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这最后一碗“康熙”拌饭
2015/10/17 三联生活周刊

     最近看《康熙来了》的频率越来越低,今年“hold住姐”代班小s主持的一个来月里,我突然有一种“如果做成这样还不如不要做下去了”的念头,但是像对待自家的孩子,放狠话也是感情表达的一部分。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样快。

     “康熙”近来质量最好的嘉宾是苦苓。苦苓是我记忆中同时代早期台湾作家的一位,十来岁时看不懂苦苓为情感做的文章,却对这个名字和文风很有印象。这两年看“康熙”才知道,苦苓出轨离婚后,只身去大安森林公园做了十年义工。与世隔绝,带游客看花草树木,这对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到底是什么体验?“康熙”并没有带来什么深究灵魂的答案,但是仅仅是苦苓目前的状态,出书、订婚、和他带出道的吴淡如一起笑谈买房投资,居然颇能令人生出人生况味之类的感慨。这样对世界的注目留有余地和温度,正是“康熙”的好处。

    

     我几乎没在电视上看过“康熙”。爱奇艺拿下内地“康熙”独家播放权以后,我有好一阵欢欣鼓舞,以为用电视安装视频播放器之后看康熙很过瘾。结果试了一段时间,还是回归了iPad。电视音响太满,铺张开整个房间,那种台湾式聒噪让人心烦。但是洗澡的时候看就是另一种感觉,热水和蒸汽攻击下,还有一堆生龙活虎讨人厌或讨人喜欢的明星在聊八卦或美食,这份热闹完全可以让人多洗几分钟。很多综艺多用各种调门的“哦!哇!耶!”,我发现康熙就很少有口语化的夸张语气助词,一有嘉宾夸张接话,就在节目里突兀难看。想是蔡康永作为知识人的语言习惯所培育的特殊氛围。

     吃独食时看“康熙”是一个十来年养成的快乐习惯,很多人听到解散消息第一反应是“吃饭怎么办?”傍晚回家亮灯,心里想的就是,又攒了一集“康熙”可以就餐。过年时播旧作就觉得跟重复春晚小品一样味同嚼蜡,只等上新。周末两天没有“康熙”也没味道。不管食物美味还是粗糙,“康熙”里的嬉笑怒骂变成酸甜苦辣,成了额外的佐料。人们从不讨论社会宏志,不外鸡毛蒜皮里一点人情世故,又都让蔡康永和小s化成了趣味。千人千面,居然很少出现他俩不能变成佐料的菜色。电视屏幕会暴露节目乱七八糟的线路,纸板泡沫的背景板,电子led显示屏上的旺仔牛奶,十年只改过一次有点过时的片头,都不像小屏幕里那样随随便便的可亲了。而ipad正对着餐盘和饭碗,好像坐在家常菜馆子,不仅胃口妥帖,菜色也有一种“不完美但就是不想挑剔”的宽容,是一种不如独乐的小确幸。

    

     看“康熙”时一般都是会心一笑,不太有大动感情的时刻。最深印象的近事是小s和黄子佼这对前任恋人的“世纪大和解”。分上下集播出以后,我发现和我一样不能停止流泪的老观众,居然成了比主人公本人还要受关注的新闻。之前另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是红孩儿组合的张克帆和优欢派对组合的欢欢。两个人早期出道时曾是青梅竹马的地下恋人,多年后在“康熙”一集里,离婚的欢欢表示对多年未婚的张克帆仍存好感。节目不定期的做了撮合式的两三集之后,小s和蔡康永并没有逼迫任何一方,但暧昧不明的两人却让观众又感动又嗟叹。不久后欢欢在自家烧炭自尽身亡,留下这段只发生在“康熙”里的冷暖人生。

     接触“康熙”开播是我将读研之际,知道接下来还有三年可玩,顿感轻松。当时网络上的康熙节目视频已经能做到次日更新,但还没得到台湾授权,大多清晰度很差。台湾统计收视率统计不出内地很多年里的传播渠道,但其影响力在内地年轻女性中,除了《欲望都市》无出其右。大明星和红人在康熙里的经典表现已经被整理的太多了。我去台湾时每天晚上跑去夜市买排骨汤、盐酥鸡赶十点回住处看直播,才了解因为内容尺度,这个节目并不适合阖家观赏。甚至有些台湾年轻人告诉我,他们不爱“康熙”,更爱日韩欧美流行文化。但对于内地观众,没有人长期看“康熙”下来不是依靠着一种新鲜又温柔的情感支撑着。我甚至看到小s盖着披肩就知道她感冒了。逐渐我们的生活中也开始出现了“gay蜜”、“好姐妹一起喝红酒喝到嗨”、“吐槽和八卦局”之类“康熙”传播出来的琐碎趣味,分享便宜好吃的食物,适应随性表达的情感。有明星专门来“康熙”宣布结婚怀孕,也有明星要靠不断来节目诉说才能走出逆境。康熙就像一场演不完的多幕剧,在这一期的种子总在某年月的某期才开花结果。反过来一看,现在内地电视台的精良华美空洞乏味,正缺了康熙那样活泼散漫的节目。

     蔡康永曾专门强调过要女性不要完全从“康熙”里汲取营养,更不能指望从一个电视节目获得什么意义和文化。但小s总要显摆的好身材,自吹自擂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大多女主持人知性端庄,最多甜美活泼。对于这个能恰到好处的戳破虚伪做作、佻达自嘲的“第一美女”,女观众首先好感度飙升。看的时间稍长就可以看出蔡康永的作用。蔡进入电视业之前的《GQ》杂志主编、作家、编剧等身份,都是他主持康熙之后我才渐渐了解。他很少说私事,更不爱说旧事,但就机智和才华,把来宾碾压、让观众爽哭,大部分时间没有你想到而康熙没有问出来的问题。蔡康永作为主要主持人的导向和趣味,是节目优秀的基座。奇怪的是每次小s怀孕生产来代班的女主持,几乎风采全无,收视率直线下滑。而小s与他人搭伴的节目也纷纷败北。专属于这两人之间的化学作用,也许此后也不会再在大众媒体里产生,这才是观众们真正的感怀之处。

    

     这个节目在内地的传播突破了其自身定位观众的范畴,甚至可以说无意间重塑了一套传播规律。台湾的演艺圈虽然历史久远,大多明星是内地观众不熟悉的。然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几乎时刻能在“康熙”这一个节目里演变跟进。后来我去台湾时无意在王伟忠小小的工作室楼下约人喝茶,听对方讲起老邻居王伟忠,台湾电视圈子尤其是综艺圈受他影响最大,是等同“康熙”二人的家喻户晓的明星制作人。但这个节目一集的制作费不过10万人民币左右,更多行业里滚打几十年的综艺大明星,只是过中产生活而已,因此大多娱乐节目视角温和,也并没有“捧高踩低”的势利。在台南吃到嘉义鸡肉饭,又想起小s在饭里把蛋黄戳破的馋样,还专门找节目热播的美食去吃,至今这个食单仍在更新加长中。

     可以说,我被康熙培养了对台湾关于市井民生的认知和情感。康熙的日常视角显得毫无攻击力却非常鲜活世相。无论对大明星还是路人,谄媚、讥讽、批判都不存在,更没有客套圆场的废话。记得嘉宾一集出演价格是1350台币。年轻女明星收入拮据,在自家马桶上煮泡面。浪子娶了平凡女,成了躲在阳台的受气丈夫。曾经的偶像艺人生活孤独,靠自己的付出与普通人成为好朋友。分分合合的男女艺人们肯定得过康熙拷问这关。因为首先就把自己的私生活放在台面上的就是小s及其姐妹团。此后每个产后迅速恢复身材的辣妈都据称是被小s逼的,嫁入豪门也不用对好日子遮遮掩掩了。相比以前因为一部作品了解一个明星,我开始因为八卦、言谈举止、有趣的癖好甚至一些明明古怪却并不讨厌的小个性而关注他们。这样一个节目,持续传递出来的是一个自由有趣的社会生态。也曾看腻过,却又可从头过。既然十二年来相约陪伴,谢谢“康熙”,再见,我的朋友。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释永信 | 侯孝贤 | 美食阅读 | 孤独之书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宁泽涛 | 黄渤 | 邪教杀人案 | 一人食

     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