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究竟读什么? ——记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大学生活
2015/2/16 大学生励志网

    

    


    

     进入“社区”和100万大学生在线交流互动

     读大学,在大学究竟读什么?

     ——记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大学生活

     匆匆大学四年时光,改变了很多人的理想,也成就了很多人的辉煌,承载着许许多多值得留念的回忆,这些回忆或带着青涩校园印记,或带着意气风发的职场初体验,或带着成长的所必经的阵痛……大学不光是一所学府,更是你我的生活的小世界。仅以此文纪念我的大学四年生涯,并给即将进入大学,或还在大学的同仁们一些启发。这也是我把这篇文章写得比我毕业论文还长2倍的源动力。

     大一的困惑:关键词(大学之思,广泛涉猎,公益服务,主持)

     高考是独木桥,与其批评其如何不公,不如玩转这高考的制度,真正的强者是将制度玩转于掌心的。记得大一刚入学军训的时候,最让我困惑的是周围很多人问我分数为什么报华师,加上高考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与我最向往的中大失之交臂。导致我大一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很抑郁,周围一些广东本地的同学对华师的看法褒贬不一,记得大一上学期帮我们班一个女生去中大发传单,那晚上发完以后,我坐在中大宿舍楼下想了很久,诚然一个顶尖大学会提供非常多的机会和平台,比如光辉多多的教授,数不清的名师讲座,海外交换的机会,各种校外企业赞助的奖学金,眼花缭乱的宣讲会,学校在各界优秀校友。

     从那天起我就知道我的大学需要我做主,学校或者周边环境不能提供给你的机会或者平台,那么你就主动去争取,没有平台,创造平台,主动性我想这是我在大学收获的最重要的财富。也许你所在的学校不是最顶尖的,但母校她默默教会我很多。她的学风少了些心高气傲,多了些朴实无华,这给予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这里学生更加踏实,平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她在很多方面留白,这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填补这些空白,而这给予我们更多的创造机会。就像中国的泼墨山水画,最写意处在留白。借用最近流行的那句广告语“你有你的985,我有我的211,我为自己代言。”

     根叔说过:“什么是母校?母校就是你在学校你一天骂她八遍,也不许别人骂她一遍。”不管你是否在母校过的愉快,这里承载着你青春生涯最绚烂的四年时光,值得一生回忆的片段。你上课走过四年的校道,你所在的那个教室,大家在课上趴着睡着的搞笑身影,性格各异的老师授课方式……

     就像人进入新环境都有这样一个适应期,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拿着课本翻来覆去看,结果到头来分数多么惨淡,然后哥才发现大学考得不是书本,是老师课件。所以这区别于我们从小学至高中的考试范围。而和比你大一级的学长学姐沟通非常重要,他们往往有着非常多应付那个专业课考试的方法,幸运的话你也许可以拿到他珍藏的考卷,然后你很Happy地发现期末考试完全就是一张卷子。所以一个还看得过去的GPA是比较好混的,但是若是到了3.5(5.0制)以上,很多是看平时的学习功夫了,就文科专业来说,你靠抱佛脚的三脚猫功夫糊弄不了老师的。当然如果你平时和老师关系非常不错,那自然平时分会比较高,但是这需要你大量的时间去维护师生关系。特别是如果课程比较多,你自己的事情又比较多的情况下。

     大学授课模式被人诟病已经是一个“主要社会矛盾了”……“高考人数新高,大学扩招”等均成为此现象的原因,而我们忽视了一点,大课室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变得沉默寡言,每次的提问都在对着一团空气。有些同学的慷慨激昂也被周遭的环境同化成了静默,就像是从众心理一样,大家均这样,我不这样做不就把自己突兀出来了,而且和大家一样没错。每天上课后面三排绝对会有不少于10个人在睡觉,更搞笑得是就算躺着睡,老师也看不到。玩手机,看小说的更是比比皆是。我们不经要问,这是我读的大学么?我每天收获的信息知识连高中的学习一节课都不到。是老师讲的不好,还是你昨晚打游戏,煲美剧太晚。中国先紧后松的教育体系导致了大学教育普遍宽松,而高等教育恰恰是最塑造一个人的全面性。教师数量与大学生数量相差悬殊导致我们没有美国大学的那种小班式讨论教学,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

     大学学什么东西并非是最最重要的,因为70%人日后不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也许你在工作中偶然会发现你的专业特长发挥了优势,抑或是等你积累到一定阶段,很多专业实践上可以越界搭边,融会贯通。

     我想在大学应该培养三种意识:

     第一是自学意识,每天面对大量信息,你如何去获取你自己想要的知识。特别是大学上课就像快速翻书一样。这对你以后生活极为重要,快速学习能力。

     第二是思辨意识,独立,自主精神,这也是大学精神内涵,我们不被观点左右,我们在影响观点。以事实为根据,做出自己的判断,有主见,而非人云亦云。

     第三是创新意识,通过不同的活动去锻炼自己的思维,活跃你的大脑,就像我在SIFE中与大家不断观点碰撞所形成的新观点。

     我一直很欣赏Harvard图书馆的一句话“Study like a dog, Play like a gentlemen”真正的精英学生是既会学习又会玩的,这里玩在这里被我解读成行万里路,所以就像中国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包括你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国外的见识,你所在不同地方留下的足迹,认识的朋友,他们分享的故事和人生百味。也包括你所参加的比赛活动,实习,公益组织等等。读书只是局限在理论的海洋,我们最终要走在实践的泥土里。在“行万里路”的道路上,我们认识的不同的朋友,锻炼的不同能力,见识的不同风土人情,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大一的我参加了很多社团的干事,校学生会文体部,院学生会文娱部,校艺术团班文娱委员,广播站DJ,也有很多兴趣社团,什么经协,定向越野协会,羽毛球协会等等有些甚至交了一股脑地交了二年会费甚至二年一次活动都不参加过。毕竟高三关在笼子里面太久,需要将自己解放出来,所以对什么都有兴趣,这也是为什么大一学生容易被忽悠去参加各种社团了,大一听了很多讲座,什么留学的,法学的,商业的,求职的各种,做了厚厚的讲座记录,而大学的讲座基本上是大一听完的。广泛涉猎,是大一的主旋律,不论是参加活动,还是听讲座。记得大一的时候疲于奔命,记得一个晚上要开多个例会,重叠的时候还要考虑如何协调,有段时间A社团好像事情做得不够,要去弥补下,预示就把B社团事情先放下,导致结果是两边对我都不满意……而且对于学习影响也很大。大一上学期的参加第一届华师主持人大赛的经历以及在因为发烧“被隔离”的那段时期因为表演发生的事情都让我成长了很多。那些挫折,那些委屈,流下的泪水,让自己真正的开始成长。

     记得大一下学期的公选课是《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期末作业我们需要提交商业计划书,于是我和海燕师姐商量不如我们一起把这个计划付诸实践,于是我们开始考虑毕业花束的买卖。订货,选址,存货,宣传单,摆摊等等都让我们尝试了小试牛刀的乐趣。尝试总是好的,特别是看到甜蜜的销售数据。

     大一下学期小山坡集训营,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尝试,后来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主讲,我一个大一的学生带着大四学生说英语,也许这没有年纪之分,大家都是共同学习的。记得那两个星期很漫长,早起,中午要练,晚上也要练,和很多事情冲突也要练习。但每次看到他们进步的发音,更加自信地表现,让我觉得博通师兄创立小山坡英语集训营的初衷之意义所在。

     志愿服务是大一的另一个关键词,两届广交会的志愿者,去未成年管教所带着那些未成年犯们一起做游戏,去当城管志愿者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些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不像我们所看到的报道那样,你必须亲身经历。

     大一的暑假我们班一个小组来到粤东的罗

     定市泷州中学,罗定县城进行普法教育,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站到讲台上,望着一个个求知若渴的眼神,就像看到几年前还在初中的自己,教他们《感恩的心》歌曲与手语,我想除了带给他们心灵上的震撼,或者塑造他们,不如说我们一起在逐渐成熟。

     主持是在大学发展的一大爱好,从中学开始喜欢主持,甚至考虑艺考的播音主持,也许是表达还不错,普通话标准等原因,我开始在华师各大活动主持,曾经被朋友们开玩笑说过:“能主持的地方都主持过。”

     我,一直在路上。

     这些是大家都经历过或者有过思考的,而我只是把这些回忆拿出来一起玩味下。

     大二的体验: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关键词(专注,分享,领导力)

     大二的开始,如果说大一是高中向大学的过渡,独立生活的元年,那么大二是开始独立承担责任,发觉自己究竟喜欢些什么。大一时候的我是广泛涉猎的,那么大二的我已经对有些东西免疫,不像大一时候那样什么都感兴趣,于是有所取舍地专注几项事情,用心去做。

     大二的年级到了不能随便叫师兄师姐的时候了,我们才发觉为什么自己大一时候,师兄师姐把他们的忠告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这份传承的责任让他们觉得对得起这个尊敬的称呼,让学弟学妹不走那些弯路,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于是这也是我大二体会最深的感触,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帮助他人一起成长。

     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留在了校会主持队,担任第一届主持队的队长。第一次在一个社团去管理一群10级的学弟学妹。坦然说是兴奋与压力并存。我把暑期和一位艺考老师的主持人培训的内容整理以及结合我大一一年主持舞台经验的理解融合成一年的培训课程。其实我想自己还不够资格当老师,我只能算是一个分享者。我乐于去分享我的见闻,曾经有一二节课,除了既定的内容外,我没有准备其他的东西,于是我就分享我的所见所闻,对于主持的理解。因为我相信一个优秀的主持人是需要去经历的,阅历的增加才能沉淀出在舞台上脱口而出的淡然。我也鼓励他们去主动表达自己,于是每节课都会有一位学弟或学妹进行金牌主持人的展示。以及让他们去多读一些书。书籍是主持人的好朋友。

     我想其实在一年的主持队过程中,我和他们一样同时在学习,不同学弟学妹身上的闪光点,第一次管理一个社团,主持队第一年成立,制度不完善也在我们的实践中完善着,而我也和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感谢你们。

     SIFE赛扶(已改名为Enactus创行,说实话作为校友并不喜欢这个名字)是大一下学期参与面试的社团,记得是那张孩子眼睛的海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公益与商业可以如此的结合,利用你的智慧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和我的理念契合,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商业管理,上学期开始辅修经济学。而SIFE与校内的其他社团迥然不同,她的自由,开放,去等级化,头脑风暴。于是念头在我心里升起,这不正是我想追求的工作环境吗?果断投了简历,面试也与其他社团不同,第一轮是抽一个案例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案。还记得我的那道题目是瀚园的包子铺很多天包子卖成不好,如何办?第二轮是小组面试,但是面试经历一周,一个商业案例分析题,最后一天展示小组的方案报告。无比新奇的感受,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也迸发出了许多火花,而最后一天展示后的压力面试也让我们透不过气,不过I got in。大二已至,我参与的项目组是佛山桃花项目,南海石泉村的村民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年轻劳动力流失,留守的老人家只能靠耕种桃花树谋生。我们与村委会合作帮助这些村民拓展销路,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记得当时需要先坐大巴然后再坐地铁从佛山回到学校,深入田地里,与农民伯伯探讨收成,桃花树的耕种问题。行走田野间,心怀百姓疾。由于项目outcome并不完美,于是我们项目组并没有选入备赛项目。

     SIFE因为有这样一个年度比赛机制,本质上设计比赛的初衷是为了激励sifer们做出更好的项目的表彰,成果展示,也是一次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然而在现实中,其实我们不同团队之间会讨论到“包装过度”这一SIFE项目诟病,即为了比赛把一些数据夸大,忽视长远过程,更加注重短期回报的结果。余之所见的一些团队的一个问题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比赛成为做项目的目标,这已经偏离了SIFE的本质利用我们的商业思维与行动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于是很多项目没有outcome无法参赛,就夭折胎死腹中。我深以为项目运作与比赛是过程与结果的事情,《从优秀到卓越》说过真正卓越的企业,是将创造利润结果作为过程的自然产物,不会天天把利润为重挂在口边。2011年5月,经过香港华南赛,我们进入了全国赛的舞台。第一场五进一。我们第一个出场,而本组有曾拿过全国冠军的上海财经大学,鸭梨山大。不过整体下来,我们流利地完成了比赛。记得当时看到Roland Berger的咨询师作为我们赛场的分赛场主席,她微笑地点头,我就知道有戏。不过等我们回到房间,才接到老弟的电话告诉我们团队进入半决赛,于是匆匆换上衣服,又开始准备下午的比赛。半决赛,我们与大连理工,汕大分在一组。我们依然第一位顺位出场,也许大家觉得我们已经平了华师SIFE在全国赛的最好纪录了,所以大家很自信,放开了去表达我们的项目成果。记得当时被眼尖的评委问到financial highlights,木有人回答的时候,我主动承认了我们印刷错误的问题。算是Q&A中比较惊险一刻。会后我和一位南加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Dr.John在聊,他对于后期比赛的反馈给了我们很多意见。从备赛,华南赛,全国赛这近三个月的历程,历历在目。经常因为熬夜飞奔跑着回宿舍洗澡,在西五路那边大声练稿子。我们收获的不只是英文,项目思维的提高,更收获了友谊。

     亚运会志愿者。第一次参加这样一个盛会,其实自己是有些小激动的,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选拔到培训,转眼就那样开始了。11月的广州依然是酷热难耐的,我和几个师兄被分到吉祥物的岗位。我们穿着衣服被人揩过油,火辣辣的太阳下,每次都是一身汗。到后来,吉祥物服装内部的风扇坏了,大家就是瘪瘪的“羊羊”上场了。休息的时候一起讨论每天见到的奇闻异事,还把《经济学原理》拿到休息室去复习。我想这能够给比人带来快乐,就是最幸福的志愿者。何必在乎做什么呢,体验过亚运就足矣。而今,每当大家提起那段往事,最鲜明的印象就是我们五只羊。

     AIESEC。简而言之,AIESEC提供了一个全球实习的平台,你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开展商业,公益,技术类不同的实习机会,在一个异域国度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独立,认识不同的朋友,在跨文化的团队中合作。最初听到AIESEC是大一时候SIFE宣讲会上,校友沈叶师姐说她在印度实习的一段经历。一直觉得高深莫测的组织,全英文的面试等等,觉得门槛很高,然而实际去申请时候,觉得也就那样。我们在做某项事情前总给自己设置太多障碍,你还没有被事情所挫折击垮前,已经被自己的心魔击倒了。

     于是大二上学期我申请广外AIESEC GDUFS,当时作为EP(Exchange Participant)制作中英文简历,确立目标,选择项目,准备全英文面试,使用skype,准备gmail邮件。从成为EP到match过程中,你会发现你学习了很多,很“国际范”。参加RIC(RegionalInduction Conference)时候,和不同学校的AIESECer们,还有外国友人,一起畅谈AIESEC是什么,一起跳roll call dance,一起疯狂,我发现大学也可以如此充满激情的。我甚至带我们当时的SIFE队长和他们谈成立AU(附属已成立AIESEC分会的大学)。回到Match,我一直觉得好事多磨。当时土耳其,巴西,波兰都有不错的项目,但是与我的时间并不匹配。还记得那是我还当亚运志愿者的下午,我的EP manager(负责我的EPmatch事项的Aiesecer)告诉我有一个巴基斯坦的项目,一个负责raise money for flood victims。我当时有点兴趣,但又很担心,毕竟这是巴基斯坦,它给很多中国人的标签就是爆炸,恐怖份子,混乱。但我决定去参与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但在后来与returnee(从国外实习归来的aiesecer)和父母争执半天,我把项目的详细计划,AIESEC介绍,我把当地的安全情况告诉他们,以及我的承诺,他们逐渐放心。其实选择巴基斯坦的原因是:第一,这个项目具有的挑战性,与不同企业洽谈赞助,合作项目。第二,很少人想过去巴基斯坦,我想去一个大家都不常去的国度,就像战地记者那样。第三,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巴铁,亲如兄弟。然而事情却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我和华农的一位师姐Hillda订好机票,却被告知那个项目的赞助商临时撤资,现在AIESEC中国与AIESEC巴基斯坦要重新更换项目。而实际上我们基本上已经没有时间去把签证办下来了,过了几天,事情有了转机,有一家新的社会企业愿意接纳我们。所以就这样一波三折,好事多磨,我们飞机降落在卡拉奇后我们才办理完落地签。当时在机场的礼遇让我们很感动,当时排队的前面是一个美国公民,签证官放下这位美国公民,热情地帮助我们办理,还询问我们来巴基斯坦的事宜,住哪里,连机场的工作人员还热情地帮我们搬运行李。在机场出口,卡拉奇当地的AIESECer已经早早等在门口“Welcome to Pakistan,China and Pakistan are forever friends.”并给我们献上花环。二个月的时间里面,认识了我们社会企业哈佛大学的老板,他还是TED的speaker,在哈佛学习医学,在纽约大学学习MBA,并放弃了一家法国制药企业的工作,毅然回到他的祖国创立了这个社会企业,记得我们去喝咖啡时候,拿起一本杂志,随便翻看一页的社会名人竟然他都认识。同事里是各种名校海归。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有经历,我们的boss也热衷带我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与陶氏化学前往孤儿院看望孩子们,他们热情地围住你让你教他们chinese kung fu;见到巴基斯坦宝洁公司吉列的CEO,与联合利华商量社会企业合作项目,我自己联系到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葛兰素史克HR合作医疗保险项目,去参加各位论坛活动,晚宴,图书节,还有最具特色的巴基斯坦婚礼,参观巴基斯坦的难民营,与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开party,合作项目。每次走在街头,或者是在景点游玩的时候就被巴基斯坦的当地居民所注视着,在这里,我们是老外,不过因为巴基斯坦对中国人如此之友好,十分友善,经常会见到他们热情地和你们交谈,前提是他们会说英文前提下。回想那两个月,每天都是一种挑战,遇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AIESEC的理念不过如此,在异国他乡,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认识与来自不同国家朋友一起合作,分享不同的价值观与文化,感受culture shock,真正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就像我看到从国外来巴基斯坦工作的AIESECer们,并没有在任期结束后马上回国,而是毅然选择留在巴基斯坦,创立他们的社会企业或是NGO,去改变那么一点点。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走在因为巴基斯坦洪灾而兴建的帐篷前,我觉得很痛心,简陋的帐篷下是一个个孩子玩耍的身影,全身是泥,直接睡在泥土上,旁边就是气味难闻的厕所,生火的地方就是烧饭的地方,缺少教育,缺少水与食品,都是等着救援车辆送过来,而因为缺少及时的治疗,我目睹一个妇人因病离世的场景,大家围着她,有人在放声痛哭,有人在祈祷……我比他们幸福太多,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我在想我能做的很少,一个人力量不能改变这些,但我想我可以通过传播让更多人知道还有一些人生活在那样的条件下,需要我们去帮助。这也是我们社会企业Nayajeevan所做到的。

     一直以来,我就注意到其实华师的学生缺少与校外企业交流的平台,师范的牌子导致很多企业望之却步,职业规划的课程大三才开始上,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力不强,而且是由在校老师在讲台上念每年都是一样的PPT,完全脱离实际用人单位需求,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没有渠道了解外界用人单位的信息。于是我从广外接触到了JA(国际青年成就),它是搭建起企业界与教育界交流的平台,邀请企业志愿者到学校来进行特别设置的职业教育课程去锻炼学生们的领导力,创新能力。于是我觉得可以把它引入,于是开始招兵买马。和广州JA的会谈让我发现,我写了一个华师市场情况分析书,Linda的认可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但是在学校注册却遇到困难,学校以意识形态渗透,我最初想挂靠在某个单位下面,但是领导们都不认可。最后我们决定独立成立华师JA团队,自负盈亏,既不会受到束缚,也可以更好更自由地开展活动。

     暑假学院要求专业实习,我申请回家乡的法院实习,我笑称这是大学最后一个暑假,因为下一年就是准备苦逼的司法考试了。我在民二庭,以合同纠纷为主。只有到法院工作才知道书记员的辛苦,堆积如山的案卷,需要排期开庭时间,调解当事人纠纷,档案归类,出去做保全等等,每天都在重复性地做着相同的事情,不是坐在办公室,就是在不同办公室间跑。我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是书记员和法官们对我们这些实习生还是非常热情的。

     暑假前无意看的叫Wise U的一个NGO在开展夏历营,于是就申请递交简历,没想到收到他们的邀请函,于是又回到广州中大参加活动,WISE U其实是开展一种创意课堂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思维与想象力。来自法国的博士与我们一起探讨这种课堂的趣味,全国不同地区高校精英学生在一起互相合作,一起通宵玩杀人游戏,夜游广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体验。

     大三的经历:“小创业”& 面试与实习中的学习 关键词(创始,领导力,反馈)

     进入大三,很多事情不像大一大二那样,不需要考虑未来很多事情,需要规划起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确定自己这一年所需要获得的经历。如果说大一大二是船只在不同的港口停泊去获取不同的补给,大三就是需要调整船只的方向驶向你所设定目标的轨道。大一就做了MBTI 和霍兰德性格测试,但是这些测试只是给你指一个方向,说明你自己适合这些,但是无需就此限制在这个领域里面,因为人是会变化的,所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二下学期华师JA团队的创建只完成了初步工作,我当时是非常希望第一学期就可以招收学员进行宣传,但是迫于注册的流程,以及人员组建,还欠一火候。由于独立成立的JA团队不允许从事与JA以外的其他活动,我们决定改变为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成长促进会,这一点我借鉴当时准备宝洁面试时候的idea,母品牌与子品牌战略,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成长促进会是母品牌,JA是我们的子品牌活动。团员组建方面,我邀请了我当时在校会的好友们加入,他们又推荐其他人加入,团队不断扩大,但是因为他们都已大三,出于个人考虑有些离开了我们团队,但就一个新团队组建来说,人员流动率很正常。接下来,我组建顾问团,把我认识的优秀师兄师姐与大家介绍认识,实习的EF教育的赞助先给我们公关部,解决经费燃煤之急,协会最开始的经费都是由佳玲,琦琦还有我凑钱的,这就像创业那样入股,我们不知疲倦地与不同部门协商,骚扰了校团委副书记多次,物色不同的人员进入团队,熬夜去准备各种资料,因为我们都怀有着一个理念,去帮助更多华师学生找准他们的职业定位并帮助他们获得职业上的成功。终于在10月举行了团队创立大会,我们在11月23日那天,终于被校方批准成立,那时候我的心情就像五月的阳光金灿灿的,神清气爽。我们立刻开始招募干事,并举行了我们的第一次宣讲会,并在下学期初开始招募学员,石牌校区开展了一场小型分享会,并组织面试。最终有来自南海,石牌,和大学城三个校区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很感动的是南海校区的同学需要从佛山坐将近2个小时车才能到大学城。第二学期我们终于迎来了事业起航与企业经营模拟决策JA课程的开始,我们也参与到玛氏,微软等组织举行的领导力培训。这是大学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因为这是手把手拉扯大的自己的孩子。但我们终究要毕业,协会需要传承,新鲜的血液会补充上来,换届时刻也让我们这届做了很多功夫,对比多种合作的可能性,最后确定出解决方案。记得看到洁莹在换届大会的舞台上介绍自己时候,她和健平的确是正队与副队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们都有着对华师YEA的热忱,他们爱这个组织。

     SIFE进入第二年,走马上任项目经理,此项目组的特殊在于是华师石牌校区与大学城校区SIFE团队共同组成的项目组,貌似目前也没有,所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负责专案项目,在初期项目申请失利,我感受到大家的失落,毕竟大家在SIFE都是希望获得并得到锻炼,我也让他们不要只注意到我们申请的结果,因为在过程中我们去调研头脑风暴一样在锻炼。申请成功不是获得的唯一结果,不过转机出现在11月末,夏晖物流专案项目申请成功,此项目旨在通过我们sifer的调研与联合校园的科研教授给予夏晖物流提供供应链方面改善,以达到环保,可持续,绿色的目的。所以从立项来说,此项目属于咨询类别,于是在寒假让大家去阅读《麦肯锡三部曲》以及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去进行的前期调查做好准备。在下学期的时候,subway,mcdonald都选择夏晖作为供应链合作伙伴,我们从此获得大量数据,也吃了很多顿。下学期参观仓库,与夏晖高管对话,与教授会谈等步骤,我们初步形成了项目报告框架。但是其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为这个专案项目非常特殊,首先,一般专案项目由赞助商发起,项目对象指向一定的弱势群体,但是项目帮助对象就是赞助商本身。其次,SIFE项目组不可以直接与赞助商联系,必须通过大区经理,但是此项目我们的帮助对象就是赞助商,必须要和它联系开展项目。这就造成了制度上的尴尬,所以我们没有那么多机会面对面与我们咨询对象接触,而这也引起了华南区与那边夏晖人员的不满。不过转念一想,毕竟夏晖并非就会采纳我们的意思,也许就是一场公关活动而已,以体现其社会企业责任感和塑造学子心中的雇主品牌。不过就过程而言,第一次体验一个商业咨询项目,我其实也是充满压力与兴趣,大家对物流行业不了解,咨询模型不了解,但是都通过快速学习获取。我也开展一个mini MBA的case study,让大家去充分锻炼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作为一个咨询师的思维。因为一直很喜欢解决商业问题,对咨询业很有兴趣,所以这份咨询项目也开启了我咨询的大门。

     大三正式拉开了我的实习序幕,感谢宝洁给了我第一个正式的面试。9月,我申请了宝洁2012年暑期实习生项目的对外关系部External Relations,从网申,TOEIC笔试,一面,到终面,一直都在忐忑中等待。记得一面时候宝洁大中华区美尚事业部公关总监Lea所透露出公关人的自信,风度,魅力翩翩,举手投足间让你从紧张到放松,真正好的面试官是会引导你去回答,表现出真实的自己。终面的时候,一直被challenge,一直被动地在进行回答,完全没有把面试官的问题引到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回答上。我想自己过于准备看各种面经,八大问,而忽视了最重要的,那就是你自己。自己的个人经历才是让你与他人区别的关键。不过这一次旅程下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我不在对面试犯怵,把它当做是自己表达自我的舞台。其实面试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我在选择企业,企业也在选择你,面试的反馈会给你的考虑是我是不是适合这个企业,这个岗位。

     在新东方,EF英孚市场部实习,让我接触到真正的活动执行与数据分析方面的工作,行为艺术,宣讲会组织,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摊位宣传等等,记得当时组织EF的宣讲会,还邀请EF亚太区的销售总监来到学校,去和大家共同探讨职业规划。

     下学期,我去了一家英国商业咨询公司Bridgia(布瑞吉)实习,终于需要天天出走与写字楼与学校之间了,当时在市中心石牌桥的壬丰大厦,坐在摩天大楼里面真让自己感觉有点小白领的感觉,但是同样觉得来回挤公交与吃快餐的苦逼。英国人Mr.Jon是我的boss,我的工作包括英文cold call,translation,会见客户,咨询报告撰写等等。这让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企业客户,这对于你了解行业,客户心理很有帮助。

     我大三一年主要是上学期参加了很多场企业宣讲会(大四没参加过一场)其实这些宣讲会主要是针对应届生的,但是提早去接触他们,会让你更了解行业,更了解公司的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所以这是另外一个学习的平台。其次,在宣讲会上可以主动去提问,这很考验一个人的思维反应和提问水平。要知道你要在全体同学和企业面前提出一个有水平不被吐槽的问题是还要勇敢地表达出来,这是不容易的。也许你会因此获得HR的青睐,而且宣讲会现场还有很多纪念品赠送。其实大三甚至更早参加宣讲会并不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或公司,不同行业的宣讲会会给予你整个商业社会的认识,我当时就参加了事务所“Big 4”的Ernst &Young,KPMG, PwC,快消中的P&G,Amway,银行中的Citi Bank,咨询中的Nielsen,4A agencyWebershandwick万博宣伟(偶当时还和刘希平先生合影了,很和蔼的一个老人)。

     大三一年是不断参与面试与实习,通过面试与实习获得更多的反馈,了解行业与公司,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适合做什么,对于你大四的求职是有效的准备,当然从另一方面是在实践中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在面试过程中你会更加了解这个行业与公司,这不仅仅是一次面试,也是一次丰富的学习之旅。

     大四的三岔路口:考研?出国?就业?十字路口的选择

     大四是一个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在琢磨自己以后的方向如何,的确我承认,有些同学可能从大一一直坚持着一个理想去付诸努力,当然也有像我一样,大一就开始偶尔翻翻toefl和GRE,准备出国却临时改变了主意。不要认为自己没有坚持最初的梦想,有时候多走些不同的道路是一件好事,Allroads lead to rome。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特别是在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他人的建议后所作出的选择。

     大三的那个暑假,之前一直在犹豫,是否参加司考的历练,毕竟也许今后不准备从事法律行业,我当时亦准备出国申请MPP 公共政策硕士,出国一直是我的计划。抉择有时候就在转念间,我选择了前者,其实父母一直希望我完成这次考试,而出国可以放在一年后入学。但最重要是我自己的原因,我觉得作为一个学法律专业的学生,不参加司法考试其实是一种缺憾,因为我大学那么多次考试都在抱佛脚中度过的,我希望通过一次系统的准备去梳理和回顾我大学所学的。其次,也许我以后不从事法律行业,但是法律从业资格代表了所具有的法律水平,的确我们也许不需要通过这样的证书来证明,但是在现代中国,满大街的法学专业学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从业资格证的确是你法律能力的证明。而在准备司考的那三个月里面,我又发现另外一个理由,即对于社会经济法规的学习有助于了解这个社会的运作,比如房产证办理,招投标等等。7月酷暑,我们几个朋友早早就来到司考培训基地附近租下房子,这个培训基地位于广州西北很偏的一个镇上,基本上全封闭的学习氛围,让自己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大学中最苦逼的学习日子就这样开始了。每天早晨6点或7点起床就奔向课室背书,在路边买上包子与豆浆,中午吃完兰州拉面,回去小憩下。继续下午上课,晚饭时段可以稍微放松逛逛(不过那个小镇很小,基本上没什么逛头)到晚上晚自习。晚自习到22点多就回去准备休息。很标准的学生生活,恰似又回到高三的那个时候。高中那个时候是最有盼头最有方向的生活,我们就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拼搏,简单却充实。不像大学各种选择,各种诱惑,好像失去了方向。所以这三个月又像是回到了高三的感觉,生活看似单调却充实。而且我觉得只要看似单调的日子,我们才发现生活的乐趣,老师有趣的发型声音都被我们调侃好久,同桌之间各种搞笑的笑话,刷微博是我们休息的主力方式,天天通过weibo去发现身边的趣事。当时去吃饭时候,还看到有人拿着讲义在那背,顿时觉得鸭梨山大,不过走自己的路,管他们干嘛……

     晚上声动亚洲与中国好声音带给我们多少生活的盼头,一看都看到快1点,奥运会又是一道视听盛宴,那个奥运会开幕式,我和昕哥,嘉杰还熬夜起来观看的呢。所以这就是简单的幸福,看似枯燥的生活也可以被很多趣味点亮,关键在于你的内心。9月22日与23日,恰似回到了高考的那种感觉,但是早已经淡定了,因为高考是孤注一掷,司考是为了理想的坚持。11月22日,一直不敢打开网页查分数,毕竟这真的是我一点底都没有的考试,战战兢兢地打开,赫然出现的387分,接下来就是我的狂喜,当时站在阳台上对外怒吼,附近的宿舍也时不时爆发出欢笑与尖叫。我知道这是对我付出的肯定,三年法律的学习,三个月的司考准备,几十本书籍的阅读,几百万字材料的学习,我想司考不只是一次知识层面的较量也是一次毅力战,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对于我今后都是很宝贵的一笔财富。

     接着进入真正的选择十字路口,我们总想选择一条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走下去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条道路最适合你的发展,但事实上,只有你去尝试,才知道什么样的道路适合自己,而不是你认为什么样的道路适合自己就是最正确的。所以应该由外向内的思考。

     由于准备司法考试,我错过了很多宣讲会,不过我也不打算参加,因为获取资讯不一定只通过宣讲会一个途径。因为准备出国,所以找工作都有些随性,而且还选择继续实习,因为一个师兄的推荐,我拿到易观国际的面试机会,咨询行业的面试,非常逻辑化,我带着大三夏晖物流的咨询报告书到了面试现场。他们着重考察我如何获得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之前有看过些咨询面试的面经,所以有准备案例面试的解决思路,不过他们很随性都是闲聊一般。还比较Android与Apple的区别。就这样正式入职,第一个项目是参与某移动运营商的项目。

     易观广州的同事都很优秀,名校毕业,踏实,冷静,沉稳,工作氛围是偏向安静,经常在电脑前工作N久,和四大做财务审计一样。其实这和我的性格是想背离的,我并不喜欢坐在办公桌前呆一天,我更喜欢走出去和他人交流。但是有一次出去见那个运营商广州区的经理,完全被challenge,而且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突然觉得不要觉得咨询企业是很有地位的,服务导向型要求你始终为客户服务。在咨询公司,你要随时准备接到新的工作,甚至是你下班后,记得当时我就是匆匆赶往回学校的路上,这时候,我的PM说另外一个PM需要连夜做一个PPT,我帮助他做其中一部分。于是就整夜都在做,而且还要做出那种精美图表,虽然最后他只用了一页。

     这让我对管理咨询有了以往不同的印象:

     1.咨询报告并没有很多的咨询模型,最重要的是逻辑体系+数据支撑。

     2.咨询报告精美的图表是内容的载体,形式总是后于内容,不过你需要会制作精美的PPT。

     3.即便是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咨询公司依然在客户面前非常谦虚,牢记乙方是服务于甲方的。

     4.服务导向要求你在提交给客户前,要对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格式进行规范,因为规范统一代表着专业!

     5.行业知识需要,但咨询更欣赏你的快速学习能力,对知识把握和融会贯通,并形成你的solution!

     6.OT在咨询工作中非常正常,即使很多时候这不算在加班工作里面,你也会迫于项目压力挤出自己私人时间花在工作上,所以咨询师的社交活动很少。

     一个月后我离开了公司,由于我要准备毕业论文选题,托福,求职,而项目时间不等人,这就是社会,如果你没有办法继续投入你全部的精力在工作中,那就离开。在Jason告诉我后,我选择了离开。其实我知道Jason是很希望培养我继续留在易观里面的,而我也了解到在大学里面你可以去平衡工作与生活,但是我还没有能力去驾驭不同事情,平衡依旧是我需要提高的。不过我认为如果你不喜欢一种工作,即使可以平衡,你也不会去平衡的。所以还是清楚自己的选择和定位,尝试非常重要,如果你在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价后,发现不适合,就不要把时间花在无谓的投入上面,因为这不利己也不利他人。

     当时投递简历的20家不到,不过有些纯粹是打酱油,比如什么Keylogic,是因为想去看中大的朋友才去参加笔试的,毕竟对那家公司完全不感冒。所有综合下来10家左右。

     宝洁是网申的第一家,我对于那条规则红线略有耳闻,即前一年宝洁终面没有通过的童鞋第二年宝洁网申都很难通过。所有我还是悲催的中招了,不过我觉得去年的宝洁体验已经很充足了。

     百威英博,强生,雀巢,高露洁完全都在网申被鄙视了,玛氏的管培进到笔试环节,由于那天回家了,我在线参加笔试,坑爹地跑到网吧去做题目,在一片游戏声中说着英文,觉得自己异常奇怪,然后系统多次崩溃,可能笔试成绩都没有提交上去……达能的在线笔试内容太冗长,我直接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怎么可以如此random)

     联合利华的MT网申,我忘记了OQ没有写完,所以当笔试发通知的时候我还在查自己应该有通知的,结果登陆英才网才发现自己OQ没有写……所以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一口气做完网申,不要分几天。我是反面教材!不过后来申请了U家的销售培训生计划,欧家面试后的第二天笔试,我也拒了。 喜达屋的群面也是在欧家面试后第二天晚上,当时我感觉胜券在握了吧,所以连续拒绝两个面试。

     群邑中国通过了网申和电话面试,终面是AC面,不过因为L’Oreal的面试拒绝了,HR姐姐还建议我回广州联系她,可以参与第二批AC面试,不过拿到欧家后就什么都不找了。

     金佰利网申的时候也充分地询问了在KC的学长建议,电话面试非常突然,那天从华工回来的路上接到电话,由于当时附近很吵杂,不过作为电话面试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我就还是问可以过30分钟后打电话来么?于是在30分钟内,我立刻从网络上搜寻到KC的价值观,历史,产品线等等,并做好记录等着电话响起,不过事实证明这些准备是太过多余了,因为英文问题和中文问题都结合自己和简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的时候需要些“小聪明”,你懂的。KC的终面在中泰广场楼上,一排排的纸巾,尿不湿,卫生巾摆在等候室,16个同学加上两个霸面的同学坐在等候室。还遇到Liz,华南sales directorMerry 介绍了KC的历史和文化,HR介绍了面试流程后就开始分组面试了。我“幸运”地第一个去面案例面试,30分钟的阅读材料,10分钟的presentation,第一个进去紧张,没有思路,你没有太多时间去调整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我想静下来是非常重要,对于十多页的案例材料要把握重点:你是什么角色,工作职责是什么,presentation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对应角色的工作职责与你面临的问题和情况上,根据材料信息和自己的构想提出你的解决方案,你的预算是多少等等。由于我第一次参与这种case 面试,我基本上是零经验,所以我感觉我的presentation的点非常散,我有framework框架有,但还是漏掉了很多信息。不过后面的群面,3个女生和我一个男生,没有明显的leader,大家都非常和和气气,没有特别明显突然的角色特征,大家都承担不同的角色职能,而我的contribution是我offer了很多的创意idea和solution。中午KC的提供的简餐后,下午的单面感觉就比较轻松了,我一向比较喜欢单面,聊天一般,be yourself,always remember!一男一女两位面试官对你进行全方位提问,典型的结构化面试。所以坦诚回答,说出最真实的自己,我侃侃而谈,二位面试官也会被我轻松搞笑的回答一笑,所以整个面试非常轻松。我是很早单面的,所以剩下的时间就和大家陪聊,看了徐铮的一部搞笑电影,然后和几个面试的童鞋留下联系方式。

     接着我拿到环球市场的GMC (管理培训生)offer,因为需要实习一段时间再正式签合约,所以我就匆匆在市场部上任了,环球市场的市场部从一方面来是给予销售部支持的,因为其是销售导向型的公司, 2013GMC管培计划是通过面试的应届生先以GTC身份进入环球市场on job 实战工作,承担与正职同事相同的任务和工作,然后经过评估后签约。拿到GTC入职通知后,我在想是否需要等托福考完再去,不过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于是我入职了。我是分在销售策划组,Danny负责的那部分,我为GMC设计了GMC纪念品 年历记事本,GMC充分信任员工,并给予你 Early Responsibility。市场部人的性格,轻松活泼的工作氛围这是我再实习过的其他公司没有体会到的。就像第一的礼遇,中午下馆子,晚上看电影,看完电影去打边炉,这是唯一有点吃不消的就是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下馆子,搞得自己财政有些吃紧。不过吃的比较营养,而且大家一起更加热闹。公司没有什么等级层级,平等地类似外企,CEO坐在我们旁边,有时候叫我们这些年轻人去讨论问题,有的甚至是GMC商城命名的事情。他们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吧!

     欧莱雅,一路走来,缘分之旅。欧家管理培训生校园招聘是我deadline最后一天投放的简历,记得那天还咨询之前去欧家的一位wino师兄意见。通过简历筛选后是视频面试,这应该是欧家今年校招时节做的最吸引眼球的一次活动了,拍下视频回答四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在隐性考察一个团队合作,因为你需要摄像师,可能后期还要剪辑美工等等,如何在那么短时间里面让自己的视频脱颖而出是需要费一番心思的。当然内容为王。视频面试后就是欧家包邮去上海了,当时在大学生励志网微信公众号的微社区里面喊话,和婷婷组织一帮广东的团友奔赴上海,而彼此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正式面试前一天是一场晚宴,刚入会场,就会发现欧家把我们的照片贴在墙上形成了签名墙。在介绍欧家和一个学姐分享后就是我们与HR的交流时光,觥筹交错中,如何让HR记住你也是一种学问。所以其实面试已经开始了。第二天,上午是群面,依然是case study,十个人一桌,这应该是我经历最激烈的讨论组,不过大家在最后都意见一致,过程是激烈,结果是美好的。下午是单面,我很有幸,第一个被美宝莲中国销售总监David拉去面试,David是一位非常有修养和绅士风度的先生,穿着红色的Polo衫和休闲牛仔裤,就是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时尚的大叔。这也是欧家这样的文化氛围所倡导的吧。欧家面试真的不像某些公司的那种结构化面试,非常随意,但是就在这种看似随意的过程中了解你的性格与能力。和他聊天非常有趣,到最后我回顾整个面试历程时候,我觉得很感动,因为除了offer之外,很重要的是我在面试中遇到一群很好的朋友,大家在这个号称“史上最难的求职季”互相支持与鼓励一路走来。

     一个月准备托福,对我来说有点夸张,在那个时间段,白天要实习,晚上7点到学校,挪去自习室复习到10点多,充实地让我自己都觉得夸张,所以每天真正学的时间就2个小时左右。而因为没在广州订到考位,于是我选择正好去江西南昌旅游的态度,在那边订好了考场,买好机票,就出发了。要感谢丸子的同学帮我安排住宿。因为拿了欧家的offer后,我已经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参加这场考试了,是来南昌玩顺便考托福。世纪末的那天,12月22日那场托福,一切安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所谓的世界末日都是浮云吧!

     跨入2013年,我一直有很多想去实现的梦想,我想在毕业前一个人去旅行,国外很多人毕业后并不急着找工作,而是空出一年去世界其他地方走走,去体验一个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而发现自己适合什么,能做什么。这是间隔年即Gap Year而由于时间有限,我就设计了Gap Month 间隔月。我选择了自己一直向往的澳大利亚做我的目的地。阳光,海岸,人文,多元化……对我来说 Gap Month的意义在于你独立生活,一个人在异国去体验一种与祖国不同的生活方式,离开熟悉的环境,认识不同的朋友,有时候要去处理棘手的问题,这对自己都是一种考验。而且以后工作后,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予你去体验,不去会后悔,套用春春的那句歌,再不出发我们就要毕业了。

     一切都要自己打理,从1月就开始筹备,订机票,自己安装领事馆的要求办理签证,自己规划旅游行程,安排不同城市住宿,订青年旅社或者联系我初中高中现在在那边留学的同学。我参加了一个WWOOF的组织,这是一个世界有机农场协会,你可以在当地干农活换取食宿。

     于是3月12日植树节那天,在澳门匆匆旅游一下午后就直接前往机场,飞往吉隆坡。然后苦逼地在吉隆坡机场等了一夜,由于太兴奋,几乎没睡,第二天10点就飞往黄金海岸。8个小时多的航班坐的我屁股都要痛了,不过还好窗外的景色让我流连忘返忘记旅途的辛劳。从黄金海岸coolangata机场奔向YHA,与日本,法国,中国台湾的朋友一起住在一个屋檐下,甚是有趣,这是第一次住青年旅社。黄金海岸给我的印象是阳光,海滩,与bikini。布里斯班在初中同学带领下体验,没有那么嘈杂,城市规划按照功能区分立,可以说布里斯班是自然与城市融合的城市。继续向南到达澳洲最东端,拜伦湾,住在couchsurfing上面认识的朋友家里,体验农场生活,第一次欣赏全景夜空,那是非常奇妙的经历,叹为观止。我还帮他种花,非常有趣的体验。一路向南,悉尼大都市,商业化,各种夜店,真的体验了一把悉尼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堪培拉作为首都真的是一座新城,100年历史,澳洲的政治功能所在地,非常小也非常安逸的一座小城。这和我之前去的对于首都定义真的相去甚远。墨尔本是我在澳洲最喜欢的城市,世界上最有名的大洋路,十二门徒岩,那种人文气息,丰富的城市文化,随处可见street artist,不过他们是需要拿演出牌照。还有澳网的比赛场地与城市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然后一路北上,来到离大堡礁最近的凯恩斯,在热带雨林体验徒步旅行,吃袋鼠pie,超级好吃,肉质鲜嫩,然后还去动物园看考拉和喂袋鼠。在大堡礁第一次去浮潜,在路上,海豚还伴我们一起畅游,海龟也缓缓地伸着身躯,Nemo小丑鱼,水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各种颜色的珊瑚相印成趣。接着飞往西北,达尔文市是一座土著人与历史深厚的城市,第一次看那样美丽的海上日落,在海滨大道看到日本人在二战中唯一给澳洲带来腥风细雨的这片大地。这会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经历之一,我会在回澳洲的……最让我觉得感激的是我在去达尔文的前天,我联系好的host突然告诉我不能接待我,然后无助地打电话,有一位来自丹麦的人家愿意接待我。

     其实很多人都有出去一个人旅行的想法,但是我们的障碍不在于经费或是苦于时间不行,只能说你这个愿望不是很强烈,因为真正想去的人,是会放弃很多出发的,不需要太多准备,拿上行囊就出发。有的时候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束缚,并非是环境给予你的。

     记得大学读了一个学期末的时候,法理学的余群教授对着我们说别以为你们现在才大一,就可以放松了,一晃你们就毕业了。匆匆的是流光,停不下来的是时间。

     其实自己一直会觉得,一个本科生也行在知识层面会比一个饱经沧桑的打工者要多,但是你在经历层面远远不如打工者阅历的丰富。所以经历得多,你会越感觉到生活的厚重,对这个社会看得更清楚,对自己认识得更加全面。这是生活给予你的智慧,需要慢慢沉淀。

     我不是为了标榜什么,只是希望我的一些感想和经历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这是一个作为一位学长的祝福!

     很多道路,我们只是知道,但不了解。这是我们缺乏悟出道理的过程,我们只看到了结果。衷心地祝福即将毕业的各位准社会新鲜人们和各位还在大学的同学们,Always follow your heart and do not forget your original dreams!

     精彩源自微信:大学生励志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大学生励志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