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 | 历史,我们带你重访它的坚硬与轻柔
2016/1/6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20年庆典倒计时,我们办了20年,你看了多少年?我们读历史,越读越厚,当我们深入其中的肌理与细节,那些历史场景中的人与事,又体现出让人动容的温度。你还记得这些年的历史报道吗?

     很多时候,我们是历史的陌生人,过去的时光对人们来说,有时候好似去到另一个国度。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过,在处理遥远的时代时,我们知道自己基本上是以陌生人和外来者的身份面对它们。如果它们在地理上、纪年上和感情上是足够遥远的,这样的时期,便可以完全通过死者的无生命遗物——书写、印刷或雕刻、物品和形象而存在到今日。

    

     可是,如果是地理、纪年与情感上都与我们足够亲近的历史呢?与历史事件中的当事人对话、以新闻性刊物的敏感重访历史、展现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都使得我们的历史报道有了新的价值。

     2005年在抗战60周年纪念时,《三联生活周刊》开始推出厚重的历史专题报道。从1840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在若干次侵略战争中,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这组“重访历史系列”报道的第一期《沉睡的中国》以30多页篇幅起步,到第二期做淞沪会战,我们已经做到了70多页篇幅,10多万字内容,完全是一本畅销书。接着我们以“平型关大捷与武汉会战”、“全民抗战”、“审判军国主义”为主题,从深入的历史剖面来展现8年抗战的艰苦与顽强,书写那些值得记录的人与事。

    

    

     主笔李菁在2006年开始做“口述”栏目,她对历史名人命运钩沉极感兴趣,用新闻记者的敏感捕捉历史中的戏剧性,有温度的人物命运让人一嗟三叹。《袁克定的残烛之年》《邵洵美,被遗忘的名字》《父亲储安平之死》《我的父亲胡宗南》等,每一篇文章既有迷人的故事性,又具有史料价值。“口述”有革命家后代的讲述,有民国著名将领之子的回忆,亦有对历史风云人物的传奇挖掘,成为《三联生活周刊》的品牌栏目。

    

     2009年,李菁在北京景山西街一座院子里采访聂荣臻秘书周均伦

     2009年我们在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再一次推出历史题材的系列报道。这一组系列报道从60年前的沈阳开始,通过对细节的发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60年前对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对团结各界社会力量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的思考。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尝试了新的操作方法,系列报道的每一期都以辛亥革命中的核心人物为主线。隔着100年的时间,我们希望足够可以拉开时间与空间距离,更公允地回看那段历史。

    

    

     历史有多个面孔,而“记忆永远属于我们的时代,并与无穷的现在依偎相连”。

     读 者 互 动

     你还记得我们的历史报道吗?哪个话题或是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留言告诉我们。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