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儿童:玩具以及我们的人生
2015/6/1 三联生活周刊

     过去那些有用、益智、简陋、奇思妙想的玩具表达的是人们对未知成人世界极其纷杂的观念和期望,今天越来越多精美、昂贵、千篇一律的玩具则更多地沾染上了成人世界里的商业气息。

    

     幼儿园师生一起做手工。孩子可以通过玩具认识成人世界

     玩具,英语为“toy”,有时可理解为一个非常容易让人鄙视的词,意为“受人操纵、让人玩弄的玩具”之意。但在童年时,它却是一个极干净、极纯净、对于孩童时代的人们几乎是唯一指代快乐的词。

     三毛在《塑料儿童》中曾描述过一种因时代变化发展,当代儿童已不像她从前那样可以体会到大自然和狗尾巴草的户外快乐,而只圈禁于电视和零食的人工快乐。——在三毛和荷西一路欣赏沿途景色的时候,亲戚们的孩子闷在后座看漫画;他们在野外饶有兴趣地点火烤肉的时候,孩子们催促回去看下午三点的电视长片。最后,在文章结尾,当三毛在厨房信手插着今天从野外采来的野花时,电视机里正传来“可口可乐”的广告声。“这一代还能接受狗尾巴草,只是自己去采已无兴趣了,那么下一代是否连墙上画的花草都不再看了呢?”三毛感叹。同样的场景位移到现代,今天的儿童则更是在iPad、手机屏幕以及各种商业化的玩具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他(她)们似乎更加丧失了儿童所最能具有的活力和创造力,被虚拟现实中的虚拟娱乐淹没了。

    

     在欧美国家,父母将自己的童年玩具传给孩子是一种温馨的传统

     以前,玩具是一样可以传承的物件。祖父、祖母的玩具甚至可以传到孙辈。在欧美国家,父母将自己的童年玩具传给孩子是一种温馨的传统。今天,玩具的更新换代之快已经为很多父母造成了苦恼,此刻流行的玩具没多久就可能过时,最新最热的玩具总是价格不菲。诚然,现代孩子也许享受了更多的物质充裕、科技便利,但是,某些最传统、最简单的童年乐趣他们是否丧失了?比如说,在楼下和同龄小伙伴们一起爬树、打架、充满创意地“闯祸”和“捣乱”,在这种成群结队的集体喧闹中锻炼了领导力和最初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维护。同时,由于旧时玩具匮乏而激发出孩子们自己制作玩具、创作游戏的那种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执行力,现在是否也很难得到了?

     传统玩具的日渐遗失是一种现代的悲哀。在今天,一旦孩子长到能够上网、看电视和广告的年龄,他们就会开始要求屏幕上那些闪闪发亮的东西。即使现在的父母想把自己记忆中的童年玩具送给孩子,他们在拥挤的玩具货架上也寻不到它们的踪影了。玩具已经丧失了作为几代人共享的娱乐资源功能。今天孩子们的房间里堆满了玩具,而他们的父母还记得当年自己的玩具只够放一两格。在上世纪90年代或之前的中国还流行着很多帮助人们“自制玩具”的书——毛线编织的娃娃、旧袜子制成的玩偶等。那是由于当时的物质匮乏所致,现在却很少见了,人们不需要也没有时间去自己制作玩具。

     现在的孩子在屏幕前的时光越多,他们在真实世界的时光就越少。当然,没有任何一个童年是绝对正确或不正确的。但是,过去有用、益智、简陋、奇思妙想的玩具表达的是人们对未知成人世界极其纷杂的观念和期望,今天越来越多精美、昂贵、千篇一律的玩具则更多地沾染上了成人世界的商业色彩。生产芭比娃娃的著名玩具公司美泰把玩具变成了一个实质上要求多重购买的生产线,围绕着芭比娃娃制造出一系列永无止境的时尚配件。

    

     除去人工玩具之外,大自然的产物水、石、沙子等也曾是儿童天然的玩具。据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描述,“儿童在海边玩沙子”这一现象自古就有。但是现在这种赤裸裸的和自然接触的感觉,城市的儿童也越来越少拥有了。

     与儿童在日新月异的玩具中迷失相迥,今天很多成年人却越来越热衷于购买和收集玩具。走入任何一座城市的任何一座写字楼,几乎都可以看见那些三尺格子间内摆着各种各样的玩偶、玩具,紧挨着白领们的绿色植物和加湿器。据心理学理论解释,这种行为无外乎两种心态:对单纯童年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童年时未能得到玩具的补偿心理。

     日益窒息的成人生活让人们可以通过玩具回到那个单纯无忧的童年时代。童年时因为经济原因没有得到的玩具,长大后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购买。我有一个朋友现在娃娃成堆,她坦言是因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够,父母从来没有送过自己一个娃娃。

     在成人收集的玩具中,娃娃、玩偶占了很大一个部分。其实,玩具娃娃古希腊时就有,女诗人萨福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过。只不过,那时的娃娃大多作为宗教活动的道具或是女子成年的一个标志——女孩在结婚前必须将自己的娃娃全部扔掉,以此标志着童年时代的结束。随着时代、历史发展,人类对于娃娃的功用才渐趋娱乐性和安慰性。美剧《识骨寻踪》里的女主角贝伦博士就说过人类容易对小于自身的灵长类动物产生莫名本能的母性和喜爱——这也是许多人喜欢孩子的原因,而娃娃就是这种“缩小版灵长类动物”之一。在欧美国家,身穿塔夫绸华贵衣服的瓷娃娃曾一度很流行,以至于现在很多成年人仍在收集这种玩具。在一些人家的起居室或主人的卧室,可看见壁炉架子或五斗橱上成排地摆着这种娃娃。

    

    

     无论是塑料恐龙、芭比娃娃、医生玩具、玩具火车、彩色小皮球,还是过家家,都曾经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形成了某种“历史”。它们不仅仅是玩具而是童年时我们对于“物质”的最初概念,从此以后“物质”在我们生命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人最初对于金钱和物欲的认知,虽然很粗浅但也最纯粹,乃至我们今天对于物质或金钱的认识仍是童年时那个雏形——想要什么就很想得到、什么时候想要就要什么时候得到。从此以后,这一点几乎成为我们成年生活生生不息的奋斗目标,整个一生都在与它纠缠。

     人类对于玩具的依恋还源于那是我们首次产生“拥有一样东西”的心理感觉。在1932年的《儿童的道德判断》(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一书中,作者让·皮亚杰(JeanPiaget)观察到婴儿对于“物品”都会产生嫉妒心理,如果他(她)们被夺走一个玩具,婴儿会表现出一种“暴力性的愤怒”。巴蒂亚·利希特(Batya Licht)2008年拍摄的纪录片显示,婴儿间的冲突多发生在玩具被夺走和看上别人的玩具之间,这说明人类天生对于物质都有一种占有欲。这也是现在很多成年人喜欢收集玩具的另一个原因,能够实现他们在无法控制的现实之间的一种控制心理。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过昂贵的东西无法占有,但收集玩具却似乎是很多成年人经济上可以达到的,童年时无法极度发挥的“任性”也终于得到实现。

    

     心理学期刊《The Psychologist》的一篇文章指出,一些儿童会对某一个特定玩具产生一种无法解释的极度依赖情绪,称为“依赖物”(Attachment Object),通常是他(她)最喜欢的一条小毛毯或柔软玩具,这种“依赖物”甚至可以贯穿到成年。泰迪熊是欧美国家很多人的“依赖物”,有些人甚至成年时没有泰迪熊都无法入眠。

     英国连锁宾馆集团Travelodge曾在2010年8月做过一份调查,有35%的人承认他们睡觉时必须有毛绒玩具在枕边。对于这一点,西方心理学的一个著名说法是,“物品是有感情的”。比如说,你不会把你的结婚戒指随便交换或变卖,人们穿上谋杀犯的衣服也会感到极度厌恶和不适。同理,人们对童年玩具的难以割舍乃至成年以后仍大量收集,就说明了这一点。对童年玩具的怀旧是因为它们总在那里。玩具不像父母、小伙伴或其他家人,它们总在那里,无时无刻地。这也是“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那么感人的原因。

    

     目前,全球风行的另一玩具代表了人和玩具的另一种关系——乐高玩具凸显了人们心中潜藏的“创造世界”的欲望。这种玩具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某种痴迷式的流行,甚至被称为“乐高邪教”。

     心理学家、《The Psychologist》期刊的编辑乔恩·萨顿(Jon Sutton)分析那是因为人们心中的“建造者本能”,即如果有可能,很多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建造”某种东西。因为乐高能不断“重新创造自我”,从而达到它一个致命魅力。乐高几乎可以搭建出人们想象力所能达到的任何东西——照相机、小提琴、飞船、星球大战人物……2011年,英国主持人詹姆斯·梅(James May)更用乐高搭建出了一幢巨大的房屋。日本的酒井高男在《玩具与科学》这本书中说,玩具可以是成品,也可以是半成品,并且“半成品”其实更好,因为可以发挥人们的更大创造力。乐高玩具无疑就是这一说法的典型。

    

     玩具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影响深远,它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这么重要以至于很多作家在成年后仍围绕着它们进行创作。拉伯雷在《巨人传》里描绘了主人公卡冈都亚的“木剑和熟革涂漆镀金的匕首”、风力磨坊、长矛、大木马等玩具,同时还记载了217种游戏。英国的雅各布斯在短篇小说《哥特玩具屋》中描述了一个一家人死去后他们生前的生活被照搬到一座“玩具屋”重新上演的故事。三毛在《我的宝贝》中也曾描述过鸟笼中的小丑打开笼子探出半个身子的故事,都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事实上,各个文豪对于玩具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蒙恬认为父母光顾着为孩子买太多玩具而不考虑将来的教育是多么昂贵;卢梭最终承认儿童教育中玩具应该占有一定地位;拉伯雷认为玩具毫无价值,然而,第一位详细描述男孩玩具的人却也是拉伯雷。

    

    

    一岁半的小囍财已经经历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独立行走、旅行、逛胡同、博物馆、图书馆、菜市场...图片来自5月13日“玩具和我——私人影像志”征集活动

     在玩具心理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孩子通过玩具认识成人世界。古人很早也已经知道,看着孩子玩游戏,可以掌握孩子的性格。教皇皮厄二世在1450年致匈牙利国王的一封信中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这些在我们小时候似乎都是可以实现的,例如过家家、扮医生、玩芭比娃娃等玩具。但是在现代,越来越多的星球大战、魔仙棒等玩具让人觉得现在的孩子通过玩具越来越了解的是一个虚拟世界?

     第一位古玩具史学家路易·贝克·福吉埃尔说:“孩子在出生之后,各种礼物就随之而来。”这句话恐怕概括了从古至今的儿童玩具现象。然而,过去的诸如陀螺、魔方等玩具,其实益智性、技巧性或许更强,而现在的玩具却有很多是丝毫没有益智功能的商业成品。法国的米歇尔·芒松在《永恒的玩具》这本书中说陀螺可以抽出宇宙的纵深感,“隐喻着人类的生命”,可是现在能体会到陀螺这种意义的孩子,又有几个呢?时代的发展剥夺了很多本可以简单完成的初级体会。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