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失而复得的大师手稿
2015/6/7 三联生活周刊

     在20世纪40年代的这批图稿里,庞薰琹将古代青铜器、漆器等器皿的经典纹样化入日常器皿设计,比如茶盘、饭碗、笔匣、桌布、地毯或手袋,无不清雅。这册图稿,日后命运却多舛。

    

    花 瓶

     -38cm×29.2cm 1941 四川-

     茶壶

     ↓

    庞薰琹(1906年6月20日-1985年3月18日),中国第一个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的重要创办人,现代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被尊为“中国工艺美术设计的先行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底,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图案系的庞薰琹携家人随校迁移内地,辗转到昆明,住进瓦窑村袁家花园。他的邻居,有中央博物院的著名学者陈梦家、杨宗健等人,因此又结识梁思成夫妇,受聘参与到中央博物院的筹备之中。

     和这些古文物、古建筑学者的交往,让庞薰琹迷上了中国古代装饰纹样。那段时间,他陆续从陈梦家手中借阅古籍,边看边摹,画了四册《中国图案集》,一时被朋友们到处传阅。那些商代的饕餮纹,汉代的刺虎纹、斗兽纹,以及漆器上的对镜梳妆图等,第一次被人以现代装饰意识来看待和研究它们。对庞薰琹来说,当年于巴黎求学却决意回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冲动,终于在归国八年后有了现实的实现,而且,竟是在战争流离之中。

    

    ↑ 茶杯

    → 茶盆 -38cm×29.2cm 1941 四川-

     1925年,19岁,庞薰琹中断在上海震旦大学的学医,跟家里提出要到欧洲去学艺术。庞家在常熟是个大族,七代读书人,到他父亲一辈家道中落,不过供子弟去海外求学还是不成什么问题。庞薰琹搭乘的是法国邮船“波尔加”号,航行36天后到了巴黎。刚开始,他什么都想学,跟巴黎音乐学院的梅隆夫人学过一段时间钢琴,接受徐悲鸿建议上过叙利恩绘画研究所,最后他自己选择了位于蒙帕纳斯的Le Grand Chaumiere画室,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大茅屋美院”,画家常玉也在这里学习过。

     不过从庞薰琹的自述来看,直接影响了他未来艺术方向的不是哪个学校,而是两次观展经历。

    

     饭碗及茶盘之一 38cm×29.2cm 1941 四川

     1925年,他刚到巴黎就赶上12年一次的世界博览会。那一届正好以现代装饰主义为主题,欧洲艺术家尝试从装饰主义角度对粗糙的工业产品进行改造。庞薰琹在展馆里看花了眼,觉得什么都好,什么都美。他在自传中写道:“引起我最大兴趣的,还是室内家具,地毯,窗帘以及其他的陈设。色彩是那样的调和,又是那么多变化,甚至在一些机器陈列馆里,也同样是那样的美。这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生活中无处不是美。”

     另一次则是1928年在巴黎小皇宫举办的日本绘画展。他没有想到源自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法在日本人手里居然焕发出具有强烈形式感的光彩,并且在欧洲得到这等尊重。这次观展让他产生了回国办一所实用装饰美术学校的念头。

    

     饭碗及茶盘之二 38cm×29.2cm 1941 四川

     1930年庞薰琹回国。他在上海麦塞尔蒂罗路90号二楼租下一间屋成立了职业画室,并和倪贻德等人发起中国第一个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可惜的是,这份《决澜社宣言》的澎湃并没有能够帮他们找到一条道路。回国前清晰的艺术目标,逐渐被失业和贫困打乱。困窘中,庞薰琹没有放弃对于“民族性”和“装饰性”的探索。1932年,他从上海去杭州、南京,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外国人制作的广告画,心里很不平。他主动找上门去,跟商家说愿意免费给他们画广告,条件只是以后允许他拿去办展览。这样东奔西跑,他和朋友段平佑、周多一起找到了100多个商家合作。见那些商店橱窗难看,他也去管,要求免费帮人布置。1933年,他们用这些广告画在上海办了一个小展览,是中国第一个“工商业美术展览会”。

     庞薰琹的女儿、画家庞梼家中现在还保存有3张参展广告画的原版印刷品,分别是啤酒和香烟广告,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商业设计作品了。“文革”期间,当年中央工艺美院的红卫兵为了批斗庞薰琴,四处搜罗到了这些资料做证据,“文革”结束后退还给了庞家,因此保留下来这些旧物。印刷图片下面,附有一段当年的说明文字:“商业美术,国人素未注重,即从事艺术者亦皆忽焉不详……最近画家庞熏琹、周多、段平佑三位,因鉴于此,特于上海大陆商场举行商业美术展览。”

     差不多与办广告展同时期,庞薰琹还成立了一家大熊工商业美术社。2009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在举办“地之子——庞薰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时指出,大熊美术社应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机构,不过因为外国商社的竞争和自身经营问题,美术社没撑上多久就倒闭了。

    

     毛织地毯

     而关于这些手绘设计图稿的来历,庞梼回忆,1938年她父亲在昆明时和梁思成、陈梦家为邻,“他们几个人常坐在院子里聊天。梁思成跟我父亲说,自己是做考古的,所以不能买任何古物留给自己。父亲也深受影响。1939年冬到第二年春,他深入贵州山区的花溪、龙里等八十几个苗族村寨,收集了400多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后来全都捐给了当时迁移在龙头村的南京博物院,并由他们转交故宫博物院保存。”搬到四川李庄后,庞薰琹继续收集中国古代青铜、陶瓷、丝绸和漆器的纹样,描摹整理了上千幅珍贵资料。庞梼拿出如今留存在她家中的几册原始手稿,包括《秦汉时代装饰风格》、《东周战国装饰风格》和《汉代装饰风格》,都是素皮、白纸,每一个手描纹样下面,都被仔细地标注了来处和名称。

     1940年,庞熏琹转入成都省立艺专任教,一家人从李庄又搬到郫县,住进一个叫做吉祥寺的尼姑庵里。他就在寺庙的走廊上摆了张书桌,用将近一年时间,画完一本《工艺美术集》。这书共收录30幅手绘设计图稿:他以自己整理的纹样资料为基础,将中国古代纹样和在法国学到的设计观念结合在一起,把古代青铜器、漆器等器皿上的经典纹样化入日用器皿设计,如茶盘、饭碗、笔匣、桌布、地毯和手袋,无不清雅至极。庞薰琹在埋首探索一条中国现代设计之路,他也成为中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先行者。

    

     汤碗 38cm×29.2cm 1941 四川

     这册图稿,日后命运却多舛,和西方学界研究中国艺术史的英国著名学者苏立文先生也有了千头万绪一段交集。

     庞梼叙述,1944年左右,有个朋友建议庞薰琹将这本书托人送到瑞士去出版,之后战乱阻隔,书稿没了音讯,庞薰琹以为肯定是遗失了,无心也无力再去追讨。30多年后的197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庞薰琹的老友苏立文重访中国,竟随身把这本书稿带了回来,并亲自交还到庞薰琹手中。庞梼说,她父亲其实不确定当年是谁帮他把书稿带出中国,没想到的是它30年间几经转手,被人从瑞士带到英国,之后又流落到美国,等苏立文代为交还的时候,居然被保存得很完好,看似崭新。

     手稿与人睽违三十年,难说幸或不幸。如果当年没有送出国去,这集图稿很有可能也湮灭于战乱流离或在“文革”中遗轶。1985年庞薰琹去世,之后这30幅失而复得的图稿与其他400多幅他的画作一起,由他家人捐了家乡常熟。1991年“庞薰琹美术馆”终于在常熟落成,馆藏中近500件作品及大量文献资料中,就有这30幅珍贵设计图。2009年,它们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大师展:“地之子——庞薰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中和观众见面。

     想来惋惜的是,这些精美的设计图稿,至今还无人将它们实现在器皿之上。

     ⊙本文图片由庞薰琹美术馆提供并授权发表。

     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 三联生活周刊 -

     一 本 杂 志 和 他 倡 导 的 生 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