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的自我呈现
2015/4/17 三联生活周刊

    

    宋晓鸣在朋友圈里展示的是美丽自信的形象

     秘密又公开的朋友圈

     1996年出生的莫洁霖最近成了一位冉冉升起的美妆网红。每天早上,她把自己化妆的过程用手机拍下来,再上传到一个叫“小红唇”的美妆社区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的视频就获得了最大的订阅数,为了鼓励她坚持下去,社区还奖励了一台iPhone6。莫洁霖的妈妈是美容师,她从小耳濡目染对护肤和化妆感兴趣。3年前,她到澳大利亚去读高中,也开始了化妆的生涯。

     “一开始,我不怎么会化,经常上网搜美妆达人的视频,如果我刚好有差不多的彩妆品,就学着化。因为我天天都化妆,平时还研究,所以,在同学里是化得很好的。我同学出去玩儿,都让我给她们化妆。”莫洁霖说。她不但技巧精进很多,彩妆品也买了不少,有40盘眼影、75支口红,还有7种粉底液分别用在皮肤不同的状态下使用。

     不管从技巧上还是从彩妆数量上,莫洁霖超过了身边的同学之后,她也想像网上的化妆达人一样上传自己的视频。“我想跟大家分享化妆经验,可身边的同学有的对这些是没兴趣的,不如到美妆网站去,上这些网站的人一定是对化妆有兴趣的。跟她们交流才有意思。”莫洁霖说。她找到中国这个APP,它操作起来很方便,也有一定规模的“粉丝”,每天早上莫洁霖都会录30秒的化妆视频再出门。“我发现白领化眼影都是大地色,很保守,所以我的主题就是每天化一种眼影,丰富大家的眼妆画法。”莫洁霖说。

     在现实里,她依旧是个普通的女学生,美妆新星的事情只有妈妈和最好的两三个朋友知道。莫洁霖告诉记者,她虽然喜欢展示自己,可平时生活里又是个怕羞的人,所以她选择了有共同爱好的美妆社区,而不是亲戚和同学都能看见的朋友圈。

     跟莫洁霖又想晒又怕羞的纠结不同,宋晓鸣在朋友圈里展示的是美丽自信的形象。她是北京一张报纸某版的主编,还是北京作协成员,写了好几本小说。跟想象中写小说的女作家细腻敏感不同,宋晓鸣直爽而开朗。她有一张在《蒙娜丽莎》前的自拍照,人们挤在一起往画的方向看,只有她举起手机给自己和后面的《蒙娜丽莎》拍合影,还有一个游客看到这个场景,表情惊讶地入了镜。宋晓鸣觉得这张照片很搞笑,入镜的游客长得也漂亮,就发给我看。

     “有人总结朋友圈的几种狗,什么自拍狗、推销狗,我觉得就是种调侃,挺好玩儿,也不用特别敏感,把自己归类。”宋晓鸣说。她是最早用微信的一批人,一开始朋友圈里都是朋友,有拍自己的、有拍孩子的,还有拍家庭的,都是朋友间的分享。“我自拍发得多,是因为一开始没太注意,大家都晒自己,去哪儿玩了、拍了什么景色,还学上扬45度角,调侃一下、恶搞一下。有时候觉得堵车闲得无聊,也不能总拍马路,还不如拍自己。”宋晓鸣说。

     喜欢自拍还有一个原因是宋晓鸣觉得拍照的时候自己的表情和姿势都很僵硬,越是好的摄影师拍照,她越是不由自主地紧张,自拍的时候,才能放松下来,拍出好看的头像。自拍也是她跟自己做的小游戏。“不光拍脸,有时候也拍脚、拍腿,主要看什么环境。有一次在芳草地看秀,我们坐两排,中间是模特走秀。地上是镜面,我就用手机找角度拍了一张,一个是自己的腿和脚,一个是镜面反映出的一排脚,特别有意思。”宋晓鸣说。

     朋友圈的私密性并没有维持很久,因为使用的便捷,它很快成了工作上的工具,合作伙伴、客户、有工作往来的朋友也加入了朋友圈。宋晓鸣意识到不能再像从前一样随心所欲地发自拍了。“别人说得很委婉,比如宋老师,我经常学习你的微信。还有人一直潜水,你以为他不在,其实他都看见了,忽然见面,他就说,哎,腿挺长呀。你会觉得一惊,心想还是注意点儿吧。”宋晓鸣说。她自拍得很理智,对朋友圈有自己的观点,跟微博相比,这里依旧是个私密的地方,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你能在里面看到别人的价值观,判断出他和你是不是一种人。这其实也失去了一种距离产生美的感觉,可能会因此产生分歧。“有些人很注意这些,会很少发,或者发不疼不痒的东西,有些人甚至没有微信,没有朋友圈,觉得没必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态度。”宋晓鸣说。

     因为朋友圈既私密又公开的性质,宋晓鸣告诉记者,她觉得晒的人一般比较天真,比较自恋,比较热爱生活。当处在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环境,就想把它表现出来。这里面很少是想炫耀的意思,应该是分享。有城府的人可能不会这样。自拍如果顾及别人的感受、不是太多太频繁,并不是件坏事。

     理解了人的复杂性,对朋友圈就是个宽容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人爱晒有人不爱晒,有人天天看别人晒什么,有人就要屏蔽。有时候,表达一下很自我的东西,朋友都来了,关心你的人就是关心。不关心你的人互相屏蔽又怎么样。我特反感有的人突然发一句话说检验一下是不是被屏蔽了。谁屏蔽我,我就屏蔽谁。别人删除自己不是很正常的吗?也牵扯不到人身攻击。我觉得很多人对朋友圈这些事儿纠结,特别没有必要。”宋晓鸣说。

     找认同和共鸣

     雷蕾和丈夫还没有从上个月宠物猫吉吉猝死的伤痛里走出来。每天晚上两个人下班,都要在埋着吉吉骨灰的树边上停留一会儿,说说话,再上楼。家里虽然养了一只新虎斑猫黑仔,可恍惚的时候还会叫错成吉吉的名字。

     雷蕾长在一个爱动物的家庭里,小时候家里最多养过1只大狼狗、1只波斯猫和6只小猫。长大之后,她依旧喜欢小动物。流浪猫毛毛被当年合租的室友带回家后,就一直跟着她,搬了三回家,长到了7岁。虎斑猫吉吉因为性格乖僻,在猫舍里总越过栏杆厮打其他的猫,被前主人送给了她。

    

     爱猫的雷蕾和丈夫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宠物照

     雷蕾的业余时间很多花在了对毛毛和吉吉的观察上。她告诉记者,毛毛的性格温顺安静,平时总是趴在冰箱顶上,在屋子里的制高点俯瞰所有人;吉吉因为小时候在猫舍生活过,对吃和地盘的不安全感和占有欲特别强,每次吃东西,它要先抢毛毛的吃,再吃自己的。因为总是争抢着吃双份,吉吉长了一个小小的脑袋和一个特别肥胖的身体,看起来很滑稽。

     因为特别喜欢毛毛和吉吉,在观察它们的同时,雷蕾拍了很多照片,上传到微博、微信、ins、nice里。到底拍了多少照片,看7岁的毛毛的反应就知道了,只要手机或者照相机对着它,它就把脸扭开,或者皱着眉头。雷蕾说,这是因为小时候照得太多,照烦了。

     吉吉虽然当着自己世界里的霸主,可对照相不排斥,它长得很呆萌,经常能做出意想不到的表情来,它的照片成了雷蕾晒出来的主力。“拍猫很难,因为它特别容易动,只有它对你特别放心时,才能拍到好的照片。吉吉因为胖不爱动而且经常憨态可掬,任你拍。拍到特别好玩的表情,我就希望可以跟别人分享,上传到网上去,这个跟自拍是一个道理。”雷蕾说。

     雷蕾在instagram上建了一个叫“胖吉”的标签,也把日常用手机拍到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很多朋友和同事是通过朋友圈看着吉吉长大的。“给我们猫的姐姐说在你的朋友圈里就看不到猫正常的样子,全是那种脸很瘪、都是挤着的那种照片,其实只有猫特别信任你的时候才会露出肚子来,拍到那种照片。我建的相册记录了吉吉从小到大的样子。它没了之后,好多人还留言说好可惜啊,我最喜欢那只猫了。”雷蕾说。

     拍猫给雷蕾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乐趣。过节的时候,她和做摄影师的老公给两只猫戴上领结,拍它们活动的照片,要把两只猫拍进一张照片,还要同时看镜头,必须一个人拍一个人逗,需要耐心和策略,趴在地上一个晚上拍出200多张来,再从里面选择出好看的来。连两个人婚礼上迎宾的标志牌,都是两只猫的头像做的。除了拍自己家的猫,雷蕾和老公也拍家附近和公司附近的流浪猫,他们经常去给流浪猫喂食,能分出流浪猫都归属于哪个流浪群体来,因为看着猫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拍下来是个很自然的事情。

     在朋友圈里晒宠物照,雷蕾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之前也发美食,但看别人发得多了,觉得挺讨厌的,我想自己也别发那么多了。朋友圈就发一些大家喜欢的东西。发萌宠是因为这两年大家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了,2009年我刚跟老公谈恋爱的时候,周围养宠物的人很少,现在我身边80%的人都养了宠物。还有好多人去给流浪猫喂食、喂水、搭棚子。所以,萌猫的照片一发出去,瞬间能收到几十个、一百多个赞。”雷蕾说。

     在网上晒萌猫的照片还让雷蕾交到了朋友。她给吉吉起名为胖吉,日本有一条狗也叫胖吉,是一个旅日华人养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吉吉没了之后,雷蕾去网上看那条狗,发现它去年也病死了。有一种同命相连的感觉。

     自拍和美食都比较个人化,晒宠物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而能够跟晒宠物相媲美的就是晒旅游,谁能不爱自然风光、异国风情呢。柴然是国内一家知名旅游网站的版主,境外游爱好者。把年假和法定假期加起来,每年都要出国玩一个月。“一般分配就是一次欧美游、一次潜水、一次去文明古国。因为经常出去玩儿,已经很有经验了,有时候为了打鸡血,三天的假期都能飞去菲律宾潜水。”柴然说。

     柴然的朋友圈里,每个月有十条八条境外游的照片。“出去玩随时看见美景,都会拍下来,从前是用相机拍,那个上传不方便,iPhone5以后的手机像素也都挺好,所以就用手机拍。”柴然说。随手晒照片的好处是可以引起共鸣,互相还能留言交流一下心得。“朋友圈里那些去欧洲看古堡、去热带看鸟的照片,真的不是为了拉仇恨,就是分享和交流,哪儿好玩、哪儿不好玩。”柴然告诉记者,爱旅行的人通常都很开朗,喜欢交朋友,没什么心机,有时候还会互相约着结伴出去玩。

     自从爱上出境游之后,柴然还参加了许多旅行论坛的活动,认识了很多同好。他朋友圈里有一半的人都是爱出去玩儿的。平时发其他内容的东西,只有一两个赞。如果是发旅行照片,可以收到几十个赞。在柴然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法,每次发完照片,他还会下意识地等一下,看看朋友们的回馈。

     在朋友圈晒起旅行照,柴然觉得人们对他的印象也有了微妙的改变。“工作中我的形象很严肃,同学们对我的印象还停留在20年前上学的时候。可这些旅行照把我生活中真实的、放松的样子展现出来。发得多了,他们心目中的我跟实际中的我也越来越符合。”柴然说。

     晒照片也是工作

     宋晓鸣现在还身兼一本杂志的新媒体主编,她的朋友圈就跟工作联系得更紧密了。她在朋友圈里美丽、开朗和活跃的形象让大家跟她的互动很多。“会对公号的阅读有帮助,我转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后,公号显示的点击量可以多几十个。有人可能认为朋友圈是私人的东西,不应该发工作上的内容打扰大家,可我觉得只要这东西好,就应该跟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分享的平台。”宋晓鸣说。

    

     拍餐厅美食秀朋友圈的贝勒

     听起来像是给朋友圈里晒照片找理由,可贝勒也是因为总晒照片给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的正式工作是汽车贸易,因为不用坐班,每天有很多时间自由支配,到处去吃美食,再把照片发到网上去,因为他写得客观,成了北京美食圈里的网红。

     贝勒从小就爱吃,他在唐山长大,北方民间的吃食相对粗糙,可他讲起来还能津津乐道:“迁安铁矿多,栗子会很甜很干,只用水煮一下,都能达到糖炒的甜度。”讲起烤鸭来,一个快30岁的男人立刻沉浸在手舞足蹈的喜悦里:“那鸭子烤得颜色比较深,看着一点儿不起眼,但是油脂全出来了。很多烤鸭一咬油就出来了,那是油香,很腻。这个是酥的,也有油脂,但是很少,应该是烤出来的香气,是皮香肉香又带一点儿油脂香的混合味道。”

     北京的餐厅多、种类丰富,让好吃的贝勒有种一头扎进去、无法自拔的劲头。“北京最开始给我印象深刻的餐厅是新派川菜,那是他家的鼎盛时期,我记得毛血旺和蟹黄豆腐特别好吃。那时候刚来北京,属于胡乱吃的阶段。再后来我就开始上美食网站查信息,看点评和信誉度找餐馆。每一顿都得好吃,不浪费。”贝勒说。

     美食网站上得多了,贝勒也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吃到好吃的就拍下来,发到网上去,有时候还会写一些自己的体会。他写得真诚客观,渐渐地受到注意,美食组织者就邀请他参加活动,半只脚踏进了美食圈。忙碌的时候,每天中午到晚上可以排6顿饭局。“去年一年我都在熬夜,工作做完之后还要写美食、修图片、发图片,通常都要晚上22点之后才能弄好了发到朋友圈里,我就是那种深夜发吃拉仇恨的人。”贝勒说。

     虽然爱吃,可贝勒没打算把美食作为全职的工作转做自媒体。他有种北方男人的气节,觉得吃人家嘴短,想回到食物本身,诚实地描述他喜欢的菜。但是晒美食之后,确实给他增加了很多乐趣。他认识了一群有趣的伙伴,参加许多美食活动,吃到了一些难得一见的食材,还接触到很多有学问的人、好厨师。从前他只是感性的馋,现在对吃的理解提升了好多。“比如菜系特点、制作时能有一些什么香料。以前知道就是香,但分辨油脂的香和香料的香比较模糊,现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贝勒说。

     跟贝勒拍餐厅美食秀朋友圈不同,兰菊爱拍自己做的菜。兰菊做菜是“童子功”,她在天津长大,天津人爱吃海鲜,她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学会收拾鱼了。上大学时,她在宿舍里准备了一个小酒精炉,自己偷着炒菜做饭。在她看来,做菜是件特别有乐趣的事情。“从小我们家就有烹饪书,那时候的书都没有图,只有步骤,我就琢磨着做。我妈一直不吃我做的菜,就是因为我小时候失败太多次了。”兰菊说。

     因为爱做菜,兰菊连讲话时候比划的手势都是做菜的动作。她的厨艺不是现在网上流行的那种文艺小清新,而是半专业的。“八九十年代烹饪书的好处是写得很详细,不同的肉该怎么切、杀鱼怎么杀、杀鸭子怎么杀。现在根本没有卖活鸭子的,但是那个书就会写窍门,先拿筷子在它天灵盖划一下,它就晕了,然后再放血。”兰菊说。

     做完菜,兰菊还会精心选择花纹和颜色相匹配的盘子来盛上,然后拍照,发到朋友圈。“周围的朋友总会开玩笑说:你家附近房子多少钱,搬去跟你做邻居。我前老板来我家吃饭还要打包。”兰菊说。来蹭饭的同事、朋友多起来,兰菊还选出了受群众欢迎的拿手菜。她告诉记者,一个是荷包鸡翅,那个要把鸡翅去掉骨头,放上填料腌好,再炖。这样费工夫的菜在餐厅里很难吃到。另一道是炒土豆丝,这是她根据电视上一道河南菜改良创作的,土豆丝黏在一起,是酸麻口,几乎是每次朋友们来必点的菜。“我有一个小本子,看到感兴趣的菜就记下来,然后照着做,或者研究新的做法。”兰菊说。

    

     兰菊爱拍自己做的菜

     兰菊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炒的菜太频繁了,一个从前只在工作上碰过面的人注意到她的特长。“他那时候转行做有机食品,组织全国有机美食厨师大赛,就让我也参加。”兰菊没有正经八百学过厨师,但是凭野路子杀进了决赛。她的创意菜七彩蔬菜和羊肉炒胡萝卜、黄瓜丁给评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兰菊从前是标准的白领,在航空公司工作过许多年,又跳槽到投资公司工作,可参加厨艺比赛,被报道这个比赛的广播电台看中,邀请她做美食节目嘉宾。因为受到欢迎,现在专门为她开了一档节目。从收益上讲,做媒体不见得有她做投资收入丰厚,但兰菊告诉记者,她觉得美食是自己喜欢的,愿意为这个投入。她获得了跟从前工作不同的成就感。“我有朋友说,自从我专业做美食工作之后,她的衣服从M就到L了,想把我拉黑。因为我白天没时间发朋友圈,总是到了半夜才晒菜的照片。”兰菊说。

     (实习生刘畅对本文亦有贡献)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