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 万物博物馆:匿名?离奇?反文化?
2015/7/2 三联生活周刊

    

     “这些作品产生于孤独和纯粹的创造冲动,那里没有任何关于竞争、承认或者社会推广的焦虑。”

    

     “万物博物馆”创办人詹姆斯·布莱特

     2009年,詹姆斯·布莱特(James Brett)在伦敦的樱草坡(Primerose Hill)租了一个废弃的奶制品工厂,展出了所有他搜集的“非传统”(Untraditional)艺术创作。当时展览持续了一年,展出了800件素描、油画、雕塑和装置,作品全部由著名的圈内人——艺术家、策展人和文化界名人进行挑选,超过6万人观展,展览从伦敦巡展到意大利都灵。詹姆斯一贯反对“局外人艺术”这个概念,他认为他的艺术家是“非传统”(untraditional)的,他毫不强调他们的身体是否有极端状况,他也不在乎艺术品背后的艺术家生平历史,所有作品都从艺术本身的标准来被拣选衡量。

     詹姆斯由此开启了他的“万物博物馆”(Museum of Everything)。他声明:“把这些作品叫做原生艺术,自学成才艺术,局外人艺术……任何你愿意的称呼,都无关紧要。这些名称对于私密和个人的视觉创作常常是有失公允的,这种创作常常是在最困难的境况下发生的。就像进入另一个世界一样。”

     “万物博物馆”获得伦敦艺术圈的欢迎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2010年5月它受邀进入了泰特现代美术馆。2011年在伦敦著名的塞尔福里奇(Selfridges) 百货商店举行第四次展览。塞尔福里奇的创意总监阿兰纳·维斯顿(Alannah Weston)评论说:“……当我第二年秋天看到新生的万物博物馆中大幅扩展的藏品之后,我确认某种重要的东西正在发生。在Freize(注:一个著名艺术博览会)那让一切显得冰冷、重复和世故的白色走道作为背景的时候,万物博物馆显得如此生猛,好奇和真实。它显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清新,让我感动了很长时间。”

    

     2013年“万物博物馆”巴黎展览的入口

    

     天花板上悬挂着艺术家Emergy Blagdon的装置作品

    

     展室内部

     2013年,万物博物馆作为一个单元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通过“万物宫殿”(Il Palazzo di Everyting) 展示了意大利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卡尔洛.兹乃利(Carlo Zinelli)的作品,并举办了由艺术家,策展人,作家和思想家组成的自由论坛。詹姆斯.布莱特在世界各地巡回他的展览。所到之处,邀请评论家,作家和策展人进入他的小面包车,进行大半天的封闭式讨论,车中有摄像头随时录下讨论的结果。同时跟当地机构及艺术家合作,组织当地的“非传统艺术家”的“万物博物馆”展览。

    

     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万物博物馆”

     非传统艺术在欧洲其实有一个不算短的历史。

     Art Brut作为这类艺术的最早命名,其起源在:德国。最初的研究起始于在精神病院对病患艺术创作的搜集整理,这个动作在医学史和艺术史上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响。1919年,德国医生汉斯·普林兹霍恩(Hans Prinzhorn)进入海德堡大学精神病医院,负责征收精神病患者的艺术作品。到1921年他离开的时候,海德堡大学的收藏,已经有来自450个病患的超过5000幅作品。1922年,普林兹霍恩在研究这个收藏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精神疾患的艺术性》。尽管他的医学界同事对此公开出版颇有意见,但欧洲艺术界却为之狂热。

     向前追溯,这种狂热有一个漫长的预热期:“通神论”在艺术界的盛行。当时最著名的通神论组织是“通神会” (Theosophical Society),其领袖为俄国移民海伦娜.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通神论声明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着神秘而本质的连通性,这种连通性来自于“神”。通过研究万物宇宙与神的联系,人可以最终洞悉关于宗教,世界以及美的秘密。1912年,康定斯基为领袖的青骑士艺术家,在慕尼黑发表《青骑士年鉴》,将儿童艺术( Children’s Art)、农民艺术(Peasant Art)、天真艺术(Art Na?ve)和部落艺术(Tribe Art)与当代前卫艺术(Art Avant-Garde)并列。康定斯基本人的哲学基础奠定于德国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的《神智学》(Theosophie)。他坚信可以通过艺术来寻找宇宙和神的终极真理。而那些没有受过职业训练的创作者,那些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儿童,或是终生在大自然中劳作的农民,或是精神处于跟凡人不同状态的人,他们的感受才最贴近宇宙原始的面貌和神的启示。康定斯基美学道路上不乏著名的追随者,其中比如保罗·克利(Paul Klee)就一直受到原生艺术,特别是儿童画和部落画的影响。

    

    

     保罗·克利的作品

     1914年,德国莱比锡举办了通灵艺术作品展。1919年,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克思.恩斯特在科隆组织了“D 团队”展览,亦将当时艺术家的创作,跟部落艺术,儿童艺术以及精神疾患者艺术并列展出。1922年,恩斯特离开德国来到巴黎,随身携带着汉斯.普林兹霍恩的书,在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者当中广为流传。

     通过恩斯特,通神论对这种特殊艺术类型的预热期,接上了超现实主义流派对它的狂热追捧期。1924年,超现实主义舵主安德烈·布列东(Andre Breton)发表《超现实主义者宣言》,其中他强调艺术应该是“离奇”(marvelous)的,出离现实世界,奇特神秘,给观者一个震撼的新维度。

     然而在视觉创作方面的最完美契合点,出现在”自动绘画”上。1924年,安德烈·马松首创了“自动绘画”(automatic drawing)。他首先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随意在纸上画下一些线条,再由这些线条引领整个画面的走向。1926年,他愈发依赖无意识,会随手在纸上涂抹胶水,然后再把沙子撒在纸上,根据黏住的沙子进行创作。马克斯.恩斯特也在1925年发明了他标牌性质的“擦印法”(Frottage):在物体上覆盖纸张,用石墨拓印,然后根据拓印下来的纹理激发灵感进行创作。如果是用油画布和油画颜料进行同样地拓印操作,他就把这种技法叫做“移画印花法”(Grattage)。

     “自动绘画”其实也是某种强烈异常的精神状态下,人常常会表现出来的一个特征。超现实主义者想要主动寻找这种状态,摈弃头脑中关于艺术的知识和影响,回到最基本的欲望推动,从而回到最基本的无意识层次的图像世界。1927年,在巴黎的“超心理学”研究所,当时一位著名的自动绘画天才:奥古斯丁·勒萨奇 (Augustin Lesage)展示了完全天然的自动绘画。勒萨奇是一位法国里尔的矿工。他自述在挖矿的过程中,听到黑暗中某种声音对他的指示。就在这指示下,他购买了画布,颜料和工具。而且第一次由于缺乏经验,买了比实际需要大10倍的画布,共有9平方米。他用最细的油画笔,从画布的右上角开始,(这之后也成为他作画的模式)不可抑制地向中心和下方延续,自动地描绘出巨幅图像。其中最基本图式的是建筑结构,充满细节:植物,人物和有机装饰等等。整个画面构图有如用过尺子测量一般对称和谐,用色则大方优雅。勒萨被一位埃及学研究者亚历山大·莫莱(Alexandre Moret)引入巴黎的文化和知识分子圈,当时收藏他作品的人,无一例外地是学者和艺术家。

    

    

     阿道夫·沃福利的作品

     1945年,法国艺术家让·杜比菲(Jean Dubuffet)在瑞士参观了阿道夫·沃福利(Adolf W?lfli)的作品之后,第一次使用了他对这类作品的一个著名定义:Art Bru(原生艺术)。 杜比菲是一个对艺术创作本身保持怀疑的艺术家,他40年代之前的创作时常中断,似乎他一生更难忘怀的是寻找某种反对现有艺术机制和文化机制的武器,以寻求康定斯基式的“最高精神性”。杜比菲式的态度代表了典型的艺术家们对待原生艺术的态度:原生艺术成为他们最新的灵感,成为解决艺术生命中最大疑问的出口。当然他们也因之而成为原生艺术最主要的捍卫者。杜比菲于1948年跟安德烈·布列东,让·保汉(Jean Paulhan), 查尔斯·拉顿(Charles Ratton),亨利·皮塔尔(Henri-Pierre Roché), 米歇尔·塔比( Michel Tapié)一起创立了“原生艺术协会”。1951年,此协会名下的杜比菲藏品被运往美国长岛,存放在艺术家阿方索.欧塞洛的家中。同年,杜比菲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做了名为“反文化立场”(Anticultural Positions)的讲座。这个讲座播下了芝加哥作为美国原生艺术重镇的基础,1960年的芝加哥意象派(Chicago Imagists)开始正式收藏原生艺术作品。1964年,杜比菲的著作《原生艺术》(Art Brut)得以在巴黎首次出版。

     杜比菲曾经如此描述了原生艺术的特性:“这些作品产生于孤独和纯粹的创造冲动,那里没有任何关于竞争,承认或者社会推广的焦虑。因此它们比职业艺术家的产品更加珍贵。这种艺术是高热度的,激情绽放的,被它们的创作者如此完整和强烈地创作出来,如果我们对这种艺术有一定的熟悉度,就很难避免地想到,文化艺术从整体上显得像一个琐碎的社会的游戏,一场虚妄的游行。”

     1949年,他指出了这种艺术最经典的特性:“匿名”。杜比菲对于这一特性的描述成为后世思考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1972年,英国学者罗杰·卡迪纳(Roger Cardinal)重新审视原生艺术,从学术角度给了它一个全新的名字,叫做“局外人”艺术(Outsider Art)。“局外人艺术”一方面被公认比杜比菲的原生艺术范围更广泛,超越了精神疾患和通灵者的范围,更具有客观的学术性。另一方面,它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也更加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直接相对于“局内人(Insider)”而产生的概念。它联系着70年代伦敦乃至西方整个艺术界的气氛,联系着20世纪从立体主义,达达运动,构成主义,到未来主义等前卫艺术运动的斗争:反对既有的艺术定义,艺术体制和由此而产生的一整套价值观。从非高等艺术的传统中寻找灵感,开辟现成品艺术的风潮,想要打破艺术家和普通人,博物馆和街头的分界线。

     现在,詹姆斯的“万物博物馆”想要突破这种二元困境,他必须在选择作品上更加开放。詹姆斯在俄国的巡展中创立了广泛的收集模式,他甚至在电视上号召人们,如果你的家就是你创作的地方,请把你的作品带给我们。

     万物博物馆的最新计划是在波兰、塔斯梅尼亚和鹿特丹同时展开巡展。仍然采取从民间寻找祖品的模式。詹姆斯最近来到北京,也在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座谈会上表示,他一定会有一站来到中国。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性审判史 | 韩剧 | 张充和 | 丝绸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