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看世界|有机农业的重生
2016/2/29 三联生活周刊

    

     这是“有机三部曲”的最后一篇。第一篇《有机农业骗局》主要讲了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告诉大家有机食品并不一定比非有机食品更健康。第二篇《有机农业的强项》告诉大家有机农业的核心诉求是环保,不是健康。这最后一篇的主题是:有机农业要想真正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必须拥抱现代科技。

     有机农业的核心诉求是保护环境,但保护环境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如果不能高效而又可持续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机农业注定不会成功。

     比如,有机农业提倡使用农家肥,鼓励农民进行间作和轮作,尽量少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和除草剂,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在尽量不减产的情况下让环境受益,出发点没有问题。有人曾经比较了有机农业和非有机农业的能源消耗,发现同等产量的有机农产品比非有机农产品节约了30%的能源,这当然是件好事。问题在于,目前的有机方式单产较低,生产同样的粮食需要使用更多的农田,这却不是一件好事。

     举例来说,河北枣强县东紫龙村农民安金磊曾经被中国的有机行业视为模范,一家南方的报纸曾经报道说,安金磊不施化肥,改用粪肥和杂草堆肥,不种转基因抗虫棉,而是用本地种子,因为他相信“本地的种子就像土生土长的人,肯定最适应这地方”。他也不用农药,而是在棉田两边种一排玉米一排芝麻,让玉米充当诱饵,芝麻作为驱虫剂……用这种办法种植的有机棉花抵抗住了2006年的枯黄萎病,不但省了农药化肥钱,而且稳产8000斤籽棉。甚至他的棉花“在绒长、抗拉的性能方面也都明显优于其它棉花”,最后被一家纺织厂以每斤4.5元的价格收购,比市场价高出1.7元。

     这篇报道是安金磊组织媒体记者去他家集体采访后写出来的,而我在3年后单独前往东紫龙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村里其他农民种的基本上只有棉花和玉米这两样农作物,但安金磊家的地里却交叉地种着红豆、黑豆、黄豆、绿豆、棉花、花生、玉米、谷子,辣椒、土豆、芝麻和各种蔬菜,甚至还种了两分地旱稻,看上去相当杂乱。大部分庄稼都被杂草掩盖了,只有拨开杂草才能看见地上到底种的是什么。人从地里穿过,会有一群群蛾子和飞虫被惊起来,显然这里害虫极多。

    

     安金磊承包的农田,和周围的其他人家的农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位熟悉情况的当地人告诉我,安金磊以前逼着家里人下地人工除草,硬生生地把他母亲逼得离家出走了。他出名后很多城里人慕名前来体验生活,安金磊便让他们帮忙人工除草,靠这些不要工资的志愿者解决了杂草问题。但志愿者渐渐明白过来,都走光了,所以他的田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

    

     安金磊在示范人工除草,半小时才清理了两米见方的一小块

     因为杂草丛生,再加上害虫极多,安金磊种的庄稼收成远低于其他农民。当地人种的小麦每亩能收1000多斤,而安金磊种的小麦最多也就能收400斤。据当地人估计,别人家的棉花当年每亩能收四、五百斤籽棉,安金磊种的棉花能收100斤就谢天谢地了。但安金磊并不担心产量低,因为他种的棉花从来不去市场上卖,都被“朋友们”花高价买走了,因为这些“有机爱好者”觉得有机棉被盖着舒服,比普通棉花更暖和。

     平心而论,安金磊能靠这种“有机农业”生存下来是他的本事,别人无权说三道四,但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更不宜大面积推广,否则就违反了有机农业的环保初衷。

     具体来说,有机农业的核心是土壤营养的恢复,其中氮元素是主要农作物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同时也是有机方式最难补充的一种元素,因此越是那些对氮元素要求比较高的农作物(比如玉米),两种方式的产量相差也就越大。有研究称全球有机农场的平均单产还不到非有机农场的80%,也就是说生产等量的粮食有机方式需要多占用大约五分之一的土地。

     自然界什么资源最宝贵?答案毫无疑问是土地。目前地球上没有被冰雪永久覆盖的陆地已经有40%被开辟成农田了,留给野生动植物的土地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农业才是地球生态最大的破坏者。如果能多建一些保护区,多留一些土地给野生动植物,远比在现有农田上少用一点化肥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更大。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有机农业不能提高单产的话,其环保作用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反而比非有机方式对环境更不利。

     提高产量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减少粮食浪费,包括高效杀虫除草、提高粮食利用率,以及增加农作物的抗风险能力等等。这几件事都离不开新的农业技术,其中转基因育种技术更是不可或缺。

     这方面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转Bt基因的抗虫农作物。Bt是苏云金芽胞杆菌分泌的抗虫蛋白,这种杆菌最早是在1901年由日本生物学家石渡繁胤发现的,但其中的有效成分Bt直到1956年才被提纯出来,并于两年后被用于杀虫剂的制造。有意思的是,因为Bt来自大自然,因此它刚一进入市场就受到了有机行业的热烈追捧,成为全世界有机农庄使用最为广泛的有机杀虫剂。但是,由于Bt提纯困难,价格昂贵,再加上它容易降解,需要经常喷洒,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有机农场主用不起。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孟山都公司将Bt基因转入农作物的基因组当中,这样一来农作物就可以自己分泌这种杀虫蛋白了,可谓一箭双雕。没想到这样一种双赢的新技术却遭到有机行业从业者的无理抵制,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说到提高粮食利用率,减少浪费,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不含“糖生物碱”(Glycoalkaloid一种有毒物质)的转基因土豆,以及不含过敏蛋白的豆类等等各种新型农作物,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的话就能大大减少粮食浪费现象。至于说增加农作物的抗风险能力,更是离不开转基因技术。目前全世界多家实验室(包括中国)都已经成功地把抗旱抗涝基因转入农作物,一旦被批准就可以进入市场,大大增加农作物的抗逆性。

     可惜的是,因为来自有机从业者的抵制,这些新技术全都躺在实验室的橱柜里睡大觉,普通农民无法使用。这方面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倡导的“绿色超级稻”。张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会给中国环境带来灭顶之灾,于是他提出利用基因技术全面改良水稻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包括抗病抗虫抗旱)和营养高效利用(比如氮磷钾等)等多方面都有所提升,培养出“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院士

     这个概念比袁隆平的只注重提高产量的所谓“超级稻”概念不知要先进多少倍,难度也不知要大了多少倍。但是,因为培育“绿色超级稻”需要使用转基因技术,张启发被很多人骂成“汉奸”,其中就包括很多从事有机农业的人士。

     事实上,这股反转浪潮不仅是中国才有的。美国农业部当初制定有机标准时并没有规定不许采用转基因技术,没想到美国的有机团体群情激奋,给农业部寄去了27.5万封抗议信,农业部没有办法,只好将转基因技术排除在2001年实施的美国国家有机标准之外。

     因为有机爱好者当中普遍存在的迷信现象和返古思潮,这个圈子已经变成了反科学大本营。于是,一个本来最应该拥抱新技术的行业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如今市场上绝大部分有机农产品都变成了奢侈品,变成了少数富人们用来装门面的东西。其中甚至有一部分有机农产品既不健康也不环保,甚至连奢侈品都不如。

     有机农业要想重生,必须放弃偏见,主动拥抱新技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最后引用一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孔明博士所说的话作为结尾吧:“有机农业的理念是很好的,建立一套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的生物防治系统也不是不可以。但任何新技术的前提一定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而不是保护生态系统的绝对平衡。如果你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只想着去建立一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不可行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孔明博士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