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微循环不通居然会导致这么多的疾病!
2016/5/4 陆家易健康

    

     本文是目前最深入研究微循环对人体特别是人体各内脏器官及微循环障碍是怎样导致人体各大内脏肺腑出现病变并最终导致人体各种内外疾病的最好文章。仔细研读本文,对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人体大多数疾病的根源有重大意义!相应的,读懂本文,自然也就明白——人体的大多数疾病,通过解决或改善微循环障碍,即能治愈或减轻!

    

     微循环,影响脏腑的关键

     一、微循环养身砭疗,血液的主要物理特性与致病原因:

     1. 直行性:受阻就容易淤积.

     2. 凹陷不行:例如头骨受伤或关节移位等因素都会影响血流.

     3. 凝结性:血小板或血栓等会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

     4. 释解性:温度不足会影响末梢循环.

     二、从数据了解[微循环]

     1. 微细血管直径约1/100毫米,小于头发的20分之1.

     2. 血管壁的厚度大概是一张纸的100分之一.

     3. 微循环中的毛细血管总长约9—11万公里,据估计能绕地球两圈半.4. 微循环的血管数目,约300亿支.

     5.人体总血液量约占体重的1/3.

     6. 人体百分之70以上是水分.

     7. 血浆中百分之90是水分.

     三、微循环可能引起的疾病

     微循环障碍

     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

    

     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

     1、神经系统

     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

    

     2、心血管系统

     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3、消化系统

     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

    

     4、肌肉关节系统

     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

    

     5、妇科系统

     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

    

     6、皮肤科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

    

     7、引发多种老年病

     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都是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

    

    

     ↑ 手部微循环示意图

    

     ↑ 脚部微循环示意图

     微循环用肉眼看不见,用手摸不到,过去不知道,于是人们对它感到有些神秘.其实微循环无时无刻不在你身体里活动,不信,当人受到惊吓时脸色发白,羞臊时颜面变红,实际上就是面部微循环发生变化所造成的.这时你会说:啊!原来微循环并不神秘,它就是微循环系统的血管.回答是:似乎对,但又不完全,其实,微循环确实是循环系统最末梢的部分,因此它属于循环系统;但它同时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又属于脏器.这就是微循环的最根本的特点.从哲学角度说:微循环具有两重性.

     具体一点说微循环和一般循环比较具有5个特点,认识了这些特点才能初步了解微循环.

     1.在属性方面,微循环既是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属于循环系统,很多脏器的实质细胞,组织都和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以及毛细淋巴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微血管为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支架的立体结构,所以它们又是脏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哺乳动物中不存在没有微血管的脏器,也没有完全脱离实质细胞而单独存在的微血管;2.在形态方面微循环既具有脉管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征.微血管,毛细淋巴管形态上呈空腔管状,便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这是脉管的共同形状,但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各脏器的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小肠绒毛.肺泡,肝,骨髓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和结构都不完全相同,甚至同一脏器不同部位,如淋巴结,脾脏其小体和髓质部位的微血管形态各具特点;3.在功能方面,微循环既是循环的通路,全身的循环血液除部分流经动,静脉短络支外,几乎全部统经微血管,经灌注组织.细胞.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之间隙.流动于微血管,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毛细淋巴管是细胞,组织的重要输出能道之一,因此微循环是细胞,组织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4.在代谢方面,微循环既具有血管,淋巴管.组织间隙等代谢的共同性质,又表现出其所在脏器实质细胞代谢的一种特征;

     5.在调节方面,既是全身性神经,体液的调节,又要受局部的调节.

     总之,微循环不同于一般循环的特点,它是具有“双重性”,即在属性,形态,功能,代谢,调节方面,既具有一般循环系统的共性,又有脏器的特殊性.

     - 微循环与健康 -

     微循环的重要性及特点

     微循环重要性:人体是复杂而又奇妙的机体,仅靠心脏的有限收缩力是不可能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而必须靠微血管自身的节律性的运动才能将血液灌入细胞,同时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有其自己的规律,这样微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变成了"第二心脏"。由此看来,微循环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细胞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微循环的紊乱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

    

     -微循环与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同时细胞代谢产物因供血不足不能完全排出体外,会导致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衰退;重者发生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等。(天地品味补充:脑瘫也和微循环障碍有直接关系)-

     2、心血管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心脏细胞营养不足,心肌缺氧,从而导致胸闷、心慌、心绞痛、心率不齐,重者发生心肌梗塞,长期微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及冠心病。-

     3、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4、消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胃肠吸收功能不好,发生营养障碍,面黄肌瘦、腹泻或便秘;重者发生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若肛门附近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血管长期扩张、堆积淤血则引起痔疮。-

     5、运动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肌体内产生大量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肌体产生酸、胀、痛的感觉。如: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软组织挫伤和关节扭伤等。-

     6、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

     7、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微血管通透性改变,组织水肿,血管收缩,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

     8、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皮肤细胞得不到营养和氧气,局部坏死。皮肤屑脱落,还可能发生斑秃、手足癣等。-(天地品味补充:皮肤松弛、皱纹、黄褐斑、白发、脱发白癜风等均与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关)

     - 微循环与疾病 -

     微循环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场所,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保证。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0.41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天地品味补充:还包括大量自由基、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残留物、输液微颗粒等)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身体机能逐步退化,血液粘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在毛细血管中就可能发生淤滞,甚至堵塞,使组织细胞无法正常代谢。细胞既无法得到充分的营养,又不能及时排出废物,从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天地品味补充:再严重时,就会对人体各部位、各器官及脏腑、腺体及各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及损伤,导致各部位、器官、腺体、脏腑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时,人极容易发生疾病。特别是人处于睡眠状态,血流速度更慢,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在睡眠中发生意外就是这个原因。改善微循环,特别是在睡眠时保持微循环的通畅,不仅对睡眠有益,更是保护身体健康的必要前提。

    

     - 微循环知识 -

     微循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主要由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血液流变学三大部分组成。微循环的研究自20年代以来就已开始,但微循环这个名词是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才正式确定和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成立微循环学会,已召开了六次世界性微循环大会,三次亚洲微循环大会。微循环的研究已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血流,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在国外,微循环已有系统研究并有专门的学会,在美国、欧洲有专门的刊物出版,并定期召开世界性的学术会议。我国从六十年代开始微循环的研究,研究人数有几万人,我国微循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紧密结合临床。我国国家微循环学术组织于1993年正式成立。 -

     中国微循环学会会长修瑞娟教授指出,微循环研究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为不少医学难题揭开了谜底,为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 -

     认识微循环微循环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活动。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细胞膜进行这种传递活动,但进化至哺乳动物阶段(人)只有肺和胃肠分别通过气管和食管才能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其他器官的位置、功能、代谢已经定型,构成器官的组织、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界环境沟通,只有通过组织液和血液、淋巴液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由于血红蛋白呈红色,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内的血液流动,而不做特殊处理是看不清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认为微循环就是指血液微循环,血液微循环是人们研究较多,认识较为清楚的领域。 -

     我们把人体比做一棵大树,那么人的心脏就犹如树根一样。源源不断地向人体输送养料,是全身血液流动的动力;分布全身的大动脉、大静脉及小动脉、小静脉则如同"树干、树枝"一样是输送血液的通道;而相当于头发丝二十分之一的毛细血管,就好比树叶上的经络,血液需流经这些经络才能促进整棵树的生长、发育,人体主要靠血液运送养料和排除废物,并通过毛细血管与组织进行交换。若毛细血管不通畅,就好象树叶上的脉络受阻或不通,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树叶就会枯死一样,人体的器官也会因此而衰老并产生疾病。 -

     - 微循环定义及功能 -

     微循环定义: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微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在微血管、微淋巴管和组织间的循环),微循环还有组织器官微循环,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运送养料(包括氧气和营养物质)运出废物(包括二氧化碳、乳酸和代谢产物)。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

     1、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带走代谢产物。 -

     2、沟通全身各组织细胞。 -

     3、保证血流量。 -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3条途径及其作用: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微循环组成的记忆方法: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微循环的组成随器官而异。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1.迂回通路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最后汇流至微静脉。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营养通路。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安静时,骨骼肌中真毛细血管网大约只有20%处于开放状态,运动时,真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2.直捷通路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至微静脉。这条通路较直,流速较快,加之通血毛细血管管壁较厚,又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故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这条通路的作用不是在于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

     3.动--静脉短路血流经被动脉通过动一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

     (二)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绍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的管壁主要含有平滑肌,它们的舒缩活动直接影响到微循环的血流量。

     1.微动脉微动脉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总闸门”的作用,其口径决定了微循环的血流量。微动脉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内缩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等的影响。当交感神经兴奋以及缩血管活性物质在血中浓度增加时,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一方面可以提高动脉血压,另一方面却减少微循环的血流量。

     2.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也属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它们起着“分闸门”的作用,它的开闭直接影响到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而该处的血流量对物质交换最为重要。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很少或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支配,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它们的舒缩活动取决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与舒血管物质的综合作用。当局部组织代谢增强或血液供给不足时,PO2降低、局部代谢产物堆积CO2、H+、腺苷等)和组胺增多时,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代谢产物被运定,O2的供应改善,PO2恢复。此时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处在体液中缩血管物质的影响下,产生收缩,真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又造成上述的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血流量又增加,如此反复,在缩血管物质和局部舒血管物质的交替作用下,使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这就是微循环对血流量及血流分配所做的自身调节。当某一器官的活动增强,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多,该器官的血流量增加,其原因就是局部代谢产物发挥的舒血管效应。

     3.微静脉属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后闸门”的作用。其口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静脉回心血量。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一方面造成微循环血液淤积;另一方面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微静脉平滑肌也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液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微静脉收缩但不如微动脉明显;微静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也较微动脉低,但对缺O2与酸性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比微动脉大。

     安静状态时,真毛细血管仅有20%开放,即可容纳全身血量的5%--l0%。可见微循环有很大的潜在容量。如果某些原因引起全身微循环真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循环血量将大量的滞留在微循环内,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即可下降。因此,微循环血流量直接与整体的循环血量密切相关。它除了要保证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实现物质交换,而且要顾及到全身的循环血量,使局部血流量与循环血量相统一。

     (三)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是通过扩散、吞饮及滤过--重吸收三种方式,其交换的速率取决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外面有一层基膜,总厚度约0.15-0.50μm,内皮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处存在有细微裂隙,间距约10--20nm,为粘多糖类物质所填充,在其中有直径为4nm左右的小孔,这是物质转运的途径之一。该小孔除了蛋白质难以通过外,血浆中和组织液中的水、各种晶体物质、小分子有机物均可以以扩散形式或滤过--重吸收的形式自由通过。内皮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O2、CO2及脂溶性物质扩散的直接径路。此外,大分子物质的转运还可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吞饮作用实现。

     (四)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

     根据滤过--重吸收学说,在毛细血管内存在着毛细血管血压及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在组织间隙中有组织液静水压及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内外这四种因素构成了两对力量,一对是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它们是组织液的滤过力;一对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的静水压,它们是组织液的重吸收力。这两对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若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则造成组织液的生成;若有效滤过压为负值,则组织液回流入血。有效滤过压可用下式来表示: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人体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30mmHg;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约为12mmHg,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约为15mmHg;组织液静水压约为10mmHg,故:

     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30+15) mmHg -(25+10) mmHg 约等于10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2+15) mmHg-(25+10) mmHg约等于-8mmHg。

     由此看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为净滤过,静脉端为净回收。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过,血压是逐渐下降的,有效滤过压也逐惭降低至零,再往下行,血压更低,有效滤过压转为负值,其结果,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约90%可在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入血。约10%的组织液则进入毛细淋巴管,生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系统又回到循环系统中去。因此,造成了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动态平衡。

     ---------------------------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维持着动态平衡,是保证血浆与组织液含量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因某种原因使动态平衡失调,将产生组织液减少(脱水)或组织液过多(水肿)的不良后果。根据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凡影响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 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时,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增大组血管收缩或静脉压升高时,也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加。如右心衰,因中心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结果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2. 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蛋白减少,如长期饥饿,肝病而使血浆蛋白减少或肾病引起蛋白尿(血浆蛋白丢失过多),都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过多、回流减少而造成组织水肿。

     3. 淋巴回流由于约10%组织液是经淋巴管回流入血,故当淋巴液回流受阻(如丝虫病、肿瘤压迫等因素),则受阻部位远端组织发生水肿。

     4.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若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异常增加,致使部分血浆蛋白漏出血管,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其结果,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引起局部水肿。

     赞是一种鼓励 | 分享传递健康

     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陆家易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