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洛丽塔:每一幅低劣海报的主角和对象
2015/8/29 三联生活周刊

    

     纳博科夫在《文学艺术与常识》一文中写道:“我的年轻的梦想家们,成千上万地浪迹地球上,在肉体的危险、苦痛、尘雾、死亡最黑暗却又最斑斓的岁月里,保持着同样非理性和神圣的标准。这些非理性标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细节优越于概括。”

     纳博科夫18岁离开祖国,流亡欧洲二十年,其间用俄语写作,1941年起他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年,其间用英语写作,最后又在瑞士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年。美国作家罗伯特·罗珀在《纳博科夫在美国》一书中提出,纳博科夫在美国写的小说是他职业生涯的巅峰,其中就包括《洛丽塔》。这大概是因为作为流亡者,纳博科夫更能注意到美国生活中的细节。

    

     《纳博科夫在美国》

     《经济学人》杂志的书评写道:“纳博科夫从未怀疑过他自己的天才,他说他十四五前,已经读过或重读了托尔斯泰的全部俄语著作,莎士比亚的全部英文著作,以及福楼拜的全部法语著作,此外还有上千册别的书。其他作家能比得上他的天才吗?纳博科夫认为基本上不能:普鲁斯特和普希金值得敬佩,但海明威、福克纳或帕斯捷尔纳克完全可以漠视(在纳博科夫看来,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苏联获取外汇的阴谋)。”

     《纽约客》的约翰·科拉品托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洛丽塔》对美国人说话的语调复制得如此准确,无论是洛丽塔带鼻音的俚语、夏洛特郊区读书俱乐部的优雅,还是女校长进步主义教育的夸夸其谈,而这都出自一个刚到美国没多少年的俄国流亡者的笔下。纳博科夫1941年抵达美国,那时他40岁,在飞离欧洲前刚开始用英语写作。他何以写出一本如此美国的书呢?

     “跟表面看上去相反,《洛丽塔》的许多因素在纳博科夫抵达美国前已经就位。纳博科夫出生于一个俄国贵族家庭,18岁时逃离圣彼得堡,最后定居于柏林,在那里,在20年代到30年代,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证明他是一个变色龙一般的作家,能适应他要处理的各种背景的微妙细节。在《王、后、杰克》中,他分别从一个富有的柏林商人、他好色的妻子以及他们迟钝、讨厌的外甥的视角来讲述;在《黑暗中的笑声》中,他描摹了一位德国艺术史家、一个邪恶的虐待狂漫画家和他们共同的情妇;在《绝望》中,他又完美地披上了一个神经错乱的巧克力工厂主和谋杀犯的性格。在这些早期的著作中,跟《洛丽塔》一样,纳博科夫都展现了性丑闻的吸引力,以及对神经失常的、有强迫症的第一人称的爱好。这些书用俄语写只是一种偶然,因为纳博科夫从小就开始学英语,还在剑桥待过四年,他的英语跟他的母语一样好。

    

     纳博科夫和夫人维拉一同捕蝴蝶(摄于1958年9月)

     但罗伯特·罗珀在《纳博科夫在美国》一书中说,纳博科夫在美国的前七年对于他发展出“大胆”和“美国式的厚颜无耻”来说非常重要,由此他才得以在1948年夏天开始写大胆的、挑衅性的《洛丽塔》。在踏足美国之前,纳博科夫是非常讨人喜欢的。虽然他后来总是皱着眉头、表情严肃,但他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爱玩、爱惹事、兴致勃勃、为所欲为。这些性格对《洛丽塔》的基调来说非常关键。

     科拉品托说,《洛丽塔》大部分活力都源于纳博科夫对美国战后文化又爱又恨的心情——垃圾电视节目、劣质的西部片、嘎嘎响的自动点唱机。《洛丽塔》讲述了一个有文化的欧洲人对美国萝莉的性痴迷,这个女孩是“理想的消费者,是每一幅低劣的海报的主角和对象。”纳博科夫一直拒绝讽刺作家这一标签,说《洛丽塔》只是在讽刺美国50年代的物质主义就是过于简单化了。在整本书中,都贯穿着一种沉醉的对美国消费主义及其居民的惊奇和愉悦之情。纳博科夫开心地记录了消费主义的例子,然后精心地嵌入了《洛丽塔》结构之中。阿尔弗雷德·阿佩尔在《洛丽塔注释》中重印了亨伯特提到的一件睡袍,他说他长得很像广告上那个黑头发的男模。

     还有,纳博科夫去世后出版的《文学讲稿》中重印了一幅纳博科夫喜欢向学生展示的杂志广告,作为欢乐的、刻奇的美国物质主义的一个例证。那是一个餐具广告,一位年轻的主妇双手紧握,双眼饱含热泪,在沉思如何布置居室。纳博科夫给它取了一个标题叫“对勺子的倾慕”。无疑这个广告对于他创作洛丽塔的母亲这一人物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纳博科夫惊人地努力。在那里,他写了《洛丽塔》、《普宁》和《说吧,记忆》的一部分,创作了短篇小说、诗歌,翻译了他自己和其他人的作品。他还完成了1895页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带注释的译本。此外,他还构思并开始写《微暗的火》和《爱达》。

    

     带拳击手套的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为写作《洛丽塔》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从美国少女杂志上搜集俚语、搭乘公交车听少年们说话。在美国的二十年间,纳博科夫乘汽车的旅行总计达20万英里(30多万公里)。

     虽然刚到美国时纳博科夫身上没有钱,也没有明确的就业前景,但他不久就得到了一个临时的比较文学教职。1948年,他成为康奈尔大学的全职教授,在那里教授俄国文学。在欧洲流亡的二十年间,他穷困潦倒,靠教网球、语言和拳击谋生。在美国有了稳定的收入之后,无忧无虑的纳博科夫才有可能着手写《洛丽塔》这种出版无望的小说。

     《纳博科夫在美国》不只是传记,也是文学评论。罗珀强调,纳博科夫的作品最大的主题不是性,而是多情:对一个恋人着迷、对她盲目痴迷的倾向。书中比较了《洛丽塔》和《白鲸》,猜测了塞林格可能对纳博科夫产生的影响:《洛丽塔》和《麦田守望者》探索的都是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的美国的边缘化、浪漫主义理想在虚伪的资产阶级环境中的命运、童年脆弱的圣洁。

     各版本《洛丽塔》的封面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释永信 | 侯孝贤 | 美食阅读 | 孤独之书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宁泽涛 | 黄渤 | 邪教杀人案 | 一人食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