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精神”缺失的年代,我们如何教育男孩?
2016/4/27 三联生活周刊

     在现代文明的规范下,父亲训诫孩子的方式常常受到“暴力”的指责。这让小家庭中的喂养方式,更多被母性原理所统治。

    

     当我的孩子——一个7岁的男孩上小学不到一年的时候,我和老师有一次对他“未来”的谈话。这次谈话严肃而且颇带点焦虑。老师说,他在学校有很多明显无法遵守学校规则的行为。比如他会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大声说话,会在不允许奔跑的教室走廊里奔跑,会在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时,还没得到老师的允许,就自顾自站起来说出答案。所有同学整齐列队前进时,他会冲出队伍,按照自己想象的轨迹跑一个小圈。他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表现出不愿控制,也无力控制的感觉。

    

     男孩更倾向于用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认知世界

     我是一个接受过一些“新式教育”观念的妈妈,曾经因此坚定站在维护男孩以身体探索空间的天性角度,认为学校严苛的秩序和规则在压制男孩的天性。但现在老师诚恳的担忧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秉持的天性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眼前这个小男孩看起来在学业上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可多年的经验已经让老师警醒他的未来,她以一位老师的责任感向我提出忠告:如果不能将孩子的行为纳入一个有规则的轨道,让他有一个符合学校秩序规范的行为习惯,“可能到三年级以后,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大,他的成绩会垮下来。”

     我相信这不是老师的危言耸听。已经有众多的研究表明,男孩子在教育这个最重要的社会通道上表现堪忧,而且学业表现的落后并不完全在于学习能力的优劣。虽然在生理构造上,以语言文字以及安静坐在座位上学习的教育方式更适合于女生的生物属性。但大部分男孩可以在几乎所有环境中学习,他们有足够的智力天赋在拼字比赛和辩论赛中获胜,他们看起来在阅读上也没有什么天然的障碍。

    

     男孩可以在任何场所展示他们的精力,即便是在狭窄的胡同里也能打场篮球

     很多受测试的男孩可以在一周内读完一整本《哈利·波特》。但有不少在学习能力上并没有问题的男孩也不幸沦为了学业失败的一员。他们大多因为无法遵守学校的秩序,被行为不断冲撞规则过程中获得的负面评价压倒,不被认可的“失败感”会“封闭”他们的心智,对学校中的一切都毫无兴趣,结果常常对社会生活也丧失兴趣。

     很多男孩问题的案例中,在学校中天性被严格限制和在家庭中天性被过度放任同时存在,以致让男孩丧失了成长方向。当我们质疑学校教育体系的问题时,也不免要反躬自省,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在呵护男孩天性的同时却无法提供他进入社会所必须的规则感?

    

     童子军夏令营是现代社会男孩成长的“飞地”,他们在那里依天性玩耍,并在集体中懂得规则

     儿童沙盘游戏治疗师单文告诉我:“男孩的特性和精力决定了,他需要更大的空间。他是在把社会的正常要求和自己天性的不断碰撞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但无论如何,社会规则与个性之间都是有区别的,如果他从小就能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感,这是保护他少遭受无谓挫败的弹性屏障。”“一个男孩3——6岁时多父亲参与养育,这个孩子成长的方向感和对规则的认同都要好一些。接受到足够父性管教,有更多的规则意识的男孩,进入社会时,可以很快找到社会规则。反之男孩的安全感会受到影响。因为当他进入一个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时,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因此不知如何才能很自如地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呆下去。”

    

     男孩的成长不仅需要各种各样的玩具,更需要方向感和规则

     日本教育家河合隼雄的著作里曾专门论述过男孩成长中需要的“父性精神”:其根本功能是“断绝”与“分割”。父亲要足够严厉。极端地说,就是要有如果不听话,就算是我儿子也照“杀”不误的态度。这种严厉的“父性原则”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感的重要工具,而规则感是男孩离开家庭进入社会自我保护的“武器”。当我们在疑惑于男孩在学校中学业与规则的双重困境时,除了问责教育环境的僵化严苛外,或许还要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我们家庭中的“父性精神”越来越弱了?

     在传统的社会里,孩子的养育是由一个家族来完成的。父母,祖父母,部族中的男族长等组成对男孩成长负有最终责任的教育小组。在这样的家族喂养体系中,即便父亲缺位,家族中依然有父性精神存在,足以给男孩子成长所必须的方向感和规则感。进入工业社会后,大家族养育的生物人类学模式已经被工业革命的社会潮流冲垮。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小型化成为主流,能够多方位实践“父性”精神的角色已然减少,大多数时候父亲得独力作为“父性精神”的提供者。

     但在现代文明的规范下,父亲训诫孩子的方式常常受到“暴力”的指责。这让小家庭中的喂养方式,更多被母性原理所统治。河合隼雄曾提到,现代小家庭的养育中,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对孩子的养育很容易就陷入封闭的母子关系。”,“母亲剥夺了父亲养育孩子的权力。”

    

     1908年,参加童子军夏令营的孩子们在齐心协力地拖木头

     如何弥补男孩成长中重要但又不足的“父性精神”,研究男孩教育的专家迈克尔·古里德提出了重拾并更新家长领导小组的建议,小组成员由父母,祖父母,亲戚,朋友,教练等一系列更为宽广的人际网络组成:“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祖辈们小部族式的成长教育时代,我们的孩子也的确需要最好的工业化教育模式,但这要求他可以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中习得‘父性’的角色。而且无论他面临何种危机,他被其挫败的概率都显著降低。因为他现在拥有十个左右值得信赖,能够在学校体系之外帮助他的人。”

     古老的谚语曾说:养育好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的人,在“父性精神”缺失的今天,养好一个男孩尤其如此。为了更深入探讨男孩教育的问题,我们推出了本期封面故事——《男孩的目的:现代社会的成长之惑》。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男孩的目的:现代社会的成长之惑(陈晓)

     “父性原理”与“男孩精力”:寻找男孩成长的方向和规则(李凡)

     “零风险”童年的危险(陈赛)

     男幼师的“魔法”:守护孩子眼里的小火苗(邱杨)

     游戏的角色:被隔绝与被打开的世界(付晓英)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鲁伊)

     | 社会 |

     热点:“常外”事件,当精英学校遭遇“毒地”(王丹阳)

     专访:土壤修复,需长期面对的癌症治理(艾江涛)

     家园:医生刘慧龙:西医的火候与尺度(吴琪)

     家园:故宫里的钟表师徒(周翔)

     城市:造字者的春天(丘濂)

     城市:城市里的字体散步(丘濂)

     数据:白帽黑客的爱与恨(程磊)

     人物:杜镇杰,为京剧加把米(艾江涛)

     | 经济 |

     市场分析:宽松转折点?(谢九)

     | 文化 |

     艺术:阐释和消费?以波提切利之名(谢斯曼)

     艺术:威尼斯镜像在中国(杨好)

     话题:“越南”的沉重及思考(张月寒)

     电影:娜塔莉·波特曼,爱与黑暗以及勇气(李东然)

     电影:德斯普里钦:“新浪潮”的隔代遗传者(驳静)

     旅游与地理:电影地图里的风景:发现挪威(蒲实)

     设计:石上纯也的自由建筑(钟和晏)

     时尚:鞋之两面(何潇)

     时尚:帆船,一项古老运动的召唤(杨聃)

     思想:大数据时代的知识论(薛巍)

     书评:地火在地下运行(维舟)

     书与人:石黑一雄:何时应当记忆 何时不如遗忘?(孙若茜)

     | 专栏 |

     邢海洋:去产能与加杠杆

     苗千:暗物质所改变的宇宙格局

     薛巍:从男孩到父亲

     袁越:人为什么会认床?

     张斌:有本事,太空跑去

     宋晓军:军队改革的一个时间节点

     朱伟:王蒙:不仅仅为了文学(5)

     ⊙ 文章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84期,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