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看展 | 卢浮宫里的普桑密码
2015/5/29 三联生活周刊

     当我们谈论普桑和“普桑主义”,通常想起的是其代表作《阿尔卡迪的牧人》,精妙的人物辅以田园景色,审慎而典雅的法国浪漫主义序曲。但卢浮宫最新举办的普桑展,呈现的却是伟大画家的另一面:造神者。

    

     普桑作品《圣伊拉斯莫斯殉道图》

     巴黎卢浮宫美术馆正在展出17世纪法国大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客居罗马期间的作品,展览取名:“普桑和神”(Poussin et Dieu)。

     从梵蒂冈借来的《圣伊拉斯莫斯殉道图》(Le martyre de Saint Erasme)非常震撼。整张图3米多高,宽差不多快到2米,画面纪录了公元303年神父伊拉斯莫斯蒙难的场面。神父红底金缎的袍子被解开,裸露出健壮的躯干,他被固定在厚厚的案板上,胳膊举过卷曲而浓密的黑发,头颅垂在低处交叉反绑的手腕之间。行刑人活生生地切开神父的腹肌,拉出肠子,象纤绳一样一点一点地绕在轱辘轮子上。但整张图没有渲染血腥和仇恨,受难的神父被画得壮烈而有尊严。

     在神父殉道的年代,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安相当好强,总喜欢把自己塑造成半个大力神赫拉克勒让芸芸众生崇拜,而伊拉斯莫斯神父拒绝崇拜大力神,当然也就得罪了皇帝,为此付出了代价。

     这幅画在殉道故事发生13个世纪后的1628年完成,当时梵蒂冈天主教廷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不改革就会分崩离析的困难时刻。外部,基督教、新教风起云涌分流天主教信徒;内部,欧洲各地的神父议会和罗马教皇之间像拔河一样亦步亦趋地磨蹭着结构改革里权力分配的问题。

     就在梵蒂冈对天主教的未来重新构思,对内部组织架构重新谈判的转型阶段,艺术作为传播天主教教义和吸纳凝聚信徒的重要平台,备受基督教新教的围攻。新教谴责天主教利用绘画和雕塑制造崇拜。实际上新教是通过抨击天主教宣传方式和方法上的老套路来打击天主教最核心的组织和教义。

     这种批评也迫使变革中的天主教在宣传上审时度势,对内容和载体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描述宗教故事、宣传教义的绘画艺术在形式上如何能够创新,更活灵活现地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让广大的信徒受到感动,这成为梵蒂冈向艺术家征集作品时考虑的重心。

     普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画的《圣伊拉斯莫斯殉道图》。那年他34岁,从法国迁居到罗马整整四年,各方面都开始成熟起来,于是很自然地加入了天主教借助艺术纳新吐故、从基督教新教那里夺回信徒的过程里。

    

     普桑代表作《阿尔卡迪的牧人》

     同时期和普桑一样接近梵蒂冈的艺术家也都很自觉、很努力地去研究构图和技法上的推陈出新,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多多少少都被局限在造型语言的陈词滥调里,牵强枯燥乏味无趣。只有普桑以很个人化的方式让作品深入他那个时代的生活,植根信徒。他淡化了被一再浓缩和突出的天主教图腾和密码,使用大量从民间从草根从古典神话里发掘出来的元素,诗意地讲述圣经故事,讲天主教历史上的传奇。画家不仅把天主教里的神秘感打造得赏心悦目,甚至还嗨翻了天。

     《圣伊拉斯莫斯殉道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普桑借用神话的办法回顾13个世纪之前天主教神父面对威权唯美地献身,构图上,威权是天,烈士是地,中间隔着行刑的凡夫俗子,两个小天使捧着桂冠和棕榈枝飞向殉道的神父,从而肯定神父的烈士身份。在普桑的画面中,大力神赫拉克勒的雕像铁面而威严,但他的脸、他的轮廓和殉道的神父一样俊美,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画家的处理几乎可以让他们互换身份。在天主教政教分离,基督教新教异军突起的前夜,普桑的图像没有过度强调神父与威权的冲突,而是着重美化天主教历史上先贤捍卫教义的可歌可泣, 作品淡化矛盾却强化价值观。在很长一段时间,梵蒂冈把这幅画放在圣皮埃尔大教堂的祭坛上,因为在17世纪,在教廷最需要泥土般接地气吸引信徒争取大面积支持的时刻,这是最帮得上忙的作品。

     看到了普桑把世俗、神话和天主教故事用诗意的天赋结合起来,以绘画造诣陪伴和支持教廷的改革,名声鹊起,法国路易十三皇帝也动了心。1640年,皇帝通过担任首相的红衣主教黎塞留(Richelieu)把旅居罗马十六年的普桑请回了祖国,让他担任王室首席画家,为宫廷效力。只是好景不长,普桑不善于在嫉妒他的法国画家圈里周旋,两年后借口去接夫人而回到罗马,重新走近教廷。

     卢浮宫美术馆的这次展览对普桑的人生轨迹也有所暗示。普桑一生创作的250多幅作品中,有一半是为天主教延续生机和活力服务的,他是融汇世俗元素因势利导宣传信仰的高人。然而后人在普桑写给他最亲密的朋友们的信件里读到不少可以被诠释为他本人对信仰并不真诚的痕迹。与普桑形影不离的几个赞助人和藏家手里有近三分之一的普桑画作,以信仰的名义,他们几乎都没有结婚。

     要真切了解普桑,6月29日前都可以去卢浮宫看这次展览,从作品出发,体察普桑如何造神拥神,调动自身与虔诚有距离感的优势,用超然的技艺为信仰为道德为困境中的梵蒂冈推波助澜的经过。

     展览从一张自画像开始。

    

     普桑于1650年创作的自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 更多精彩作品 ▽

     去不了卢浮宫,就看这儿吧。

     供图:法国卢浮宫

    

    

     △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的灵异故事 △

     Le Miracle de saint Fran?ois-Xavier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Stéphane Maréchalle

    

     △ 圣母升天 △

     L’Assomptio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 圣秩圣事 △

     L’Ordre

     Kimbell Art Museum, Fort Worth, Texas

    

     △ 春天抑或是人间天堂 △

     Le Printemps ou Le Paradis terrestre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Stéphane Maréchalle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