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玩具,陈国泰和他的收藏
2015/11/3 三联生活周刊

     在中国古董玩具收藏圈子里,陈国泰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20多年来他积累了上万件藏品,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80年代。对他而言,这些古董玩具不仅承载了旧日情怀,更是历史和时代变迁的见证。

    

     陈国泰

     成为“大王”

     陈国泰再三嘱咐不要“泄露”他存放收藏品的具体地点,本以为会是个“大隐隐于市”的藏宝阁,到了之后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上海郊区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旧仓库。200多平方米,也不算大,卷帘门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宽阔的工作台,锈迹斑斑的汽车、飞机、坦克等铁皮玩具和脏兮兮的软质塑料娃娃杂乱地堆在桌面上,落了厚厚一层灰。“这些东西价值不高,还没来得及整理。”陈国泰腼腆地解释,“真正有价值的都装在箱子里。”

     仓库里果真堆放了上百个箱子,大部分是装满各式各样国产老物件的透明塑料箱,摆放得整整齐齐。打开箱子前,陈国泰拿出一副绿色塑胶手套戴上,说是为了避免汗液对玩具造成损伤,看着大家讶异的表情,他又郑重其事地补充:“很多藏品也不能直接暴露在空气里,比如我收藏的一些民国时期的娃娃玩偶,衣服上的丝绸已经开裂风化了。”

    

     陈国泰收藏的古董铁皮玩具

     他收藏的东西往前可以追溯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往后则一直延伸到80年代,绝大多数藏品是他过去20多年间寻访世界各地旧货市场、拍卖会和古董店所得,价格低至几新元,高则可达上万欧元。玩具品类也异常丰富,清朝末年用纸和木制成的青绿色拖拉牛玩具、描绘甲午中日战争状况的彩图、二三十年代印有孙中山和黎元洪人像的纪念盘、40年代的马口铁战机、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旗牌汽车模型、印着“人民公社万岁”的卡车玩具、戴着袖章的红卫兵小将玩偶、电动黑猫警长……不同时代的标志性玩具几乎都囊括其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陈国泰举办过多次玩具展,还在新加坡开办了世界首家“上海玩具博物馆”,对中国玩具工业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因此成为中国玩具收藏界赫赫有名的人物,被朋友们称为“大王”。上海老康元玩具厂的玩具设计师王统一多年前就与陈国泰相识,他称赞陈国泰“执著”、“人品好”。“以前生产的老玩具我们自己厂里都没有了,他还能找到收藏起来,玩具厂的旧茶杯、工作凳、奖状这些东西,我们看来无所谓,他却觉得很有价值。”定居上海后,每年春节陈国泰都把上海玩具行业的老人请到一起吃饭座谈,这也让王统一非常感叹。“他对我们无所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就是问候一下,对我们很尊敬,有一次他还开玩笑说老一辈的‘玩具人’以后就越来越少了,趁现在都还活着,要好好珍惜。”

     外界的赞誉陈国泰听到了太多,反而更加谦和,他说自己也是在收藏过程中才慢慢意识到老玩具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萌生了“为中国玩具工业做点事”的想法,逐渐有了一种使命感。他不觉得自己的收藏经历了不起,直言自己比较幸运,尽管过程曲折,最终结果却不错。“很多事都是以成败论英雄,我坚持做,最后成功了,那最开始的坚持就是执著,如果失败了,就是固执。”而回到最初,陈国泰走上收藏之路,除了年少时来自家庭的一点熏陶,更多的是潮流使然。

     “怀旧潮”催生出的玩具收藏

     在香港出生长大的陈国泰家境优渥,父亲是牙医,母亲出身于新加坡华商侨领家庭,酷爱集邮,他从小耳濡目染,很早便对收藏有了概念。1982年母亲去世后,他带着留下的几大本集邮册离开香港,移居新加坡与母亲的家人一起生活。到新加坡的第二年,陈国泰考入南洋美专学习商业美术,读书期间正值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欧美开始掀起的一股怀旧热潮迅速蔓延到亚洲和东南亚,新加坡也不例外,收藏之风盛行。

     陈国泰的一位老师是收藏爱好者,于是带着学生们去逛新加坡有名的结霜桥旧货市场。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各种各样的老式家具家电,“感觉像坐着时光机回到了优雅风华的50年代”,当时就着迷了。由于囊中羞涩,最后他只花了5新元买了一台50年代生产的苹果青色旧风扇,但收藏的欲望却从此被点燃。他开始四处寻觅各种各样被丢弃的老东西,旧电影杂志、漫画书、老式汽水瓶、儿童小玩意儿都进入了收藏范畴。

    

     陈国泰设计制作的铁皮玩具

     真正的玩具收藏是从1989年开始的。陈国泰当时24岁,在一家公司担任平面设计师,经常去书店翻阅设计类参考书来激发创作灵感。有一天下班后,他在常去的那家设计师书店偶然发现了三本有关古董玩具收藏的书籍,讲述了铁皮玩具、铁皮太空类玩具和赛璐珞玩具的发展历史,图文并茂,精美详尽,勾起了他快乐的童年回忆。那套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玩具收藏家北原照久,陈国泰当时虽然不了解北原照久,却惊喜地发现玩具也可以作为收藏对象,于是很快将收藏兴趣转移到玩具上来。

     玩具收藏对陈国泰来说是个新起点,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他手里只有几件80年代的中国老玩具,还是以前去马来西亚游玩期间不经意买到的,如何找到更多老玩具成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朋友的指点下,陈国泰找到新加坡中央医院附近的一家古董店,他在那家店里看到了很多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还收藏了人生第一件古董铁皮玩具——一台日本50年代生产的银蓝色打字机。店里的古董玩具绝大部分已经被预订,不对外出售,这件打字机玩具是个例外,老板开出的价格是30新元,差不多相当于陈国泰一天的工资,他为难半天,终于咬牙买下来。此后隔三岔五地光顾古董店,可收获甚少,偶尔碰到一件可以对外出售的玩具,却是动辄几百新元的价格,他负担不起。

    

     陈国泰设计制作的铁皮玩具

     然而玩具收藏的大门一旦开启,便再也关不上。陈国泰于是萌生了自己寻找古董玩具的想法,他翻出新加坡《黄页》电话簿,逐一给各家玩具企业打电话,希望能挖出库存的老玩具,电话打到“T”开头的公司时,终于有了惊喜,放下电话,他飞奔出门,一次就从这家“同发公司”淘到了几十件古董玩具,收藏数量因此也激增到近百件。

     这之后,陈国泰对玩具收藏越来越“狂热”,新加坡的市场搜罗得差不多了,他酝酿着到马来西亚继续“寻宝”。与新加坡车程仅一个半小时的新山是第一站,他在火车站和公交车总站附近的商铺淘到了近百种玩具,收获令人振奋。接下来是槟城,那是1991年12月,他在槟城牛干冬街的古董店里待了一个下午,挑选了30件古董玩具,带去的5000新元也所剩无几。正当他心满意足要离开时,却又意外地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国产电动铁皮宇宙坦克,包装彩盒上印着“中国上海康元玩具厂出品”,这是陈国泰第一次知道这家玩具厂,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玩具收藏的方向。

     从槟城回来后,陈国泰四处打听上海康元玩具厂,通过新加坡电讯局,他查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那时候,上海康元玩具厂已经改名为上海玩具二厂,陈国泰当即决定“到上海挖宝”,打电话告诉在香港的父亲,结果被训斥为玩物丧志。家族中的同辈人有当医生的、当律师的、当建筑师的,职业都很体面,只有他是个“异类”,但他不在乎,称自己是个“坐言起行的人”,“不撞南墙不回头”,几个月后便来到上海。

     从爱好到事业

     直到现在,陈国泰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上海“寻宝”期间的很多细节:他被上海玩具二厂的工人们围住打量,不知该如何解释自己千里迢迢跑来上海的目的;他参观了玩具厂的样品间,虽然没有得到玩具厂早期生产的玩具,却收获了一些80年代的玩具作为补偿;他两次拜访上海玩具二厂编写厂史的黄均如,还获赠一本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康元制罐厂的玩具产品目录。目录里罗列了20多款机械铁皮玩具,玩具带有“康元”商标,都是他从没见过的精品。这本目录对陈国泰意义重大,让他意识到新中国成立前国产玩具的珍贵,开始将收藏重心转移到中国玩具,从此爱好逐渐变成事业。

    

     陈国泰设计制作的铁皮玩具

     回到新加坡后,陈国泰着手策划了自己的第一个古董玩具展,由于缺乏经验、筹备不足,参观人数寥寥无几,门票总收入连场租费都付不起。虽然赔了钱,但做完展览,他开始有了一点名气。1993年,他去日本横滨参观著名收藏家北原照久的玩具博物馆,那里丰富的玩具品类让他大开眼界。陈国泰回忆说:“北原先生听说我喜欢中国玩具,从柜中拿出一只印有‘康元’商标的摩托车给我欣赏,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中国铁皮摩托车,内心非常激动,还问北原先生是否愿意跟我交换,可惜未能如愿。”多年后,陈国泰花2500美元从一个玩具收藏家手里买到这款摩托车,心愿终于达成。

     为了找到更多老玩具,陈国泰当时还给自己设计了“寻宝”路线。“上海玩具厂的工人告诉我,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玩具出口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经香港转到欧洲的英国、荷兰和意大利等国,二是经新加坡转到邻国马来西亚。”于是,他计划了三条路线:东南亚路线以新加坡为起点,先探访马来西亚的各个城镇,然后再去印尼、泰国等其他国家;欧洲路线以英国为起点,然后转战荷兰、意大利等国;亚洲路线则以香港为起点,再寻访中国澳门、日本和中国大陆。那几年,他四处参观博物馆和玩具展览,虽然未能按照计划完成全部“寻宝”路线,但依然从马来西亚、英国和印尼淘到了很多老玩具,不仅藏品数量飞速增长,收藏范围也扩大到儿童文具、幼儿读物、储蓄罐、饼干糖果罐等日常用品。

    

     陈国泰设计制作的铁皮玩具

     玩具收藏不能带来直接的利益,反而会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陈国泰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虽然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但也只是勉强经营。直到1998年,一笔意外之财从天而降。“我外公生前是新加坡华商领袖,生意做得很大,去世之后留下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街道,1997年拍卖了2.7亿新元,相当于16亿元人民币。作为他的后代,我分到了60万新元的遗产,再加上过去十多年的积蓄,手头一下子有了70万新元。”陈国泰说。

     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喜出望外,决定投身到铁皮玩具生产行业,设计自己的品牌玩具。铁皮玩具在当时早已式微,朋友们笑他傻,他仍然坚持,从设计到生产,每个环节都“吹毛求疵”,不惜加大成本,生产出来的玩具最终拿到了玩具设计领域的大奖,但产品定价高昂,一只玩具售价上百新元,获奖也拉动不了销售,产品就这么积压下来。“十多年了,现在还没卖完。”他自己打趣,又严肃地反省:“设计师的思维很主观,只懂设计,不懂市场,以为产品做出来就一定会有人买,结果却大失所望。”

    

     陈国泰设计制作的铁皮玩具

     玩具生产销售的生意持续了两年多,一直不瘟不火,钱财消耗掉大半,所幸玩具收藏的事业没中断,积累下来的老玩具越来越多,他开办玩具博物馆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2005年,陈国泰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在新加坡开办了世界第一家“上海玩具博物馆”,那是一座三四百平方米的三层建筑,收藏了几千件中国古董玩具。刚开业时,博物馆确实火爆了一阵,可后来的进展却没有预期中顺利。“有人嫌没电梯,有人嫌空调不够凉,学校老师组织学生来参观却不买门票,家长带着小孩过来,伸手就把馆藏的老式儿童木马拿下来玩……总之各种各样啼笑皆非的事情都有。”陈国泰说。

     他对博物馆的宣传和管理并不在行,客流量越来越小,博物馆入不敷出,无奈之下,陈国泰在2010年将其关闭。然而这几年的时光也并非没有收获,2007年,他完成了《中国小玩意》的编写,对中国玩具工业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填补了中国玩具史研究的空白,也成为被更多人认可的行家。

     老玩具的价值

     2008年,陈国泰收到上海一家铁皮玩具工厂的信,工厂原本为国际品牌代工,因为金融危机失去订单,经营困难,负责人打算把企业转让,慕名找到他。陈国泰的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接手了企业,从代工开始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品牌,这一次,他开始从商人的角度进行设计生产,生意越做越顺利,他干脆定居上海,2012年又把自己收藏的上万件老玩具装满一只集装箱,从新加坡海运到上海,送进了仓库。

     藏品虽然堆在仓库“不见天日”,但数量仍然在增长。玩具收藏的圈子不大,陈国泰很快就跟上海旧货市场和古董店的老板建立了联系,但凡出现老玩具,他必定会得到通知,只是好东西越来越难找,年代早、品相好、数量稀少的老玩具价值也就水涨船高。这也给他带来了一些误解。早些年,做工精良的日本老玩具和欧洲老玩具是收藏界的“宠儿”,价值很高,而中国玩具并不流行,被大部分藏家看作低档、不值钱的小玩意儿。陈国泰确定了收藏方向后,经常用自己少量的外国藏品换取别人更多的中国老玩具。如今中国老玩具被众多收藏者追捧,价格节节攀升,当初双方皆大欢喜的互换藏品变成了“不公平交易”,陈国泰因此被诟病“专攻心计”,他哭笑不得,只能解释“自己是误打误撞,并非先知先觉”。

    

     陈国泰设计制作的铁皮玩具

     关注他藏品价值的人也越来越多。多年来付出的财力成本陈国泰早就不记得了,但现在市价有多少,他了然于胸,轻描淡写地说了个数字,众人惊叹,他自己看上去倒不在乎。他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1980年面值8分的庚申猴票以港币几毛钱一张推出时,学校里很多同学都购买收藏,商业嗅觉敏感的同学更是大批量购入,几个月之后再卖出获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却被训斥一顿,母亲教导他收藏是雅兴,绝不能被金钱玷污。大概是受此影响,在他眼里,收藏不是投资,没有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规矩,他的藏品原则上“只进不出”,藏友之间的交换是例外。但他的交换也有个前提,北京铁皮玩具收藏馆馆主张洋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陈国泰愿意交换出去的老玩具他都不止拥有一件。“如果他只有一件,玩具本身又很珍贵,是不会拿出去交换的。”

     老玩具背后承载的意义是陈国泰最重视的,他说:“不同年代出产的玩具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比如,二三十年代的儿童铁皮鼓玩具上印着‘勿忘国耻’,50年代的玩具主题离不开抗美援朝,60年代的玩具‘文革’元素非常明显,70年代开始有了声控玩具……这些都凝聚了整个玩具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历史和社会进程的缩影。”

     而新加坡的“上海玩具博物馆”关闭之后,陈国泰曾接受外界邀请,在上海办过几次小型的玩具展览,反响很好。他内心里酝酿着在上海重开玩具博物馆。“不过时机未到,现在首先要做好我自己的玩具品牌。”

     ⊙ 文章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60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释永信 | 侯孝贤 | 美食阅读 | 孤独之书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宁泽涛 | 黄渤 | 邪教杀人案 | 一人食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