜乐。

     小哈于众人中找到了他。

     3

     我的幼年,身边除了长我3岁的哥哥,还有4个堂姐堂兄,本来最小,再加上天资拙笨跟不上节奏,所以准确地说,我的幼年是没有“朋友”的。后来读书,永远只有一两个好友伴身,始终没有“广交朋友”的经历,也从没有“呼朋唤友快意江湖”的奢望。

     大学了,寝室四个人,一个天赋情商,全年级都是她朋友,真朋友的那种,毕业十年还友情不减;另一个,自在洒脱,是从不废半点心思在“有意维护”上的。羡慕中,我与剩下的最后一位成为了好友,死磕了整整四年。

     后来工作,再回归家庭,即使通讯便捷,但我的“朋友路子”始终这么窄窄的。

    

     4

     看来,人生初起时的择友经历匮乏,似乎影响了一生的朋友圈格局,就像一个口子,最初定型时开得小,后来就不太打得开了。

     当初,小哈提脚往家门外走时,我便刻意规划他的择友取向,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曾察觉,直到,小哈用自己的方式,悄悄观察,尝试靠近,试探交往,最后挑选自己心仪的朋友,我才突然警觉,原来我的脚,一直在试图穿进孩子的鞋里,以期帮他走路,一段我曾经没能走得更好的路——其实,孩子可以自己走得很好。

     5

     我们正在翻过那个时代,那个“期待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的时代,我们成为父母,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被教育”:我们不能唯分数是从,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充分地爱与陪伴,父母自我情绪管理,倾听,接纳,理解……然而,那些我们既往人生中隐而未现的缺乏和不足,如同一股暗流,深深潜藏在我们生命河流的深处,不自觉,不自知,悄悄在孩子的教养中形成漩涡,所有我们生命中的“杂质”,就这样,汹涌地裹挟入了下一代的生命中。

     我想起了惠特曼那首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每天清晨,小哈向我走来,他看到了什么?

     哈爸哼妈

     一个夫妻共同创作的公众号,致力于家庭关系建造

    

     长按上方,一起关注家庭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哈爸哼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