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之役:谁是真敌人?
2016/5/13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可以快速订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三年前,当我第n次被熟人询问是不是怀孕了的时候,我决定开始减肥。减肥的办法是加入了当时正在兴旺起来的跑步大军。四个月后的一天,领导找我谈话。三言两语过后,他突然问我:你是不是瘦了?我心中窃喜:减肥大业即将告成。

     运动减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体重的下降幅度并不大,但是身体围度的变化明显。我抛弃了体重秤,买了一根皮尺。隔三差五,我会在早上起床时站在卫生间的镜子前面,满足地审视腹部隐约的马甲线,然后深吸一口气,丈量腰部最细的地方。那个时候,我的成果是腰围减小8厘米。不幸的是,去年夏天,我做了个手术,休息一个月,8斤肥肉上身,至今未能复原。

    

     减肥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神秘的话题了。有人真的能通过运动重获新生,但跑马拉松的“胖子”也大有人在。有人使用高蛋白高脂肪阿特金斯食谱大幅减重,可人真的能一辈子这么吃么?阿特金斯的死因到现在还是无头公案,许多人都说他死前已经发福,一些美国医生怀疑他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节食就更别提了。吃得太少对身体的伤害极大,我可不想和“大姨妈”说拜拜,况且,馋真的是挡不住啊!身边也有朋友尝试针灸减肥等方法的。有效么?有。反弹吗?当然。

     我翻了几本讲减肥的书,结果更加令人泄气。人类的减肥热潮发端于19世纪中叶,看上去近两百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阿特金斯食谱的鼻祖班廷减肥法在19世纪中叶已经大红大紫过了。1918年,露露·亨特·彼得斯的《食谱与健康:揭开卡路里的真面目》面世,建议减肥者每日摄入量不要超过1200大卡。那是世界上第一本减肥类的畅销书。很显然,节食、改变食品结构,这两种方法在减肥舞台上轮流坐庄。期间,想电击减肥、减肥药减肥等办法如过眼云烟,像割韭菜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这说明什么?说明人们根本还未找到一种普遍和高度有效的减肥方法,更别提一劳永逸了。

    

     法国医生贝贡尼的电击减肥法曾经风靡一时

     减肥真的那么神秘么?我到协和医院营养科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伟来解答我的疑问。陈伟医生告诉我,从临床的角度看,除了极少部分因为内分泌问题导致的肥胖,所有肥胖都被归咎于摄入热量大于支出。生活中所谓吃多少都不胖的人确实存在。一方面基因在肥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真正因为基因多吃不胖的人非常少见。另一方面,很可能只是时候未到。多吃不胖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可能会胖起来:35岁以后人的新陈代谢会降低,而且激素水平也会发生变化。比如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容易造成女性发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减肥。即使是接受减肥手术,缩小胃壁的肥胖人士也同样如此。陈伟遇到过手术后完全不在乎饮食规范的患者,“术后一年,体重减一斤”。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伟

     从根本上,人类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胖,肥肉之所以难以攻克都是因为我们的基因与现代生活发生了冲突。在人类历史99.5%时长里,人类都需要为了生存渔猎采集,辛苦劳作。直到一万年前,人类才开始较为稳定的农耕生活。食物开始变得普遍充裕也就是近两百年来的事。漫长的人类历史经历过无数的丰年和灾年的轮替,那些有脂肪保佑的人们更容易生存下来,并把基因传给他们的后代。

     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的活动量大大减小,而我们的食物又太充裕了。绝大多数候,我们吃,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不是为了果腹。而且,我们的饮食成分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有个网名叫“洪都拉斯地毯”的朋友。她父母家的小冰箱坏了。她想孝敬两位老人,第一反应是给他们买那种电视广告上常常出现的双开门大冰箱,“给他们改善下生活品质”。但是,她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我的一个另一个朋友有这么一个冰箱,他每周去一趟超市大采购来填满它。他对这种生活深恶痛绝。他反问我:’大冰箱与高生活品质的关系是真实的么?真正高水平的生活难道不应该是享受新鲜食物么?’”

    

     人类基因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能量饮食

     也许你也会有所体会,城市里的菜市场越来越少,大超市越来越多。加工食品在我们的日常饮食里已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食品工业的天然目标就是让我们吃下更多的东西,摄取更多的卡路里。为此,食品企业精心研究了人们的味蕾和神经系统,寻找我们的生理弱点。一瓶甜饮料可能含有40克高浓度玉米糖浆,大大超过成人每日25克糖的摄入量。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糖?因为这个浓度是我们的“极乐点”。研究显示,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几乎无法抵御这种甜度的吸引力。

     我们普遍对我们吃下的食物缺乏了解。陈伟的病人告诉他自己吃饭很少,不知道为什么减不了肥。可这位大爷每天要吃三大捧花生。陈伟比划着告诉他:“十八颗花生等于一勺子油。”自从减肥之后,我学习了一些营养学知识。我基本戒掉了零食、甜饮料。但出于方便考虑,我常在速冻食品柜里挑选早餐。如果仔细看标签,这些速冻食品的总热量虽然可能有限,但脂肪含量超高。我吃下去的脂肪可能占到每日推荐脂肪摄入量的一半。

    

     加工食品能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卡路里

     我和陈伟一起在协和医院的教授食堂吃了一顿午饭。他的午饭很简单:一条鲅鱼,一份芹菜炒豆腐皮,一碗小米粥,小半碗米饭。两餐之间饿了的时候,他会吃一种被同事们戏称为“狗粮”的麦片充饥。与此同时,他还在摸索“轻断食”的效果:每周一和周四禁食两天。禁食期间,他将能量摄入减少到原来的1/4,约600千卡左右:相当于一袋低脂奶、一个鸡蛋、一个水果、一两主食、半斤蔬菜、一两肉、一勺油。他告诉我,他能够通过饮食对自己的体重进行精确的调控。

     那顿午餐,我们在饭后吃各了一块西瓜。我问陈伟一个人一天可以吃多少西瓜。“也就是这么一块的量。”我有点犹豫。谁在家吃西瓜只吃一块呢?“而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能够吃上这么一块西瓜,就是非常幸福的事了。”一般人的问题在于,我们很难在口腹之欲和身体需要之间做出判断和平衡。我个人无法抵御水果的诱惑。我记得有一回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营养学的范志红老师在微博上科普大家吃饭要七分饱。许多人问:“七分饱是什么感觉?”大家讨论:我们往往把“撑”当作“饱”。这很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当年幼孩子因为“饱”而停止吃饭的时候,中国的父母和长辈会要求他们“再吃两口”。

     我不希望因为我们讨论有节制的饮食而将读者引入另一个极端——这种极端的危害丝毫不逊于减肥。在微博上搜节食,你会发现许多女孩子把自己生生饿到“大姨妈”离家出走,还在追求“再瘦几斤就好” 。我们的记者张星云去了北医六院。在进食障碍病房,那些为了追求更低体重的女孩饱受厌食症的折磨,根本无法正常生活。即使并未达到进食障碍的严重程度,不科学的节食也并不可取——它并不能让你更瘦。美国有研究显示,青春期早期标榜自己节食的女孩,在接下来的4年里更可能超重。经常节食的少女,两年后暴饮暴食的可能性是不节食少女的12倍。

    

    患有厌食症的女性。因为惧怕肥胖,一些人步入减肥误区,由心理而生理患上疾病

     减肥话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只关于我们的健康,也关乎我们的意识,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社会对于人体的美有一种极其单一化的认知。用我朋友“洪都拉斯地毯”的话说:“瘦,它和蓝天、白云一样是普世审美观。”这是个有个性的姑娘,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但不喜欢买奢侈包。她特别享受的一种乐趣,是她穿着80块钱的衣服,却有人问她是不是很贵。“因为我觉得我不需要用名牌来提高自己的价值,相反,我自身能够提高附属品的价值。”但就是这样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女孩依然无法坦然的接受自己1米67,60公斤的身材——事实上,BMI指数21.5,非常标准。原因并不复杂:身边所有人都在接受和传播美体体重和女神体重的概念,所有人都在瘦身,更重要的,瘦被赋予了丰厚的附加值:瘦意味着节制,意味着精致,意味着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而肥肉是有原罪的,意味着沉溺、放纵、低端。

    

     24岁的厌食症患者克洛伊(左)在法国巴黎的安诺尔援助中心接受心理医生的催眠治疗

     不过好在,在经年累月的被减肥困扰之后,她已经不那么纠结了。一位做抽脂手术的整容医生坦率告诉她,如果想提高自己幸福指数,与其花钱抽脂,不如找个心理医生,学会接纳自己。她意识到,我们这个社会,所有人都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种炫耀性的热闹场域其实是在制造孤独,制造自责,使我们对自己和他人变得越来越不宽容。对瘦的病态热情其实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于是,她原谅自己不是女神,想吃的时候就多吃一点;不想动弹的时候不苛求自己去运动。她学会了在比她瘦的人面前自嘲为“胖子”。也许,尝试与自己身体的和解,是你我都需要的修炼。

     (本文作者文章详见本期新刊——《三联生活周刊》总第886期封面故事《与脂肪为敌》;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减肥的传说与真相:我们为什么会变胖》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