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女子的特权
2015/7/4 三联生活周刊

     尽管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昏迷现象也常常发生在骑士身上,这并不妨碍“昏迷”依然是女子特别是年轻女子的特权。

    

     电影《堕落》海报

     导演莫雷(Carol Morley)的《堕落》是少有的由英国电影协会(BFI)参与投资的片子。电影是关于1969年一所英国女子中学里,神秘而费解的大规模集体昏迷。它充满了黑色喜剧的严肃腔调,以及某种炽烈的禁忌,影评人皮特·布莱德肖(Peter Bradshaw)称它有伊恩·麦克尤恩早期短篇小说的即视感。

     英国《卫报》称这部电影经过多个电影节(包括北京电影节)的洗礼,愈发突显了它的“英国气质”,而这种气质,特指的是英国特有的“潮湿暧昧”,此氛围之下,则是七十年代女子中学里的管理者,她们“同时还具备诸多维多利亚时期的特点:古板教条,道德准则至上”。禁锢在上述学校环境中的少女们本身,就意味着任何荒诞行径的可能性。惹事生非,甚至乱伦都只是前餐,该片的主菜是“昏迷”。片中最抓人眼球的便是那个舞台感十分浓烈的集体昏迷场景:全校大会,女学生们像跳集体舞一样,于众目睽睽之下、没有任何预兆地站起身,迈出座位,像走上舞台般进入公众视线这盏聚光灯,向空无一物的上空伸去双手,随后失去意识,及至最终跌落倒地。

     普通人在生活中确实很难遇到突然晕厥的年轻女子,遑论偶遇一场优雅的昏迷。如此戏剧化的场景,放到文学作品中则不过一个常见的桥段。例如简·奥斯汀,在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 1881)中讲述了著名的“莱姆事件”:安妮一行人等在码头散步,路易莎坚持要从陡斜的台阶上跳下来,第一次很顺利,她又兴致勃勃地跳了第二次,麻烦来了,她摔在了码头的人行道上,不醒人事。而她姐姐亨丽埃塔以为妹妹死了,在悲痛中也昏了过去。一位年轻女士晕倒的消息传开后,码头周围的工人和船工都聚拢过来,“至少可以看热闹,瞧瞧一位昏死的年轻小姐”。

    

     电影《堕落》剧照

     接着奥斯汀小姐不无调侃地写道,“结果他们却看到了两位昏死的小姐,比最初的消息要强两倍”,围观年轻小姐昏迷的样子,该是多么喜闻乐见的男性集体活动。“两位是比一位强的”,显然,“数量”也是该活动的看点之一,那么,“质量”大概指的就是“亲眼看到昏迷那个瞬间”,当然不要忘了,昏迷的最好是年轻的曼妙女子。从这个角度,电影《堕落》确实教科书般展现了一种保质保量的完美昏迷。有趣的是,不同于路易莎是“摔晕”的,姐姐亨丽埃塔则是“吓晕”的。这种强烈的悲痛或喜悦,才是昏迷界里的主导因素。

     莎士比亚在他作于16世纪末的《无事生非》里,创造了大概是“史上历时最长的昏迷”,至少对莎翁的舞台而言,是少见的漫长。剧中,希罗和她的未婚夫当时已经站到了神父面前,正说着结婚誓词,却有人跳出来控诉她不贞。当即,未婚夫表示要“退货”,于是希罗在激愤中倒地。接下来其余角色的对话就是发生在希罗静默的身体旁边:一面是漫长的沉默,一面是无休止的争吵,当语言不足以辩解时,年轻而善于昏迷果真是某种得天独厚的解围能力。

     当然,颇受当今编剧青睐的简·奥斯汀,在许多人看来,描写的也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波”。就像《劝导》中,“莱姆事件”里默斯格罗夫姐妹这场惹得全场一片混乱的昏迷,不过是给主角安妮一个表现自己冷静从容的安排,否则,无法让她从倍受煎熬中困境中得到一丝突破之机,当然,奥斯汀也通过这一手,顺便强化了路易莎的跳脱性格,告诉读者说,放心,别忘了这是女配,并不值得男主的爱。

     因此,尽管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昏迷现象也常常发生在骑士身上,并不妨碍“昏迷”依然是女子特别是年轻女子的特权,当一个柔软无骨的可人儿像树叶一般飘落时,至少有一种对唯美主义的成全。若男子硬要斜插一脚,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角斯蒂芬·迪达勒斯( Stephen Dedalus)敏感而多思,因而时常陷入意识的深渊。他时常出神或者坠落成精神上的昏迷状态,他意识中的新世界、幻想中的不确定,统统以片段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片段像梦一样跳跃,却像画一样清晰。由此,迪达勒斯成为另一种典型的昏迷角色代表,好比一看到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蛋糕,就知道恐怕跟回忆脱不了干系,同样地,“昏迷”这个动词也在行文中宣告了新片段的开始。你看男子的昏迷,显然不去过多描写昏迷的那个过程,好比身体微乎其微,意识才是王道。无论是《吸血惊情四百年》还是现下流行的吸血鬼系列,布莱姆·史托克(Bram Stoker)所开创的这个世界中,昏迷毕竟是异变的先行者。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诗人布朗宁

     倘若将昏迷称为一种兼具诗意和现实的装备,那么在女诗人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笔下,昏迷变得更抽象了,其寓意也显得更浓重。在维多利亚时代,主流社会意识形仍以“女子的一切财产都是丈夫的”为准,对大多数女性作家来说,“她们首先是女人,然后才是作家”,与为男性审美需求服务相反,在长诗《奥罗拉·李》中,布朗宁写道,“我没有死/但是缓慢地,就像一个人在昏迷中/对他而言,生命以死亡的形式蠕动/……/我醒了/并且站立起来”。对诗人而言,昏迷给了她机会,从昏迷中醒来,好像进入了一个重新构建过的世界,而在这个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新世界里,作家就是作家了罢,女作家也无需首先服从丈夫,何等遂人所愿。

     这种将昏迷虚化,抽象成精神重生的手法,显然不是女诗人的一厢情愿。即便是今天的意识形态下,昏迷仍然具有某种反抗压抑的力量,一如电影《堕落》中那些花季少女,她们想要自然生长,想要自由地表达情感,当对这些渴求的压抑累积到一定程度,就通过昏迷的形式集体爆发出来。

     有趣的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Kate Fox)在她的《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中总结,英国人的特点是自我克制和秩序井然,并称其为“荒谬的社会风情”,电影中女学生的行为显然与之相抵抗,从这个角度,年轻女子的昏迷像某种得其所哉的社交行为,事实上,从中世纪作品中的圣母玛丽亚因同情而昏倒在十字架脚下开始,昏迷就被用来表现抗争和服从,觉醒和同情,有时候是陷入爱情后狂热的喜悦令人昏迷,有时候是遭遇巨大的悲痛后不醒人世。若没有这些昏迷,这个世界难免索然寡味。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性审判史 | 韩剧 | 张充和 | 丝绸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