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看世界 | 史上最佳摇滚歌曲诞生记
2015/6/29 三联生活周刊

    

     半个世纪之前,也就是1965年6月15-16日,美国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位于纽约的录音棚Studio A录下了一首名叫《像一颗滚动的石子》(Like a Rolling Stone)的歌,被很多人认为是摇滚乐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曲。下面就是这首歌诞生前后的故事。

     1965年4月26日,天空下着小雨。环球航空公司的一架编号为702的客机降落在伦敦希斯罗机场。飞机停稳后,从旋梯上走下一位面容消瘦,头发蓬乱,戴黑色太阳眼镜,穿黑色皮夹克的青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手里拿着一个电灯泡,谁也猜不透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机关。早已在机场等候多时的200多名歌迷和记者一窝蜂地涌上前去,把他团团围住。维持秩序的警察几乎是连拉带扯地把这位青年和他的随从带进了机场会议室。场面是如此混乱,以至于没有人注意到同机的还有一名英国著名电影演员莉娜·霍恩。

    

     1965年的欧美乐坛几乎完全是英国人的天下。自披头士之后,一大批英国乐队进入了美国流行音乐市场。他们不但带进了一系列热门歌曲,而且还把英国文化带进了美国。一时间伦敦成了最时髦的地方,美国小青年开始流行穿英国时装,看英国电影,甚至说话都带上了英国口音,就差没认英国女王了。可这位在希斯罗机场引起轰动的人不是某个英国歌星,而是地道的美国货:鲍勃·迪伦!他是来英国巡回演出的,而且要在披头士的故乡利物浦开演唱会。

     不过说实话,英国突然掀起的这股迪伦热和披头士的鼓动很有关系。在这以前迪伦已经来英国演出过好几次了,可每次都是以一个民歌手的身份在英国民歌圈子里办演出,影响不大。可1965年情况就不同了,迪伦的前三张专辑同时登上了英国排行榜的前10位,包括3月份才出版的那张《回到根源》。与此同时,英国著名的流行音乐杂志《旋律制造者》登出了一篇文章,里面引用披头士的话说:“迪伦为我们指明了新方向。”有了披头士的表扬,普通英国歌迷们立刻开始注意起这个奇怪的民歌手来。迪伦这次巡回演唱会的门票在一个小时内就全部卖光了。这回可不是在民歌俱乐部了,而是在包括皇家艾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在内的大剧院!

     随迪伦来英国的还有他的经纪人格罗斯曼和女民歌手琼·贝兹。迪伦和贝兹这两位美国民歌的国王和王后在一起有一年多了,是一对人人羡慕的黄金搭档。可来欢迎的人们发现,两人却出人意料地并不显得很亲近。迪伦照例在会议室里回答记者们的提问,问题很快就集中到迪伦手里拿着的那个电灯泡上。

     “请问迪伦先生,你手里的那个电灯泡有什么深刻的含意吗?”

     “身边常带一个电灯泡能让你头脑清醒。”迪伦一脸坏笑地回答。

    

     当时英国各主要媒体都派记者来采访迪伦。这些古板的娱记们习惯了采访披头士这样的流行乐队,不知道怎么来对付这位怪人。他们便按照老一套办法把迪伦当作一名流行歌星来采访,提出的问题要么不着边际,要么尽是些私人问题,迪伦根本不想回答。于是,英国新闻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现了:

     问:“你打算和贝兹小姐结婚吗?”

     答:“我打算和她的胳膊结婚。”

     问:“你现在一定很有钱吧?”

     答:“我都花了。我有六辆卡迪拉克,四幢房子,还在佐治亚买了一个种植园。”

     问:“你有很多私人物品吗?比如手表,照相机什么的?”

     答:“没有,我只买车。”

     问:“你的原名是什么?”

     答:“卡汀诺维奇。”

     问:“那是你的姓还是名?”

     答:“那是我的名。”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出唱片的?”

     答:“1947年。那是一张专门给黑人听的唱片。噢,不。我其实在1935年就开始录音了。那年约翰·哈蒙德去南方采集民歌,发现了我。我当时正在一个农场里种田。”

     问:“你为什么总是和记者开玩笑呢?”

     答:“没有啊。我的回答和记者问的问题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

     问:“你想在你的歌曲中表达什么思想?我很不理解你的一些歌曲。”

     答:“别生气,我根本不想向你讲述任何思想。如果你听不懂我的歌,你就别使劲想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写给你的。”

     迪伦的回答中到底那些是真的,那些是胡扯,读者自己猜吧。

    

     虽然迪伦把英国记者们狠狠耍了一通,他在英国的演出还是相当认真的。他选择的曲目全是他早期创作的作品,这也正是英国歌迷们想听到的东西,虽然迪伦那时已经不再对这些歌曲感兴趣了。英国听众习惯了披头士演唱会上那来自女歌迷们的震耳欲聋的尖叫,可迪伦一上来便要求听众像听古典音乐会那样保持安静。英国几乎所有的摇滚歌手都去听了迪伦的演出,而且一致对迪伦的表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披头士乐队的列侬,他特别能理解迪伦。当时迪伦一行在各大城市都住在诸如Savoy这样的高档酒店里,有人对此颇有微辞。对此列侬反驳到:“住在Savoy有什么错?难道说住在便宜旅馆里就能更艺术吗?如果你像迪伦一样有许多话要说,你就得先让自己出名,这样人们才会注意听你说的话。”

     迪伦的这次英国巡演是他最后一次不插电演唱会。值得庆幸的是,这次英国之行被摄影机拍摄了下来,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说起摄影,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迪伦当时真正的女朋友萨拉·朗兹(Sara Lownds)。萨拉是格罗斯曼的妻子萨丽的密友,人长得特别漂亮,曾做过《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女郎。认识迪伦时她已经离了婚,独自带着一个女儿在纽约生活。萨拉是个性格平和,与世无争的人,那时正潜心研究禅宗和易经等东方哲学,迪伦也正好开始对这类问题感兴趣,两人遂成了好朋友。

    

     萨拉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个纽约独立制片人兼摄影师唐·彭尼贝克(Donn Pennebaker),便向格罗斯曼建议由彭尼贝克来为迪伦拍一部影片。彭尼贝克是个充满实验精神的艺术家,曾拍过一部根据卡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改编的电影。在跟迪伦接触过几次后,彭尼贝克认定迪伦本身就是个理想的素材,光是拍一些演出片段就太浪费了。他决定拍一部实验性的电影,整片完全是迪伦日常生活的写真,让迪伦自己演自己。格罗斯曼对这个主意不置可否,但迪伦十分喜欢。他们决定就把迪伦的这次英国之行拍下来,做成一部纪录片。

    

     彭尼贝克一直跟着迪伦,拍下了几乎所有他感兴趣的场景。只有一次迪伦没有让他拍,那天他们演出完后在Savoy旅馆休息,迪伦接到了英国民歌手多诺万(Donovan)的电话。迪伦已经无数次从记者们的嘴里听到过这个名字,知道这是一个狂热地模仿自己的年轻的英国歌手。他刚刚出版了一张专辑,里面的一首名叫《捕风》(Catch the Wind)的歌曲正在英国走红。英国记者为了制造一种竞争的气氛,老是要迪伦发表对多诺万的看法。迪伦也没少拿这个名字开记者的玩笑。不过当他仔细听过这张专辑后,却开始喜欢起这个崇拜自己的毛头小伙子来。那天多诺万打电话请求见见迪伦,迪伦当即就答应了。

     为了试试这个人是不是真酷,迪伦让他的两个朋友和他一起戴上副滑稽面具,然后三人就这样坐在屋子里闲聊,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不过,为了不让这个小伙子太难堪,他让彭尼贝克关了摄影机。不一会儿,多诺万进来了。他看见屋里的这三个带着面具的奇怪的家伙,竟然一点惊讶的表示都没有,很自然地加入了他们的谈话。迪伦当即认定多诺万是个酷哥们儿,值得交往!

    

     后面的几天里,多诺万就一直睡在客厅的地毯上。两人经常一起互相为对方演唱自己的作品,交流心得。后来垮掉派诗人金斯堡也来到了英国,自然也加入了迪伦的小圈子。金斯堡和迪伦那时已经成了好朋友,两人互相敬佩对方的才华,金斯堡甚至曾对迪伦产生过爱意。几个人聊着聊着,迪伦突然想出了一个点子。他和贝兹、多诺万等人一起把《暗自思乡布鲁斯》的歌词里所有重点词组挑出来写在一张张纸板上,然后找了一处典型的英国小巷做背景,伴随着音乐声迪伦一张张地翻动纸板,像是在为一个卡拉OK歌手提示歌词。背景则是金斯堡在和一个人讲话,好像迪伦根本就不在场。这个绝妙的创意后来被用在了影片的开头。

    

     完成后的这部黑白纪录片取名叫《别回头看》(Don't Look Back)。整片全部由手提式摄像机拍摄完成,1967年上映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此片被许多电影界人士推崇为音乐记录片的经典之作,后来被许多人仿效(比较著名的有U2乐队和玛多娜的巡演纪录片)。影片开头的那段引子被公认为第一个具有现代概念的音乐电视(MV)。因为在此之前虽然曾有人利用视觉影像来宣传音乐,但都局限于表现音乐家的现场表演,顶多再在后面加上一些伴舞的人而已。

    

     英国的记者们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贝兹虽然陪同迪伦来到了英国,可却一次也没有登台演唱。说来也奇怪,贝兹从来也没有在英国开过演唱会。这次她本想借此机会扩大自己在英国的知名度,为明年已经计划好了的英国巡回演出打好基础。当年迪伦默默无闻的时候,是她主动邀请迪伦与自己同台演出,把迪伦推荐给自己的歌迷们,她暗中希望迪伦这次也能报答她一下。可迪伦却一点表示都没有。不但如此,迪伦还经常嘲笑挖苦贝兹,说她是个过气了的歌手。贝兹后来终于忍不住迪伦傲慢的态度,一气之下不辞而别。这两位美国民歌界的“最佳伴侣”就这样分手了。后来有人认为迪伦这样做是为了和朗兹在一起,也有人认为迪伦根本就不曾喜欢过贝兹,只是拿她当跳板。两种猜测似乎都不能成立。更可能的原因是,迪伦那时已经完全脱离了单纯的民歌时代,而仍然停留在那个时代的贝兹已经在精神上距离迪伦很远了,迪伦不可能让她出现在自己的音乐会上,那样会很不协调。

    

     迪伦的这次英国之行单从票房来看是个巨大的成功,可迪伦却一点也不快乐。他被迫演唱的那些老歌已经不再能感动他自己了,他对这种简单的民歌演唱会感到极度厌倦,发誓再也不做这种“乏味”的演出了。英国媒体对他近乎审问式的采访更让他受不了。他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人能理解他,他第一次产生了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回到美国后他把自己关在伍德斯托克的一间屋子里,用打字机写了篇长达六页的长诗。一开始诗中充满了愤怒,充满了对这个无聊世界的憎恨。可迪伦写着写着,口气就变了,他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感到骄傲,孤立无援反而让他感到自豪。最后这首诗变成了对这个不理解他的世界的报复。迪伦对这个世界说,我要告诉你们的事情你们不理解,这绝不是我的错,没准被蒙在鼓里还是你们的万幸呢。

     这首诗没有名字,迪伦本也没打算把它变成一首歌。几天后迪伦独自一人坐在钢琴前,突然想到了一句歌词:“那是种什么感觉?”他试着为这句歌词配上一段旋律,却越弹越有灵感,最后他以那首诗为蓝本,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一首歌曲。写完后迪伦便意识到,这是自己写得最好的一首歌:

     ? 像一颗滚动的石子

     从前你生活优裕,穿着时髦

     经常仍给乞丐们一些小钞票

     人们告诉你说:“你的好日子长不了”

     你以为他们是在开玩笑

     对于那些无所事事的人

     你曾经轻蔑地嘲笑

     可现在你说话的声音却越来越小

     你也不再像从前那么骄傲

     因为你自己饭都吃不饱

     那是种什么感觉

     你无家可归

     你默默无闻

     像一颗滚动的石子?

     孤傲的小姐,你曾经进了最好的学校

     可那是在混日子,这你自己也知道

     至于怎么过苦日子,那可从来没人教

     可你发现,眼前的路只剩下这一条

     你曾说你无论如何也不会

     去和一个来历不明的流浪汉打交道

     可你现在却发现他可不跟你开玩笑

     望着他空洞无神的眼睛

     你问他愿不愿意加点钞票

     那是种什么感觉

     你孤立无援

     你无家可归

     你默默无闻

     像一颗滚动的石子?

     马戏团的小丑们来为你耍把戏

     可你没有注意到他们其实对你很不满意

     你一直没有明白一个道理

     绝不能靠别人来为自己提供前进的动力

     你曾经和你的外交官共乘一匹黄马

     他肩膀上还有一只来自暹罗的小猫咪

     可你却痛苦地发现

     他绝不是你想要的人

     因为他偷走了你所有的东西

     那是种什么感觉

     你孤立无援

     你无家可归

     你默默无闻

     像一颗滚动的石子?

     你像个公主站在高塔上面对衣冠楚楚的臣民

     他们饮酒作乐,以为天下从此太平

     他们互相交换着昂贵的珠宝首饰

     可我劝你最好去当铺把钻戒换成现金

     那个衣衫褴缕的拿破仑,和他所说的话

     曾逗得你很开心

     他在叫你,你无法拒绝,快过去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也就无所顾忌

     你浑身透明,藏不住一点秘密

     那是种什么感觉

     你孤立无援

     你无家可归

     你默默无闻

     像一颗滚动的石子?

     (点击查看英文歌词)

     ?Like a Rolling Stone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didn't you?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you're bound to fall"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You used to laugh aboutEverybody that was hangin' outNow you don't talk so loudNow you don't seem so proudAbout having to be scrounging for your next meal

     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elTo be without a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You've gone to the finest school all right,Miss LonelyBut you know you only used to get juiced initAnd nobody has ever taught you how to live on the streetAnd now you find out you're gonna have to get used to itYou said you'd never compromiseWith the mystery tramp, but now you realizeHe's not selling any alibisAs you stare into the vacuum of his eyesAnd ask him do you want to make a deal?

     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

     You never turned around to see the frownson the jugglers and the clownsWhen they all come down and did tricks for youYou never understood that it ain't no goodYou shouldn't let other people get your kicks for you You used to ride on the chrome horse with your diplomatWho carried on his shoulder a Siamese catAin't it hard when you discover thatHe really wasn't where it's atAfter he took from you everything he could steal

     How does it feel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

     Princess on the steeple and all the pretty peopleThey're drinkin', thinkin' that they got it madeExchanging all kinds of precious gifts and thingsBut you'd better lift your diamond ring,you'd better pawn it babeYou used to be so amusedAt Napoleon in rags and the language thathe usedGo to him now, he calls you, you can't refuse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You're invisible now, you got no secrets to conceal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To be on your ownWith no direction homeLike a complete unknownLike a rolling stone?

     写好后,迪伦迫不及待地找到制作人汤姆·威尔逊(Tom Wilson),要他找一些棚虫(录音室乐手)准备录音。首次录音定在1965年6月15日,迪伦和棚虫们磨合了一天也没找到合适的节奏。第二天,威尔逊的一个朋友阿尔·库珀(Al Cooper)知道了这件事,他请求威尔逊让他也去录音棚试试身手。库珀是个年轻的吉它手,自认为吉它技术了得,客串一次棚虫自然是绰绰有余的了。

    

     那天天空下着小雨,库珀早早地就来到哥伦比亚公司的录音棚,从琴盒里拿出自己心爱的电吉它,插好插头,开始活动手指。他虽然从来没有见过迪伦,却是个迪伦的歌迷,自然想好好表现一下。不久,棚虫们都纷纷就位了,大家有说有笑,气氛融洽。又过了一会儿,门外进来两个人,一个是迪伦,另一位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伙子,他一头卷发,脸上没有胡子,显得十分年轻。库珀后来知道他叫迈克·布卢姆菲尔德(Mike Bloomfield),是来自芝加哥的“保罗?巴特菲尔德布鲁斯乐队”(Paul Butterfield Blues Band)的吉它手。令库珀惊奇的是,他手里拿着的那把半旧不新的Stratocaster电吉它居然没有琴盒,雨已经把琴打湿了。他随手拿来一块破布把琴擦干,插上电,自己活动了一下手指,便自顾自地弹了起来。不一会儿,就见这位库珀站起身,拔下插头,拿着吉它退出了录音室。他知道今天是轮不到自己弹吉它了。

    

     布卢姆菲尔德(左)

     又过了一会,威尔逊也来了,录音正式开始。大家又试了几次,还是不理想,于是威尔逊命令风琴手改弹钢琴,想试试效果。库珀望着那架空下来的电风琴,心里直痒痒。可他刚一毛遂自荐,威尔逊就毫不犹豫地打断了他:“你根本不会弹风琴,别瞎捣乱!”不一会儿,威尔逊去接电话。库珀再也忍不住了,便偷偷溜进了录音室。他确实不会弹风琴,摆弄了一阵子才终于发出了声音。这时威尔逊回来了,他一声令下,大伙又开始演奏起来。库珀只好硬着头皮按下了琴键。他一开始只是规规矩矩地按照一般音乐和声的规律弹,渐渐地他大胆地加上了一些变化。一曲终了,重放录音时,迪伦似乎听到了什么他喜欢的东西。

     “把风琴的声音调高一点!”他大声命令威尔逊。

     “那个家伙根本不是风琴手。”威尔逊回答,同时狠狠瞪了库珀一眼。

     “别管他是谁,把风琴的声音调高!”迪伦又命令到。

     一曲放完,迪伦说:“行了,就是它了。”

     就这样,摇滚史上最出色的一首单曲诞生了。虽然里面的吉它、鼓和贝司都非常出色,但库珀的那段有如神助的风琴伴奏却最为醒目,为歌曲平添了不少魅力。

    

     表面上看,迪伦在这首歌里对一个落魄的女性朋友大加嘲讽,许多地方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许多人由此认为此歌是写给贝兹的。然而,就像许多迪伦写的歌曲一样,他实际上是在唱自己。迪伦已经定下决心放弃做一个流行歌手,他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预见到这样做可能会让他失去现有的一切。歌里的那四段歌词似乎是迪伦生活的一个缩影,里面的许多奇怪的意象所代表的含意大概只有迪伦自己明白。

     不过,听完整首歌曲,你很可能会觉得他唱的那四段歌词其实根本就不重要,它们完全是为了对后面出现的那段副歌做一个铺垫。迪伦几乎是呐喊着把那几句歌词吼了出来,像是要把它们狠狠地扎进听者的心中。从语法上讲,这段副歌是一句问话,但其实它更像是一句警告。迪伦根本不想知道答案,他只想逼你自己问自己:“你终于要自己照看自己了,你有什么感觉?”在那个民权运动开始走入死胡同的1965年,在那个界于肯尼迪被刺和越战升级之间的动荡的1965年,在那个成年人与年轻人之间越来越缺乏理解的1965年,在那个传统价值观正在被青年人抛弃的1965年,每一个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人都会被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问住,就像被一声响雷击中。

     这首歌被哥伦比亚公司当作单曲出版了。为了把整个歌曲录在一张45转单曲唱片上,公司把这首长达六分钟的原歌分成了两半,可广播电台的DJ们都会把两面连起来重新翻录在磁带上,以便不间断地播放。这首歌从歌词到配器再到演唱都完全不同于当时的流行歌曲。人们从没听到过这么恶狠狠的歌词,这么复杂多样的配器和这么愤怒的演唱。和这首歌一比,那些软绵绵的讲究和声的所谓民歌摇滚就通通变成的简单的儿歌。迪伦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此歌很快就在排行榜上上升至第二位,成为迪伦自己唱的第一首货真价实的热门歌曲。从此,迪伦的名字才真正地从民歌圈子里走了出来,进入了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中。举个有趣的例子。一位乐评人有一次去参加迪伦的演唱会,有一位听众来晚了。当时迪伦正好一个人在台上演唱原声民歌,那个人听了一会,便不解地问身旁的这位乐评人:

     “请问,台上的这位是谁?”

     “你是来听谁的演唱会的?”这位乐评人好奇地反问。

     “鲍勃·迪伦,唱《像一颗滚动的石子》的那个人。”

     这位乐评人后来再回忆这段小插曲时说,这件事让他开始相信,迪伦的听众已经完全扩展到非民歌圈子里去了。

     此歌还促成了许多年轻人投身于摇滚乐。美国著名摇滚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廷回忆说,他是在他妈妈的汽车音响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那是他第一次听鲍勃?迪伦的歌。这首歌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的震撼至今回忆起来还能让他感动。对于斯普林斯廷来说,迪伦的歌解放了他的思想,就像当年“猫王”用摇滚乐解放了人们的身体一样伟大。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