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大暑
2015/7/23 三联生活周刊

     ●|内容来自“三联节气”公众号:slshjq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石涧寒泉空有梦,冰壶团扇欲无功。

     余威向晚犹堪畏,浴罢斜阳满野红。

     ——陆游

    

    

     大暑

     六月中

     7月23日

     ────

     大暑,六月中,又到“轻罗小扇扑流萤”时。月暗竹亭幽,萤光拂席流,就意味着秋天将至了。大暑是夏的最后一个节气,暑气檐前过,蝉声树杪交,虽是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轻纨都觉衣重,密树都苦阴薄,但毕竟已有大雨时行,先来驱除暑毒。待暑雨初晴皓月中,芙蕖风动露珠倾时,就该立秋了。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二候,土润溽暑

    

    

    


     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三候,大雨时行

    

    

     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刘禹锡的避暑诗:“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赐冰满碗沉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夏雨雨人,雨送清凉来,“雨人”的雨是滋润:夏雨生众绿,夏雨莲苞破,都因滋润。四郊云影合,千里雨声来。吟听喧竹林,立见涨池塘。窗多斜进湿,庭遍瀑流痕。这都是齐己诗。薛能的这句也形象:“去声隨地急,残势傍楼斜”。

    

     树树风蝉声中,正是吃瓜时节。王维所说“金盘五色瓜”。黄金瓜鲜黄,去皮晶莹白;青筋瓜灰绿,去皮晶莹绿,所谓“筋”是暗綠分割线;白莲瓜白中隐绿,去皮綠漾于莹,独具雅致。去皮用蛎壳,中间磨出长孔刚好刨去一条条薄薄细长的瓜皮。好瓜都是“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

    

     大暑饮食以清热化湿为宜,冬瓜利湿,海米补钙。

    

     伏贴是俯首帖耳面对酷暑的意思。老北京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种不同面食,其实都是古人“伏日作汤饼辟恶”的具体化,汤饼泛指一切面食。宋朝留下的食谱《膳夫录》中记载,伏日吃绿荷包子,倒是雅致。

    

     香薷饮治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香薷饮是中医有名的方剂,由香薷散演变而来,药味相同,制成散剂叫香薷散,熬成煎剂就是香薷饮。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朴。主要功用为祛暑解表,和中化湿。若在暑夏季节,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或受暑热侵袭,常会头重头痛、身热畏寒、食欲不振,或者腹痛吐泻、四肢困乏、精神倦怠。

     防治中暑还可服用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出自《温热经纬》,以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等成药,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

     大暑赋文/朱伟 插图/王文哲

    

     “暑”字烈日当空,底下的“者”无论指代人还是物,意思都特别清晰。这是无以躲避的骄阳似火,所谓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是居高临下的笼罩。东汉刘熙的训诂书《释名》解释这“暑”字,则说暑是煮——大地如一锅煮开之水,自下而上,开水沸腾,热如煮物。上炙下蒸,夹在其中为热。《说文解字》说,暑就是热,清人段玉裁注释这暑热关系时,将两者对应,倒也有趣。他说,暑是湿,热是燥,阳光之燥引燃地热蒸腾而上,湿气弥漫为暑。这个解释建立在中医对这“暑”字的理解上。中医说法,暑是六淫之一,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淫是过度浸淫,过度而淫乱,外感激而百病生。

     从《说文解字》看字义关系,《说文解字》解热字为温,古字“温”“蕴”通用,蕴是包裹郁积,寒冬包裹是温暖,炎夏包裹就是燠溽难耐。温风就是热风,溽是被热风焐蒸着湿气不断,溽而为淫。《黄帝内经?素问》的说法,中央生湿,湿生土,所以先有湿后有土。湿随阴阳之气下潜或上升,秋天阳气随阴气下潜,春天阴气顶阳气上升。阴气推阳气到暑天上升为湿热最盛,溽淫万物成熟,阳气盛极又开始反推阴气下遁,由此湿热退,天高气爽。

     《礼记?月令》称“土润溽暑”,建安七子中陈琳的《大暑赋》,开头就是“土润溽而歊烝”。烝是蒸的古字,歊是热气升腾,它蒸腾成怎样?“时淟涊以溷浊”。淟涊是污浊,西汉刘向有一篇《九叹》,其中有一句“拨谄谀而匡邪兮,切淟涊制流俗”,乃刘向读屈原的《离骚》,立志如得进用,必治谄谀之人,拨邪归正;阻切贪浊之俗,还其清净。淟涊由此是玷污而被污染,陈琳说,蒸腾起的污浊就像沤在厕所、猪圈里,后面紧接一句是“温风郁其彤彤,譬炎火之烛烛”,滚烫而污浊的热风将一切都郁闷成红色,如小火在那里持续燃烧。与这“炎火烛烛”对应,《诗经?大雅?云汉》用的是“蕴隆虫虫”——草木以疯狂之绿隆盛,虫虫是这隆盛中蠕动的燠郁之气。

     暑溽出大汗淋漓。有关这汗,相传随老子出关、被道教称为“无上真人”的关尹在他的《关尹子?八筹》中说,“心悲物出泪,心愧物出汗”,暑热也就是逼迫人类一年一度对天地万物做一次忏悔,大汗淋漓本是忏悔中的吐故净身,蒸发出积聚一年的体内污秽,干爽入秋。按《世说新语?言语》中魏文帝与钟毓、钟会对话的说法,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战战栗栗则汗不敢出。战战惶惶是惶惑,随自然激发汗流浃背;战战栗栗是惊恐,汗腺封闭,汗栗入内,就会中暑了。

     建安七子中,除陈琳外,王粲与刘桢也都有《大暑赋》。王粲的《大暑赋》写出汗,也用淟涊:“气呼吸以袪裾,汗雨下而沾裳,就清泉以自沃,犹淟涊而不凉。”袪是衣袖,裾是衣服的前后襟,他说暑气在衣衫里冲突而挥汗如雨,如在泥泞中,即使埋进清泉,污秽仍挥之不去。此赋以“林钟季月,重阳积而上升”开头,林钟是古乐十二律之一,对应农历六月的音律。何谓林钟?林者,众也,钟律是时刻。等草木盛满,阴就将始刑,所以也可理解丧钟即将敲响。《史记?律书》对林钟解释是“言万物就死,气林林然”,林林本是众多,林林总总之气错落,在将死前就变成了无生气。

     王粲《大暑赋》有一段对赤日炎炎暑溽的描写,说熏湿土而溽暑,扇热风而至兴;阳光刺目,燠蒸难耐;兽狼望以倚喘,飞鸟垂翼而不飞;草木根在叶焦,含血茹苦;征夫病于原野,隐者困于居室;枕席焚灼,如火炉在床,左右彷徨避之无方;此时仰望庭槐而盼高风,风至却如沸汤。他这样描写窘惶的产生:“体烦茹以于悒,心愤闷而窘惶”,茹是纳入,悒是郁积。刘桢的《大暑赋》中也用到这个“悒”字:“温风至而增热,歊悒慑而无依”,悒热烦闷而成恐惧。

     陈琳、王粲、刘桢的赋中,都是暑气阴郁,独在曹植赋中,才能读到被骄阳晒透,白云亮到耀目的那种感觉,曹植与“建安七子”由此才构成气度上的区别。曹植的《大暑赋》以南方炎帝神农、祝融执掌时节,日神羲和驾车,南宫朱鸟起舞权衡万物的气势开头,朱鸟即浴火凤凰,神农与祝融之精,它是二十八宿南方七宿的总称,这七宿相连而成鸟形。

     曹植说,晒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扶桑是神话中的大树,日出扶桑下,拂其树梢而升。燎是火焰腾起,火焰升腾成9个太阳辉光相承。大暑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赫其遂蒸”,赫是鲜亮之红,鲜亮而成显赫。江淹的《翡翠赋》随之写暑气,才用“热风翕而起涛,丹气赫而为暑”,“翕”在这里是聚合。

     曹植以“蛇蜕皮于灵窟,龙解角于皓天”强调暑气鼎沸——温风赫曦,草木低垂,山崩海沸,沙融砾烂,飞鱼断水,潜龟浮岸,鸟张翼难飞,兽交欢而云散。此时芸芸众生避暑纷杂如棋布叶分,完全是在高空中俯视的景象。但是农夫不再耕耘,织女不再机杼,漫山遍野的逃遁者到哪里去了?“背暑者不群而齐迹,向荫者不会而成群”,都匍匐委顿在荫凉处。

     与小人委顿相对,大人迁居幽宅,缓神育灵,恰用暑气养精蓄锐——“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超越众生而为大人,大人当然是隐者。云屋本是隐者居所,我却喜欢将此句理解成,在这滚滚白象般云山脚下有闲房一栋,被浓重的云影遮成幽静。闲房旁寒泉汩汩,奋荣之森林被逼成黑色。在此幽深中,室内素冰结为霜花,满屋回荡着清越的阳春白雪之曲。这就是气度的作用——曹植越过了燠热,在大暑中看到的就只是清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本文版权归《三联·节气》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