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 | 托尔斯泰:19世纪俄罗斯最疯狂的探索者
2014/11/20 三联生活周刊

     1910年的今天,托尔斯泰病逝于阿斯塔波沃小站的站长室里,享年82岁。耶鲁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评价:“一直读他的作品未必能够让你和他一样目光敏锐,但你会明白自己的眼光是多么狭隘。”他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几乎描述了整个19世纪俄罗斯的精神和生活全貌。今天的文章,与你一同分享托尔斯泰的这三部作品。

    

     1910年11月20日6点5分,托尔斯泰辞世于阿斯塔波沃小站站长室

     《战争与和平》:史诗

     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散文小说家。除了他的前辈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我们可以这样排列俄国最伟大的散文艺术家:第1名,托尔斯泰;第2名,果戈理;第3名,契诃夫;第4名,屠格涅夫。这更像是给学生的论文打分,并且无疑,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萨尔蒂科夫正等在我办公室的门外,问我为什么他们的得分那么低。”要不是托尔斯泰的夫人索菲亚的功劳,托尔斯泰就不知要排在多少名了。她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俄裔法国作家亨利·特罗亚在《托尔斯泰传》中说,在写作《战争与和平》之前,托尔斯泰总是轻率地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随心所欲地换来换去,如宗教、体育、上流社会、军事、农业、艺术、社会学、教育,他会同时写好几本书,会丢下《哥萨克》去写一部平庸的戏剧。虽然此时他已经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了,但是他喜欢把自己当做业余作者,不管什么主题,都不会保持长久的热情。但突然,这位业余爱好者沉浸到了一个持续6年的计划中。要不是索菲亚守护着他心灵的宁静,也许他中途就放弃了《战争与和平》。毕竟,他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需要靠写作维生。

     《战争与和平》这个书名是从普鲁东那里借来的。托尔斯泰最初的想法是写一部关于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书,那场起义的领导人被尼古拉一世流放到西伯利亚,直到他们被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宽恕后才得以返回。十二月党人吸引他的是,几乎所有这些俄国革命的先驱都是近卫军军官,都是贵族和理想主义者。因为他的从军经历和他对高贵理想的热爱,托尔斯泰很同情他们。但是,当他开始仔细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参加起义的人很多都参加过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是他们在法国时吸收到的。为了理解他们的革命,他必须上溯到1812年,而只有联系到1805年的战败,才能充分理解这场取得辉煌胜利的卫国战争。

     1864年,托尔斯泰已经写了一章了,但9月26日,他在乡间猎兔子,在跨越一条沟的时候,从马上摔了下来,摔晕了过去,并摔断了右臂。在莫斯科做了手术后,他觉得好多了,想写作,但他的右臂仍然没法用,他就让小姨子塔佳娜做他的秘书。被事故打断了创作之后,他的创作动力变得非常强烈,连续口述了数天,塔佳娜几乎跟不上他。他甚至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胳膊吊着绷带,在房间里着了魔一样走来走去。

     除了口述,他还在莫斯科继续搜寻资料,逛书店、向学者和图书馆借书,询问还记得1812年往事的老人。丰富的材料让他又高兴又担心,他害怕自己被淹没在细节的海洋里。他不断被迫依依不舍地离开历史资料,回到他创造的人物中。

     写到第二卷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技巧越来越自信,他说小说家的艺术,“首先是要创造并行的事件,其次是在历史事实的背景下描绘风俗和举止,第三是优美、生动的情景,最后是人物性格”。他此时在阅读的书肯定了他的观点,他敬佩雨果的《悲惨世界》,他的梦想是把1805年写得像荷马史诗那样宏大、典雅、从容、深邃。

     在创作《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托尔斯泰研究了大量有关1812年前后事件的书籍、报刊、历史著作,还有人物传记、回忆录、书信、手稿。他甚至在《莫斯科消息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愿以2000卢布之高价收购全套《莫斯科消息报》及其附刊。”

     1867年9月,托尔斯泰特意去了距莫斯科75英里的鲍罗金诺战场。两天里,他乘坐马车在雨中泥泞、坑洼不平的战场上来回奔波。他询问了年长的农民,做笔记、看地图,证实军队设防的位置,想象不同背景下的人物。

     书名该叫什么呢?一本结束于1812年的书不应该叫《1805年》。他想叫《皆大欢喜》,但他突然又有了灵感。1867年12月17日的《莫斯科消息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战争与和平》。作者托尔斯泰。四卷。定价:7卢布。”第一版出版之后几天内就卖完了。1868年5月,第四卷出版后也受到了公众的肯定。受到各方好评的鼓舞,托尔斯泰加紧了创作。1868年除了暑假的打猎、钓鱼,全年他都在写书。1869年12月,最后一卷上市。

    

     由金·维多执导,奥黛丽·赫本和亨利·方达出演的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罗曼·罗兰说:“《战争与和平》中包罗着成百的英雄。每个都有个性,都描绘得如此真切,令人不能遗忘。兵士、农夫、贵族、俄国人、奥国人、法国人……这些人物丝毫没有临时构造之迹。俄国民族又镇静又悲壮的宿命观念,在那可怜的乡下人普拉东身上人格化了。经过了种种磨炼,国家多难,忧患遍尝,书中的两个英雄皮埃尔与安德烈终于达到了精神的解脱和神秘的欢乐。”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俄国人的角度》一文中说:“似乎什么也逃不过托尔斯泰,没有什么掠过他而不被记录。没有人能如此精确地传达运动的兴奋、骏马的美以及世界上所有强烈愿望对一位强壮青年的感官的影响。每根树枝、每片羽毛都吸附到他的磁体上。生命支配着托尔斯泰,就像灵魂支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在所有鲜艳夺目的花瓣中心伏着这只蝎子——为什么生活?书中总有个奥列宁、皮埃尔或列文,集所有经历于一身,把世界放在手上把玩,即使在享受这些的时候,他也不停地询问这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最有效地粉碎我们欲望的不是牧师,而是了解并迷恋过这些欲望的人。当他嘲笑它们的时候,世界真正在我们脚下变成灰烬。”

     美国评论家乔治·斯坦纳在《托尔斯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中说:“这两位作家是对立的。托尔斯泰是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莎士比亚之后最具戏剧气质的人。托尔斯泰沉迷于理性和事实,陀思妥耶夫斯基蔑视理性主义,热爱悖论。托尔斯泰像一个站立在大地上的巨人,唤起真实、可见的整体具体经验,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处于幻觉的边缘。托尔斯泰历史性地在时间的河流中看到人类的命运,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戏剧性暂时的静止状态观看人类。”

    

     由葛丽泰·嘉宝和弗雷德里克·马奇出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家庭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已经塑造了那么多人物,创造了那么多活动,辩论了那么多思想,人们担心他已经在那部作品中耗尽了一位正常的艺术家终生的心理上的资源。但是托尔斯泰从来不重复自己,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又创作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都跟他的史诗中的人物一样生动、可信。他持续的创作能力要归因于他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他不是对世界那么开放、那么多变,他的想象力的范围就会很小。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他又一次充分地利用了跟朋友的会面、时事、他自己的知觉能力。

     托尔斯泰庄园附近一个庄园有位放荡女人叫安娜·斯捷潘诺娃,是地主比比科夫的管家兼情妇。后来,比比科夫垂涎于他家年轻的德国家庭教师,并向女教师求婚。1872年1月4日,安娜悲愤交加,凄然出走,在一个小火车站上卧轨自杀。第二天托尔斯泰在火车站目睹了她身首异处、血肉模糊的尸体,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早在1870年,他就想写一部小说,写一个因为通奸而带有负罪感的上流社会女子。他对妻子说,问题在于,要把这个女子写得可怜而又不可鄙。但两年后,安娜自杀时,托尔斯泰并没有立刻把这个自杀的故事和不贞的妻子的故事联系起来。3月18日,他走进儿子的房间,看到桌上有一本书,是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他翻看起来,看到《片段和素描》中有一篇的开头写道:“宾客聚集在乡间别墅。”这句话激发了他的创作欲,他立刻冲进书房,写下了自己小说的开头:“歌剧散场后,客人们齐聚在年轻的瓦拉斯基伯爵家里。”另外,在初稿中卡列尼娜叫普希金,人物原型是普希金的大女儿加尔东格小姐,1860年托尔斯泰见过她一次,觉得她年轻貌美,气质超凡脱俗。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中,他的生活受家庭中许多丧事的影响变得阴沉暗淡,三个孩子夭殇,塔佳娜去世。罗曼·罗兰指出,这部小说除了安娜的悲剧和19世纪60时代的俄国社会,尤其含有自传色彩。较之托尔斯泰所创造的许多其他人物,列文更加是他自己的化身。托尔斯泰不独赋予他自己的又是保守又是民主的思想,和乡间贵族轻蔑知识阶级的反自由主义,在该书的结尾,还明确攻击战争、国家主义、泛斯拉夫族主义。他还把自己的生命赋予了它。列文与基蒂的爱情和他们婚后的数年,是他自己回忆的变相,就连列文的兄弟之死亦是托尔斯泰的兄弟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的表现。

     《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后一章即将发表时,公众得知,塞尔维亚人发动了反对土耳其人的起义。在记者们拿起武器的号召下,很多俄国志愿者要参加军队,去保卫他们的斯拉夫兄弟。这时,正在写后记的托尔斯泰借列文之口表达了他的异议,列文说,要去前线的志愿者是受到了误导的鲁莽之辈。

     法国作家亨利·特罗亚在《托尔斯泰传》中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的总体语调非常不同。用《战争与和平》处理过人与人之间的历史冲突之后,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缩小了他的视野,集中描述几个人,探寻他们心灵的最深处。这样做损失了画面的宽度,但换来了深度。史诗不再展开于露天的空间,而是展开于人的内心、良心的阴暗处。战役是情感之间的战役,它们跟战争一样散漫、狂暴。

     第一个比较《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的英国人是诗人马修·阿诺德,1887年,他撰写评论说:“包法利走了一条跟安娜有些相像的道路,但是包法利哪里有安娜的魅力?对女主人公的负罪感和其悲惨遭遇的同情等,能产生持久的魅力,这是福楼拜所没有的。他对他可怜的女主人公很残忍,带着恶意,无情地、不懈地追究她。”

     纳博科夫在比较《安娜·卡列尼娜》与《包法利夫人》时说:“《安娜·卡列尼娜》用简短、断开的章节取代了福楼拜流畅的段落,但托尔斯泰手上的生活比福楼拜多。福楼拜的作品中是在各个村庄和镇子之间骑马、散步、跳舞,无数小的活动,在每一章之间转换地点。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叮当作响、冒着白烟的火车被用来运输和杀死主人公,每一章也都使用了各种旧的时空变换方式,下一段或下一章的开头说,过去了多长时间,现在这些人在这里或那里做什么。福楼拜的诗意小说中有更多的忧郁,托尔斯泰的小说力量更多。”

     他认为《安娜·卡列尼娜》要说的不只是通奸:“《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它当然不只是一部冒险小说。托尔斯泰总是特别关心对全人类很重要的永恒的问题。该书中的道德问题不是因为与他人通奸,安娜必须付出代价(可以说那是《包法利夫人》阐述的教训)。在那个社会中,别的女士在黑色面纱的遮蔽下偷偷干着这种事,不幸的是安娜没有戴这种欺骗性的面纱。社会的禁忌都是暂时的,托尔斯泰感兴趣的是道德永恒的要求。该书真正的道德问题是:爱情不能是纯粹情欲性的,它是自私的,因为是自私的,它就会破坏而非创造。因此它是有罪的。”

    

     托尔斯泰故居,1882-1901托尔斯泰生活在此

    

     托尔斯泰《自传》手稿以古俄语写成,存放于莫斯科托尔斯泰故居

     《复活》:赎罪

     《复活》写于1889至1899年,小说素材是托尔斯泰的检察官朋友柯尼1887年向他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女仆,这位16岁的女仆怀孕后被女主人赶出了家门,流落到彼得堡,沦为妓女,因为她的一个客户指控她偷了他100卢布而受到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了从前被他引诱又抛弃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此来赎罪。但在婚礼举行之前,这个女人就因为伤寒而死于狱中。

     听完这个故事后,托尔斯泰有些恍惚,因为他年轻时也曾经引诱过一个仆人,他还跟一个农妇有过一个私生子。1889年12月,托尔斯泰开始写这个《柯尼的故事》,然后又丢下了近5年。1895年,他写出了比较短的草稿,修改后,他读给朋友听,自己觉得不太满意:“我相信它写得不好,重心不对,农业问题削弱了故事。我得放弃它。”之后,又有3年他没有碰这部手稿。到1898年,帮助杜霍包尔教徒的计划让他又回到了他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年的夏天和秋天,70岁的托尔斯泰全身心投入到了这部小说的创作中。

     特罗亚说:“托尔斯泰的大部分小说的主导思想是,一个男人,当他的精神力量战胜了他的动物本性时,他真正的生活才开始。但是在《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中,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并非唯一的动机,那些故事的发展和主要的兴趣点是诸多主角之间的爱情。而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对卡秋莎的爱是小说的前言,而不是小说的主体。他们的爱是过去的事。

     “在读这部小说时,读者不需要像读前两部小说那样关注好几条交错的线索,所以故事更加完整、强烈。该书的情节真正的开始是聂赫留朵夫看着受审的妓女,认出了那是他年轻时引诱过的婢女。之后,他对她的感觉就不一样了。他出于怜悯而非激情、出于赎罪的需要和加入到底层人群以提升自己的欲望追随着她。这两个人的故事的节奏和暖意不是源自伤感,而是源自对不公正的社会的谴责、对人类疾病的疗救方法的寻找。”

     托尔斯泰同时代的文学家

    

     茹可夫斯基

     1783~1852

     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著有《黄昏》、故事诗《柳德米拉》、《风神的竖琴》等。

    

     普希金

     1799~1837

     “俄国文学之父”,著有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1830)、叙事诗《青铜骑士》(1833)、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他创办的《现代人》杂志刊发过托尔斯泰的《童年》等作品。

    

     果戈理

     1809~1852

     著有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冈察洛夫

     1812~1891

     著有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

    

     赫尔岑

     1812~1870

     著有小说《谁之罪》(1845)、《克鲁波夫医生》(1847),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852~ 1868)。

    

     巴枯宁

     1814~1876

     著有《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1873)。

    

     莱蒙托夫

     1814~1841

     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诗《恶魔》、长篇小说《当代英雄》、诗剧《假面舞会》。

    

     屠格涅夫

     1818~1883

     著有《猎人笔记》(1852),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

    

     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1881

     著有《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

     1823~1886

     著有《大雷雨》。

    

     克鲁泡特金

     1842~1921

     “无政府共产主义”的创始人。著有《田野、工厂和工场》、《互助论:进化的一种因素》、《夺取面包》。

    

     契诃夫

     1860~1904

     著有短篇小说《变色龙》(188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戏剧《伊凡诺夫》(1887~1889)、《樱桃园》(1903~1904)。

     ⊙ 以上内容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 三联生活周刊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 |lifeweek

     官网 |三联生活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