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 | 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2015/7/8 三联生活周刊

    

     《大西洋月刊》上有一篇文章叫《为什么那些卡通妈妈都死了》,谈到近年来好莱坞动画电影的弑母倾向——尼莫的妈妈被梭鱼吃掉了,熊兄弟里的熊妈妈被标枪刺死,功夫熊猫的妈妈被一只权力欲爆棚的孔雀杀了,小美人鱼的妈妈被海盗船撞死,冰河世纪里人类小娃娃的妈妈被剑虎追至瀑布掉入悬崖而死……

     以前,这种情节的设置是引出“邪恶的后母”,现在的代替者则是“有趣的好父亲”。他可能一开始有点过于挑剔(《小鸡快跑》)或者不情不愿(《冰河世纪》),他也许是个暴君(《小美人鱼》)或无恶不作的恶棍(《卑鄙的我》),他可能物种错误(《功夫熊猫》),他甚至可能是杀死孩子母亲的凶手(《熊兄弟》。但无论一开始他有多坏,他最终都会变成一个好爸爸。

    

     这篇文章的作者从女性主义的立场谴责好莱坞甚至美国男性社会对母亲的恶意与嫉妒,但如果从现代社会对父亲角色期待的转变来看这个现象,是不是能得出更有趣的结论呢?当我拿这个问题问阿兰德?丹姆时,他抚掌大笑,“不不,天哪,我们忘了妈妈!”

     阿兰德是荷兰儿童作家,这几天正在北京宣传他的《小熊与最好的爸爸》系列绘本。这是他在20年前与画家亚历克斯?沃尔夫合作的绘本,里面只有小熊和熊爸爸两个角色,小熊没有名字,不穿衣服,性别不明,每天跟着爸爸玩耍、淘气、抓鱼、野餐、做游戏……

    

     为什么没有熊妈妈呢?

     阿兰德正色说,“其实,我只是喜欢那种简单的关系。人物关系太复杂的时候,我应付起来比较困难。”

     “如果可以,其实我宁可做我孩子的妈妈。”他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成为一个母亲的过程比成为一个父亲强烈多了,而父亲常常只是一个背景,好像他与自己的家庭之间就该隔着点儿距离,否则就不够男人。”

     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正是小熊父子之间那种单纯的关系,构成了这套书的魅力所在。熊爸爸的形象是伟岸的,也是温暖的,他陪小熊玩,教他本领,但并不说教,也不过度保护。比如,有一天,小熊和爸爸去抓鱼。爸爸本来打算教他怎么抓鱼,但小熊一看到河里有一条鱼游过来,立刻激动的一头扎进水里。于是,下一个画面就是小熊在水里挣扎,而爸爸就站在岸边观望。这时候,爸爸应该立即跳到河里救小熊,还是等一等呢?

     熊爸爸在河岸边观望的那个身影,就是阿兰德对父亲的定义:他们鼓励孩子冒险的倾向,同时又提供坚实的保护。如果说母亲的职责是为孩子提供稳定和安全感,父亲则是以一种“建设性破坏”的方式,为孩子的生活注入不可预知性、不稳定性和挑战性——陪他们玩闹、探索、见识外面的世界。就像在《我长大了》里,熊爸爸让小熊见识刺猬、老鹰、独木桥和野牛,在冒险的过程中,让小熊懂得危险、也懂得躲避危险。

     他告诉我,画家亚历克斯在画熊爸爸时,常常是站在镜子前面,一边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玩耍,一边画自己的样子。也许,这是熊爸爸的身影特别动人的原因。

     不过,阿兰德的中国之行显然让他有点受宠若惊。到处都有小朋友把他认出来。走到哪里,大家都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仿佛这个外国老头揣着一张关于如何做最好的爸爸的秘方。在读者见面会上,一个妈妈在提问的时候突然委屈的哭出来,说你看看我们孩子他爸,哄孩子睡觉也离不开他的手机。

    

     见面会结束后,阿兰德私下里对我说,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的书在中国这么畅销了。“在荷兰,这只是一套关于熊的绘本,在这里,却是关于父亲。”

     大部分中国父亲不知道该怎么做爸爸,而他的绘本中大量父子之间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搬家、做饭、做游戏等等,很可能为这些“对于如何陪伴孩子毫无头绪”的中国爸爸们提供了现成的教材,尤其是《做游戏》一册,每翻开一页就是一个小游戏,吹羽毛、踩脚丫儿、骑大马、高举飞到推小车,可以供爸爸们边读边玩。

     不久前微信上有一篇文章很流行,大致意思是,大部分中国人不配做父母,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

     “你为什么要生孩子?”我问阿兰德。他一共有五个孩子,六个孙子孙女。

     “你出生,然后死了,你不好奇中间可以做些什么吗?我很好奇我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好奇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父亲?”

     “拥有孩子可能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脆弱的瞬间,一旦有了孩子,你就无法想像没有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他会在你身上开启一个新的情感空间,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会更深,你以前可能只感受过罗曼蒂克的爱,但这种强烈的想要保护一个人的感觉是全新的。你想做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但又觉得不可能有耐心应付他们时时刻刻的需求……”

    

     至少,他的一生是被“为人父母”这件事情改变的。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看到医院里手足无措的爸爸们,他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写一本关于准爸爸如何应对孕期生活的书。他之前没有任何写作的经验,出版社却表示了巨大的兴趣和支持。于是,他在医院里采访了上百个准爸爸,了解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父亲角色的种种困惑与不解,“一个男人成为父亲,本来就不像一个女人成为母亲那样来的自然。一个女人从十二三岁开始就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种变化是为了将来生孩子做准备,但男人往往是被动成为一个父亲的,在有人给他怀里塞一个婴儿之前,他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

     关于父亲的角色,他的理解非常简单——母亲代表了内在的世界,而父亲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他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小时候,父亲开车的时候经常带上他,对他来说,父亲的方向盘就是世界。“我把他当成英雄。我想长大了也像他一样,开着卡车闯荡世界。”

     但是,一个儿子总是会在某个人生阶段认识到父亲并不如自己想像的那么完美,并逐渐生出隔阂与疏离。他的父亲的忙碌与沉默寡言更加速了这个过程。从12岁到17岁之间,他觉得自己和父亲之间隔着一堵墙。17岁那年,他要离家读书去了,临走前问父亲能不能再坐一次他的卡车,结果,父亲俩沿着欧洲开了三天三夜。在那趟长途旅行中,他问父亲,“我当你的儿子是不是让你失望了。”父亲摇摇头说,“不,你有你的人生。我做你的爸爸,是不是让你失望了呢?”

     那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重新“遇到”自己的父亲。他沉默了好长一会儿,说,“我想,我唯一可以传授给中国父亲们的经验是,在你一生中,至少要有几次,向你的孩子清晰的表达你对他的爱。”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性审判史 | 韩剧 | 张充和 | 丝绸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