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威:对历史的判断来自阅读和思考积累
2015/4/24 三联生活周刊

    

     如果你爱读书、追求智力活动的乐趣,大概还记得《经观生活方式周刊》、上过思维乐趣的网站、去单向街书店买过书。从十几年前开始,于威和她的团队办报纸、杂志、网站,开书店、组织讲座,一路丰富北京的文艺生活。她的产品时髦又有趣,潜移默化影响了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现在,风投也看中了这个团队的判断力和生产力,多年积累到了搏发的时候。

     陆洋:圆明园的那家单向街开业时候,我就去过了,在那个年代,选址、装修都蛮特别的。我想知道当时为什么要开一家书店。

     于威:我那段时间休息,在圆明园看中这个幽静的小院子,外面爬着青藤,当时就想做一个跟书有关的空间,叫单向街图书馆。它不是一个商业的东西,就把它当作朋友聚会的地方。每人出五万块钱,买漆、沙发、书架就做起来了,等于是大家兴趣的延伸品。我觉得思想要被谈论才有价值,当时周围本来就有一些学者、文化人的朋友,喜欢聚在一起谈。那么不如在图书馆办公开讲座,大家周末可以来听谁谁谁谈他的书或者思想。那时候没有微信朋友圈,媒体我也没找人,就是店员画海报贴到附近大学里,写好周末讨论的主题,时间、地点、嘉宾名字,这样就做起来了。

     陆洋:单向街书店每次搬家都能形成一个小话题,这些年是如何坚持下来?

     于威:圆明园时代,人流少、冬天采暖不好,基本是我们工资养着。从一开始大家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拿钱出来就没指望有回报,有点儿像做小小文学屋的方式。蓝色港湾慢慢成了一个商业火热的地方,我们增加了咖啡服务,讲座也频繁了。那时候已经有了很少的盈利,我们把这些又投入回书店里,换一些设施、买更多的书。大悦城主动发出邀请,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这是个信号,我觉得已经有人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了。发展到现在北京所有好的shopping mall,房地产商、别墅商都找过我们了,让我们去开店。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地方,单向街就是一个绿洲,只要稀有就有价值。另外一个原因是单向街只要做沙龙,人就乌泱乌泱的,可以给地产带来人流。

     陆洋:如果说“厚积”我觉得单向街这么多年的宝贵财富是这个品牌形象,能说说它是怎么打造的吗?讲座是一个办法?

     于威:单向空间不可能靠书来挣钱,我一开始就对这件事儿非常清楚。它的商业模式就是我们养着,养着一个叫做思想的奢侈品。我的商品就是空间里不停流动的思想。我们能结交这么多朋友,因为大家一开始就知道我们在做这样的事情。人生的资产,你可以投资到让你生活更舒适的东西、也可以投资到让更多人思想更舒适的东西。厚积薄发,就是价值体系的问题,对我们来讲智识和思维最重要,是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东西。我十年时间做了740场的沙龙,每场沙龙来200人,已经有十几万人。讲座是单向街的核心和灵魂。我特别强调“点亮”这个词,每场讲座听下来,一定有什么东西打动他。那种被一句话、一个经历、一个故事点亮的感觉是单向街最重要的东西。可以想象成把当年巴黎的左岸搬到北京来。

     陆洋:现在实体书店的情况很不好,投资人看中单向街哪些方面的积累?

     于威:许知远是北大的,我也在北大混过,投资人跟北大有某种关系,所以我们一见面就聊起来80年代北大的氛围,出版过什么刊物,天南海北聊了两个多小时特别开心,没有提商业的事情。他们投的是人,看中了我们的团队。我们这个团队有十几年的合作,各个身怀绝技,都是多面手。比如美术总监邹波,会写程序,会用电脑画图,是特别好的诗人,还会写小说。有时候我们不在一起工作,但是精神上的一致性没有变,我们算是知己和同行者,所以单向街最有名的话是“与你同行的人,比你去的方向更重要”。

     陆洋:这一次的投资,是不是单向街搏发的开始?设想单向街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规划?

     于威:主要是微在这个产品,它是一个病毒实验室,我要生产出病毒性内容,然后研究它的传播模式。它是一个社交媒体的媒体,我们叫它社交媒体热点聚合平台,我们的选题来自于每天全球所有社交媒体讨论的热点。这个媒体的用户一定是年轻人,我们找到三种适合年轻人的方式,一种是清单,图很多、字很少,这是非常适合手机阅读的,一种是测试,还有五月份独立制作的video。微在最重要的商业模式是原生广告,广告和内容没有区别,它的创意和设计非常高级,讲作为产品说服用户使用。

     陆洋:您个人来讲,从德国回到中国工作,这个事业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于威:德国待得挺好的,但做事的余地很小。我脑子很活跃,是一个不停想事情的人,也不太闲得住,而且觉得事儿没干完,我给自己的定义是有限的职业生涯时间段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机会,二三十年内媒体发生了那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那么多可能性,而且有幸一开始就参与其中,掌握了非常多的经验,到了一个时候把它扔那儿,对自己是非常不负责的事情,所以我想在我能做完的程度上把它做完。

     陆洋:您在纸媒和网站都曾经工作过,这些经历给您积累了哪些经验,它们对创业有什么样的作用?

     于威:我觉得不是报纸的经验,更多的是人的经验,包括人和事的关系,人和人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更重要的。你知道你在时代的哪个点上,时代的风向是往哪里走的,这个时候有什么新的事物,你可以去判断什么样的人属于未来,什么样的人属于过去,我觉得这种判断力可能会稍微好一点。至少在我的领域里,我总是能预感到下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这么多年,聊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书,整体的框架感在那儿,我们在什么位置上,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东西。现在的社会形态,包括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互联网、知识世界的到来,所少人都说过了。所有的东西在持久阅读、讨论和学习中形成判断力,这才是厚积搏发。

     陆洋:我觉得单向街的布局是一个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概念,微在和单读都分别针对哪些受众人群?它们未来要做成什么样子?

     于威:微在面向社交媒体原住民,就是刚开始玩儿手机的时候就开始玩儿qq空间,玩儿百度空间,玩儿朋友圈,微博,他已经不买报纸了,大致上是年轻化的东西。单读还是一个思想,有乐趣的思维,有快感的智识,它有app、公号,还有适合阅读长文的纸质载体。围绕单读,我们有100多个核心作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内容。这些作者的文章将来我们可能为他们单独出版。现在品牌的活动是文学之夜和驻店作家。驻店作家是每个月邀请一位作家在单向街驻店,为他举办两次沙龙、两次见面会。他推荐喜欢的书单摆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公号会给他做一系列推广,让他得到比较立体的呈现。文学之夜是每隔两周,我们以一位作家为主体,请译作者、写作受影响的作家、单向空间再出一个人去聊,再请一个从背景上阐释这个作家的人,现场放跟这个作家有关系的音乐、舞蹈和电影,还有我最喜欢的朗读作家作品的环节。文学最开始是口头文学,朗读出来的感觉和看是不一样的。参加活动的人会对这个作家有更深的体会。

     陆洋:最近好多城市也开始做文化空间,卖书、卖创意商品、办讲座,模式差不多,单向空间的特点在哪里,要做成什么样子?

     于威:我们当初倡导思想要被谈论,有一个空间需要谈论,如果这辈子就单向街一家做,那真成了一件很悲壮的事情,所以我是很开心其他地方也开始做沙龙和讲座的。单向街的基因是没办法模仿的,包括我们很微妙的价值观的东西、对审美的感觉。我们团队对才华的尊崇、对大家共同完成事情或个人才华毫不吝啬的赞美。这是让人愉快的环境,你的价值会得到充分的认可,你的成就感是饱满的,你的个体从没被忽视过,这是在外面做事很希望获得的感觉,你永远不希望自己是一颗机器上的螺丝钉,好像我做的事一点儿都不重要,都是我们老大的。我们那儿不是这样,连调酒师都充满自豪。

    

     陆洋:您如何理解“厚积搏发”这个词?

     于威:“厚积搏发”要有一个相信的目标,不管是什么,但真心喜欢和热爱,然后就是坚持,其他一切就交给时间,就不要想要怎么样。比如我就爱阅读,就爱思想,就认为人有更高级的生活方式,我就做用十年二十年做这件事。十年前谁也不知道有单向街这件事儿,现在有这么多人,你要说我成功了,我也成功了,你要说我啥也不是,我就啥也不是,我无所谓。但对我来说,我对能够做成一件事就很满意了,我一直是一个满足的状态,所以我不抱怨,不抱怨是一个特别愉快的生活的状态。不成功没关系,而且成功是特别庸俗的概念,必须要有一个数量级的东西去衡量,最终要落到钱。但是我认为这么多年,把这个东西一直坚持到现在。比如我这一代人没有了,不管怎样,再过二十年,那曾经在北京有过单向空间,我做过这件事有什么不满足,非要说上市不上市,挣多少钱,这事儿不重要。一切交给时间,不要计较什么东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