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看世界 | 大航海时代的遗产
2015/7/24 三联生活周刊

     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古代的“国际关系”因此被改变,世界格局也在那个时代重组。大航海时代遗留下来的诸多遗产值得我们花点时间仔细梳理一番,因为今天的人类社会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从那个时代找到源头。

    

     葡萄牙贝伦区的航海纪念碑

     2015年3月1日,我乘坐歌诗达邮轮“大西洋号”从上海出发,一路向西航行了86天后回到上海,绕了地球一圈。

     整个航程大致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沿着郑和的足迹前行,先向南穿过南中国海,再向西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红海;第二段相当于地中海之旅,先是穿过苏伊士运河后游历希腊诸岛,再依次到访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几个著名港口,最后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第三段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出发直达美洲大陆,重演了哥伦布的壮举;第四段从巴拿马运河开始,横跨太平洋,重走了麦哲伦船长当年的环球航线。

     这四段航线当然都很有意思,但第三段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彻底改写了人类历史。如今绝大部分历史书都把哥伦布的那次航行当成了人类历史的分割线,之前的叫作前哥伦布时代,之后的叫作后哥伦布时代。

     一次航海为什么如此重要?这就要从大海和人类的关系说起。

    

     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前和斐迪南国王、伊莎贝拉女王道别

     作为交通工具的海洋

     “大西洋号”进入红海的时候,我想起了一部构思很久的科幻电影。

     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相互仇杀,地球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位智者找到了突破光速限制的法门,赶在光线到达之前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安装了一台摄像机,把人类自诞生之日起的全部历史录了下来,制成一部延时摄影大片播放给地球人看。刚才还在拼死搏斗的两名士兵惊讶地发现,他们原是一家人,7万年前走出非洲的那几百人中有一位是他俩共同的祖先。

     这样的电影当然不太可能存在,但我们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如果真的有这样一部片子,里面将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让我们从20万年前看起,我们的祖先正是在那段时间里诞生于东部非洲的某个地方,并在此后的10多万年里遍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大约在7万年前,人类祖先当中的几百名勇士离开家乡,穿越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开始了“走出非洲”的伟大征程。沿途之中,每遇到一处植被茂密、水源充足的地方,祖先们便停下来打猎采摘,繁衍后代,休养生息,直到人满为患,食物不够吃了为止。然后,其中的一部分人便再次踏上迁徙之路,去远方寻找新的家园。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往四面八方扩散,最终占领了除南极洲之外所有的大陆。

     如果在1万年前按下暂停键,好好检视一下人类的分布,我们会发现当时地球上的人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聚集成一个个部落,就像一块烙饼上的芝麻粒一样集中在一个个孤立的山谷和盆地,各个部落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物资或者信息方面的交流,许多相隔并不算很远的部落甚至连对方的存在都不知道。你肯定会问,那些离开自己部落去远方开辟疆土的人为什么从来不回家看看呢?即使因为路途遥远不能常回家,家乡的人为什么也把远方的亲人们给忘记了呢?甚至连他们的存在都从不说给孩子们听?难道我们的祖先真的都是一些无情无义不长记性的野蛮人吗?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事实很可能真的如此。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的探险家,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举家迁徙,开拓疆土的行为只是偶尔才会发生的罕见行为,而不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每一群离家出走的人都一去不回头,留在老家的人也很快就把远行的亲戚们忘记了。

     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困难。古代的世界没有路,也没有马车,远古时代的祖先们出远门只能依靠双腿,活动范围很小,任何一座高山峡谷或者密林沙漠就能让相邻的两个部落老死不相往来。

     长时间的隔离足以改变人类的身高、肤色和相貌,甚至语言和文化,于是地球上出现了若干个外表差异明显的族群,以及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如果地球真的像一本畅销书上所描述的那样是“平的”,人类将只有一个单一的民族,人类历史将和现在完全不同。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陆上交通如此困难,祖先们为什么不坐船呢?实际情况是,在那部假想的延时摄影大片中几乎就没怎么出现过船的踪影,我们的祖先完全是依靠双脚占领了整个世界。原来,7万年前的地球正处于冰河期,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东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曼德海峡如今宽约33公里,但在7万年前却几乎是连在一起的,可以涉水而过。白令海峡也是如此,3万年前这里只是一座路桥,我们的祖先很可能是在追赶猎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美洲。

     几块大陆当中唯一比较难以到达的是澳大利亚。研究显示,4万年前东南亚诸岛和澳大利亚之间的海峡最窄处只有不到50公里,这在今天当然不算什么,但在当年可是一个不近的距离。那时我们的祖先刚刚学会制造独木舟,稳定性和载货量都很不理想,在河流和淡水湖里划划还凑合,到了海里就只能任凭海浪摆布了,可居然就有几个胆大之人冒着生命危险划了过去,这在当年绝对是无比英勇的行为。

     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一壮举,必须重新认识海洋。如今一提到“大海”,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度假,或者生猛海鲜。我以前也是如此,但我这次环球航行在海上待了50多天,对大海的印象彻底改变了。大海其实是个非常可怕的地方,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先不说别的,“大西洋号”虽然是一艘长近300米、排水量将近9万吨的庞然大物,但只要稍微有点风浪,船身便摇晃不止。这趟旅行我有好几天都是躺在床上度过的,一站起来就头晕恶心。如果是大航海时代所使用的那种20多米长的小帆船,我早就把肠子都吐出来了。

     还有不少人以为大海里到处都是鱼,渔民们随便一捞就是一网,不愁没吃的。其实这种情况只在某些特定的沿海地区,或者珊瑚礁附近才能看到,大部分海洋的光合作用效率极低,单位面积海水所产生的生物量甚至比不上戈壁滩,鱼虾的密度自然也就极低。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海洋中负责光合作用的主要是上层海水中生活的藻类,它们虽然不缺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但却缺乏微量元素,尤其是铁。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大都来自海底土壤或者河流,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从陆地上刮来的沙尘,如果一片海域距离陆地很远,又缺乏上下对流的话,表层海水便会缺乏微量元素,光合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这趟航行大都沿着海岸线走,看到的鱼还算比较多,可一旦离开海岸,比如在大西洋或者太平洋深处,鱼就不怎么看得到了。

     一片海域的光合作用效率凭肉眼就能大致判断出来。简单来说,海水越蓝,说明水中的叶绿素含量就越低,光合作用效率也就越低。文艺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蔚蓝色的大海”这样的赞颂文字,其实蓝色反而意味着贫瘠,蓝色海洋就是地球上的蓝色沙漠。

     所以说,大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它看上去辽阔而又宽广,其实能把海上的旅人晕死;蔚蓝色的海水看着很养眼,却一口也不能喝,越喝越渴;海鲜很好吃,但除非你是个有经验有工具的渔夫,否则很难捞得到;如果你不小心掉进海里,几乎肯定会被淹死;白天大海还能依靠太阳辨明方向,一到晚上,尤其是那些乌云密布看不到月亮和星星的夜晚,大海简直就是人间地狱,能把人吓死……总之吧,大海是一个比沙漠还要恐怖的地方,只要航程超过一天,我们的祖先们就不敢贸然出海了。这就是为什么早期人类的生活资料大都来自陆地,古典文明的中心也大都位于内陆地区的原因,除了极少数渔民外,绝大部分古人的生活和海洋关系不大,大海对于人类祖先们来说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

    

     描绘1520年10月麦哲伦在航行途中果断镇压船员叛乱的插图

     大海纵有千般坏处,但它有一点好,那就是阻力小,可以用作交通工具。但是,作为交通工具的海洋仅凭独木舟是征服不了的,必须有船。人类究竟是何时掌握了造船的技能,并且将之用于航海的?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但大家普遍认为克里特岛(Crete)上的米诺斯(Minos)文明是第一个真正的“海洋帝国”。这个岛位于地中海的东南角,和欧、非、亚这三大洲之间的距离都差不多。岛上原住民从公元前2500年起就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垄断了地中海上的远洋贸易,是人类历史上诞生的第一个完全基于贸易的古典文明。

     当时人类已经有了马,但尚未发明出合适的挽具,没法让马拉车,再加上缺乏道路,所以船运几乎是远距离货运唯一可行的方式。当船被发明出来之后,大海终于以交通工具的身份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失联很久的人类部落之间也终于重新开始了物资和文化上的交流,并从此揭开了人类文明大融合的序幕。

     有了货船便有了海盗,它俩是天生的一对,共同担负起串联人类文明的任务。来自海上的蛮族侵略和自然灾害毁掉了米诺斯文明,接替他们的是来自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他们发明了一种由好几排水手一起划桨的大船,并依靠这种速度超快的船垄断了地中海贸易,其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了非洲西北海岸和英伦三岛。

    

     里斯本海事博物馆展出的第二代卡拉维尔船模型。与第一代相比,此船增加了一面横帆

     说到船,有证据显示古埃及人早已开始使用一种原始的横帆帆船,来往于尼罗河上游和下游之间。这种帆船制作粗糙,只能顺风航行,不利于风向多变的地中海,这就是为什么腓尼基人要改用人力船来代替帆船的原因。另一个善于航海的民族是阿拉伯人,阿拉伯半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得航海成为一种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了适应多变的风向,阿拉伯人发明了三角纵帆,能够利用弧形帆体两侧的压力差推动船只前行,就像飞机的机翼一样,因此这种帆船可以通过走“之”字路线而逆风航行,非常适合地中海。阿拉伯三角帆传到地中海后很快流行开来,西欧和北欧人误以为这是地中海周边居民的发明,将其称为拉丁三角帆(Lateen)。

     三角纵帆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发明,从此帆船便被广泛地用于海上货运,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人类文明大融合的速度立刻上升了好几个数量级。

     帆的核心就是高效利用风能,三角帆的发明使得风能成为继火之后第二种被人类熟练掌握的能源形式。人类历史几乎可以简化为人类利用能源方式的进步史,因为能源为人类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使之变为现实,如果没有能源的话,人类的想象力无论多么丰富也只能停留在想象的阶段,永远无法实现。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种新能源的利用都伴随着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巨大飞跃。对火的利用是猿之所以进化成人的关键要素之一,对风能的利用则是人类文明大融合的关键要素之一。对风能的高效利用不但大大提高了远洋运输的效率,还间接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 本文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46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