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在这个时代的IP
2015/11/11 三联生活周刊

     人们其实都需要一个故事,启发我们的人生,告诉我们幻想仍在远处。过去人们在书页间、现在人们在屏幕间寻找的都是这样一种寄托。虚构作品让我们得以忘记眼下现实的生活、暂时沉浸在一种更好生活的泡沫里。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现在都在谈IP(知识财产),简·奥斯汀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学IP至今仍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价值。这个200多年前的女人,她的影子今天仍漂浮在我们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200多年来,关于她的作品、本人衍伸出的无数文学、影视、艺术作品仍在继续,人们不断通过对她的作品和她本人的经历,咀嚼出一道又一道文化盛宴。亘古不变的“傲慢与偏见”已成一条公理,达西先生也成为200年来无数适龄女性的完美幻想。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看的一部BBC《真实的简·奥斯汀》(The Real Jane Austen)却似乎让人又读出了一些新东西,一些和以往不太一样的东西。

    

     同许多作家一样,简·奥斯汀真实的形象到现在仍难以全部还原,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她到底长什么样子。后世流传的简·奥斯汀唯一一张肖像画是她35岁那年姐姐卡珊德拉(CassandraAusten)为她所画。英国人历来很重视肖像画(Portrait),美术史学者威尔顿(Andrew Wilton)就曾指出:“英国向来有珍视肖像画的传统,即便当其他艺术品被认为没有实际作用时,肖像画的功能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

     纪录片中指出,简的侄女认为那幅画和简本人“一点都不像”。然而,剩下的家庭成员却认为那幅画和她本人蛮像的。1870年,第一部简·奥斯汀的传记就将这张画用于其中,但是出于和我们用“美图秀秀”一样的道理,简的家人有意把她的眼睛画大了些。

     简的家庭组成和她日后的性格养成、包括作品中“通过婚姻谋财富”的价值观有重要渊源。简的爸爸毕业于牛津大学,妈妈有些上流社会背景,在婚后也经常提起自己的上流社会人脉关系,当时因为爱情“下嫁”于简的父亲。

    

     简·奥斯汀

     简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有两种极端,一方面由于父亲薪水微薄,所以长期受经济窘迫之苦;另一方面她和姐姐从小也不得不学习音乐、绘画、跳舞、唱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女红针织,还得培养出一种气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有特定的礼仪。一切,都为增强她们日后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经济窘迫,简的父亲当家教不得不招收更多的学生来赚钱,于是她和姐姐被送到了女子寄宿学校。在18世纪,寄宿学校并不像今天的英国那样是上流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那时的女子寄宿学校生活其实是很艰辛困苦的,寒冷、枯燥,寄宿学校的女校长还经常将学生们的学费中饱私囊而不是给予她们恰当的教育。

     11岁时,简从寄宿学校回家生活。那时对于她来说最大的安慰是终于可以回家阅读父亲的海量藏书了。同很多作家一样,文学,成为简当时不满自己现实生活的唯一救赎。11岁的简贪婪地阅读着父亲的藏书,在思想和文笔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张爱玲曾在《小团圆》中感叹,她在港大读书时,不理解为什么同龄女生对于“性”的知识是那么无知。“都在书里写着呢。”她想(然而她不知道很多人是不爱读书的)。万里之外的简·奥斯汀当时也同样如此。她少年时就读了《一个好色之徒汤姆·琼斯》,以及理查森的关于“性和勾引”的小说。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可以看见小说人物伊丽莎白明显和她的父亲关系更好,因为父亲似乎更能在思想上理解她。这一点和简的现实生活不谋而合。少年时简的父亲就很为她的写作天赋而自豪,给她买了一个红木写字桌鼓励写作。同现在的文学女青年不同,以前的深闺淑女们写作主要是为了供全家娱乐——那时没有网络、电视剧、视频,因此日常娱乐只能靠自己的脑子创造。少年的简当时写了大量历史作品和戏剧供全家人阅读,冬日燃烧的炉火前成为重要消遣场所。

     很多奥斯汀迷所知道的是,简·奥斯汀终身未嫁。但我们所不知道的是,她的三个哥哥都“嫁”得很好:一个过继给富有亲戚、继承他们的遗产并娶了男爵之女;一个娶了某公爵的外孙女;第三个则迎娶富有的法国贵族遗孀。哥哥们婚姻的成功让简和姐姐的终身大事也更加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切成为《傲慢与偏见》中“一场好的婚姻能带来金钱”的最初来源。不过,简虽然深知这个道理,她日后的两次经历都表明,她在婚姻中,还是想追求爱情。

     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们的经济来源似乎只有两种,不是父亲,就是丈夫。

     “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简·奥斯汀在那个时代就很有远见地说。

     16岁时,简以她美貌姨妈为了钱而不得不远嫁印度但最后却并不快乐的故事为蓝本,写了一部小说。在文字中她愤怒地从女性角度质问,难道为了金钱而结婚、最终失去快乐的人生是值得的吗?但是,同很多作家一样,她的生活太忙于旁观、忙于思考、忙于写作,而忽略了真正去“过”自己的人生。

    

     《真实的简·奥斯汀》剧照

     BBC的这部纪录片,比以往纪录片更用心的是,它采取了用演员扮演的形式在片中“说话”,每一个历史人物,就像新闻对象接受采访一样在镜头中出现。而他们说的“话”,也来自于可靠的书信、作品等资料。

     最后我们再看一看简·奥斯汀的爱情。大家应该都知道那个故事吧,他们相遇,然后他离开。多年后他娶了一个富有之女,成为爱尔兰的大法官;而她终生未嫁。最终她得来的也只是他临终时向自己的侄子承认“曾经是爱过她的”。然而,这一切最终又有什么用。

     与所有女作家一样,第一次情伤是她们写作的爆发点。如果最终出名,那么她曾经的伤害也成为她日后成功的源泉。然而我不禁无数次想,如果她们能够选择,那么究竟会选当初那场爱情圆满,还是日后惊人的成功。

     简·奥斯汀在感情受挫后开始投入写作。在那一片园地她是安全的、幸福的,因为至少在笔下,她能够“控制”女主角的命运。曾经未得到的爱情得以在书中得到,曾经未成功的人能够在书中成全。然而这一切在后世仍旧吃香。因为人们其实都需要一个故事,启发我们的人生,告诉我们幻想仍在远处。过去人们在书页间、现在人们在屏幕间寻找的都是这样一种寄托。虚构作品让我们得以忘记眼下现实的生活、暂时沉浸在一种更好生活的泡沫里。虽然醒来后一切会更加空虚,但至少那几小时是不痛苦的。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简和她的姐姐卡珊德拉都终身未嫁。这让人们不禁再一次想起《傲慢与偏见》中两姐妹惊人美好的结局,开始唏嘘。简的姐姐决定独身一生时,才24岁,而当时的简无疑更小。

     又过了几年。25岁之前,简已经写出了如今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那三部小说。然而却在那一年,她停止了写作。因为她的父母突然决定离开他们居住了多年的地方,搬到巴斯(Bath)。所以现在很多人去英国巴斯寻找简·奥斯汀也许不是那么准确,因为我们最喜欢的《傲慢与偏见》并不是在那里写的,她人生最有灵感的地方也不是巴斯。在这一阶段,简的姐姐烧毁了简给她的大部分信件,而有些信件,目前我们仍可以看到,是用剪刀剪去了其中一小部分。这让后世无限好奇。

     简搬到巴斯以后,才意识到父母把她们带到这里的真正原因。巴斯在1800年时是英国度假胜地,也是众多名流聚集的地方。她们到巴斯以后,被迫参加一个又一个舞会、一次又一次社交,就是希望让她们赶紧嫁出去。这或许是简的父母做的最后一搏。然而,简厌恶那段生活。

     两年后,一切仍然没有结果。27岁时,她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遇到了一场求婚,一个比她小5岁的朋友的弟弟。当天晚上,她居然接受了,因为其实只要她接受,她的下半生就可以衣食无忧。但是第二天早晨,她却毅然地反悔了,原因就是觉得自己不爱他。于是,她们立即离开朋友家,返回巴斯。

     从此以后,简开始认真考虑出版自己的作品了。因为她需要钱,因为她拒绝了当时女人产生财富的最快方法——婚姻。但那时她的状况仍然是极其危险的,简29岁时,她的父亲去世。于是她和姐姐,还有母亲,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她又没有婚姻傍身,一切能够怎么办呢?

     幸亏她有几个不错的兄弟。简的父亲去世后,三个哥哥开始合资供养她们。哥哥亨利在伦敦做生意,开始帮简留意伦敦的出版商。后来经济状况最好的哥哥爱德华将自己在汉普郡的一处房产让出给妹妹们居住,使得简在阔别多年后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是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哥哥给了她和卡珊德拉一处温馨舒适的小农舍居住,简非常喜欢她的新住宅,还曾写了一首诗赞美。

     一切终于渐渐平静和安稳了。简也终于可以提起羽毛笔,重新写作。这一切其实再一次证明了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之正确——一个女人,必须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才能够真正进行写作事业。

    

     《傲慢与偏见》1894年版

     最终还是哥哥亨利为简找到了出版商。1811年10月31日,《理智与情感》出版。这本书在伦敦社交界开始获得好评,最终导致1813年《傲慢与偏见》的出版。《傲慢与偏见》是当时真正让简开始“出名”的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她。在经济上,她也获得了不错的收入,250英镑,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她用稿费为姐姐买了衣料作为礼物。

     那时她的性格也似乎更开朗了,在《傲慢与偏见》出版同年的一封家信中,她说:“我狂野不羁,是因为我不能自主。这不是我的错。”射手座的性格,凸现其中。

     但是,和所有作者一样,当你的作品开始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欢迎时,就会有人开始“干预”你的写作。当时简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连摄政王也成了她的“粉丝”,于是皇家要求她的下一部小说《爱玛》题词必须写“献给摄政王”,这让简很不高兴、很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得无奈妥协。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当你孤独写作、悉心呵护自己每一个字的时候,没有人关心你、帮助你,但当你的作品终于达到一定影响力,就会有人要来“利用”你的文字,并且要求“利用你文笔”的人,往往是你当时所无法拒绝和无法反抗的。

     41岁去世之前,简共出版了4部小说。她享受了一些这4部小说带给她的成功的喜悦,但与至今为止惊人的成就显然远远不符。任何时候,我所感兴趣的都是那个作家生前能否享受自己写作才华的物质成就,因为那是他们应得的,也是这个世界所能给予写作者的应有的和最实在的尊重。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61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释永信 | 侯孝贤 | 美食阅读 | 孤独之书 | 天津爆炸 | 下午茶 | 宁泽涛 | 黄渤 | 邪教杀人案 | 一人食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