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马克宣:逝去的水墨动画黄金时代
2015/4/8 三联生活周刊

    

     马克宣

     马克宣是谁?这是许多人听闻他的逝世之讯的第一反应。《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这些都是建国后最优秀的中国原创动画片,而马克宣就是当年参与制作、设计并绘出其中的动画形象的一名原画师。他是上个世纪中国动画黄金时代的见证人之一,也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的一个创造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怀念马克宣,也是在怀念我们的童年,和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

     “我们的动画片有两个黄金时代,”著名动画片《黑猫警长》的制片人印希庸说,“一个是建厂之后、‘文革’之前,《大闹天宫》就是那个时候诞生的,水墨动画也是那时候有的,出来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另一个就是1980年代,《哪吒闹海》、《三个和尚》、《葫芦兄弟》、阿凡提……包括《黑猫警长》,那是美影厂最辉煌最鼎盛的年代。”

    

     《三个和尚》

     马克宣的职业生涯,横跨了这两个时代。他入行早。1959年,他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直接分配进入了当时建厂才三年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其时刚满20岁。他学的原本不是动画专业,但是却有着扎实的美术功底,被老一辈艺术家们冠以“小神童”的称号。“他绘画基本功好,又勤奋,刻苦钻研业务,有专业精神,到美影厂来之后,和老一辈相处很好,好多导演喜欢他。”印希庸说。

     作为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创作人员之一,马克宣在中国动画电影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跟着当时鼎鼎有名的导演、动画艺术家特伟、钱家骏、万籁鸣等人,磨砺了自己的画笔。在他进厂后一年,1960年,中国的动画片终于突破了单线平涂的传统技法,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动画类型——水墨动画。创作的初衷,就是想让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动起来,结果便是如今仍被人们传为美谈的《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实际上是一个试验片,在美影厂完全是一个科研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工作室教师、金鹰奖最佳动画编剧得主向华说,“(证明成功之后,)《牧笛》(1963)则是集结了全厂的力量,最精锐的创作团队,在特伟的带领下,做了三年,做成了第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水墨动画片。”

     向华的父亲与马克宣是至交好友,而马克宣曾是向华的老师。据向华回忆,在当年《牧笛》的创作团队中,马克宣是其中最年轻的原画师。

    

    

     《牧笛》

     在动画片里面,原画师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马克宣自己曾经有解释:“打个比方,(原画师)就好像故事片中的演员。所不同的是,这些动画片的‘演员’不是以自己的形体作为创作的材料和成品,在银幕上直接与观众见面,而是通过自己的画笔作为中介,在银幕上塑造出各式各样的角色。”

     印希庸1973年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马克宣一样,一开始也是一名原画师,他说:“马克宣画的人物,不仅有动作,而且有表情,把情感也表达了出来,这在动画片中是很难的,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很高深的层次。”

     圈内人津津乐道马克宣画原画的高超技艺,首先举的一个例子就是诞生于1979年的《哪吒闹海》。这部片子开启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是中国动画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此时的马克宣已经从青年成熟为中年,担纲了《哪吒闹海》的动画设计的一部分主力工作。《哪吒闹海》一开始,有一幕李靖弹琴的画面,动画人物的手指灵巧地在琴弦之间上下翻飞,这正是马克宣的创作。马克宣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古筝的那个弹,本身是很复杂的东西,二十一根弦,两个手,七个手指全部同时要用的,那么我不懂这个东西的,我去电影乐团找一个古筝演员。那时是夏天,我找到他家里的时候,一看,他家里住的那个房间就是10个平方多一点吧,他就把那个琴拿出来给我讲,弹给我听,再具体的整个曲的每一个音符是怎么弹的,就这样一共讲了三次。

    

    

    

     《哪吒闹海》

     如今网上流传出来了马克宣当年创作这段弹琴戏的画稿,一张一张之间,人物的表情、身体的姿态、手指的动作,细细比较起来,其差异细微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可想而知马克宣当年要把在琴弦上几秒钟一掠而过的细节全部还原到画纸上时,要费多么大的功夫。熟悉马克宣的人对他一致的评价是:极为认真、严谨,做事情做的非常到位,能多做一分就绝不少做一分。

     和他私交甚好的向华甚至颇为伤感的说:“其实我觉得他是累死的,他做创作的时候,事无巨细都要抓。教学也是,他要做到比学生做到的都要多。这是他性格最大的特点,耿直严谨。动画片其实也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事情,就像科学似的,他后来做导演,除了艺术家气质,我觉得还有一种技术气质,凡事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所以他非常累。他的性格特别有原则,所以在社会上可能不是吃得很开,但是相反,年轻的学生们特别喜欢他。”

     1988年,马克宣和阎善春联合执导了水墨动画片《山水情》,片子出来之后国内国际上获奖无数,《山水情》也因此被视作马克宣的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在这部片子里,他又执导,又画原画,艺术上来讲,这部片子也是水墨动画的顶尖之作,‘关门之作’。”印希庸说。《山水情》之后,迄今再无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水墨动画诞生。

     视频-水墨动画:《山水情》

     (温馨提示:时长近19分钟)

     “一些广告里,有一些假水墨,那不是真的。”向华说,“水墨动画做原画非常难做。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全靠手画,画好之后再拍,一笔下去,笔墨有浓淡,因为用的是毛笔,所以非常容易变得浓淡不一,但是你要让它动起来,每一块晕染的程度都要保持前后一致,所以每一笔上浓淡的分解变化,都要分别拿出来做不同的曝光指数,让它形成一个虚和实不同的比例。这个很困难。这个技术日本人一直想学,到现在都没有学会。而且非常麻烦,一个水墨动画短片,需要很多人,还要做上三四年。”

     “水墨动画的特殊工艺,就是见功底的地方。现在有电脑了,比如一幅画,在软件上,虚实可以分出三、四、五层,就很难了,但是马克宣可以分到八、九、十层,这就是功力了,也只有达到这个功力,质感才能到位。”印希庸说。

     《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片长都只有二十分钟,《山水情》的片长是十九分钟。“水墨动画片强调意境,不是靠情节,《山水情》的情节特别简单,《牧笛》的情节也简单,靠的是绘画风格,和导演各方面的文学艺术修养,要相当高才行。”向华说。

    

    《山水情》

     众所周知,《小蝌蚪找妈妈》的风格来自齐白石,《牧笛》的风格来自李可染。《山水情》呢?“马克宣在《山水情》里面想创新,想要和美影厂之前的水墨动画的风格有一点点不一样。”印希庸说,“《山水情》的画风偏柔美细腻,来自当时的吴山明。”

     《山水情》没有对白,从头到尾都是配乐。“导演希望大家光凭看画就能读懂。事实上,这部动画片是先有音乐,再配画面的,但是整个画面的流动感看起来仍旧很顺畅、和谐,给人一种享受。”印希庸说。

     1992年,马克宣独立执导了《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这部片子在第十九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获得教育片奖。自从第十五届(1985年)安纳西电影节以来,中国的参赛影片全部未能出线,到《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得奖时已有8年。而《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也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之后,中国动画片第二次荣登安纳西的领奖台,因此这部片子得奖,被认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除了水墨动画之外,马克宣特别致力于一种动画类型,叫做漫画类动画。”向华说,“之前,他和阿达合作了《三个和尚》、《超级肥皂》、《门铃》,都是这一类型。”

    

     《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

     当时在国内没有人探索这种类型的动画。这种‘漫画片’线条简练,色彩造型单纯,背景遵循中国画“留白”、“计白当黑”的原则,尽量简洁。影片一般无对白,动画人物的动作夸张而富有表现力,辅以音响和音乐。这类创作在美影厂做的非常少,而马克宣和阿达是固定搭档,马克宣画,阿达导。“他们是中国‘漫画类动画’的先锋人物。”向华说。

     在向华看来,马克宣的逝世,首先是“动画技术的一大损失”,“他走掉以后,很多技术就没有了。”当年的水墨动画,耗时耗工,在九十年代商业大潮扑面而来时,中国动画的从业者们放弃了对水墨动画这一传统的关注,“如今中国人有钱了,想再投资做水墨动画,掌握这个技术的人又一个一个没有了。”

     另一个遗憾,或许是中国那一代动画从业者的遗憾,就是“那一代人都没有怎么做过长片。”向华说,“所有的长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全是联合导演,没有任何一个导演是能一个人独立承担长片的。当然后来有《宝莲灯》,但是那已经是商业片了。”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