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大暑
2016/7/22 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转自「三联节气」

     ID:slshjq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大暑,六月中。天热到极点。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一候,腐草为萤

     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二候,土润溽暑

     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三候,大雨时行

     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伏贴是俯首帖耳面对酷暑的意思。老北京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种不同面食,其实都是古人“伏日作汤饼辟恶”的具体化,汤饼泛指一切面食。宋朝留下的食谱《膳夫录》中记载,伏日吃绿荷包子,倒是雅致。

    

     宋梅尧臣有《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清谈停玉尘,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此典出自三国曹丕的《典论》,叙述刘松与袁绍子弟共饮的典故。河朔,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

    

     农历六月二十五是北方农民的祭虫王日,也需焚香顶礼,以免虫灾。此时草木疯长,正是虫鸣螽跃时。喓喓草虫,跃跃阜螽,虫类趁秋寒未到,正无顾忌疯狂寻欢滥爱,夜晚到处是偶遇欢鸣之海洋——虫类不需人类那样矜持含蓄,“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到处寻遇,到处子孙满盈。

    

     大暑饮食以清热化湿为宜,冬瓜利湿,海米补钙。

    

     香薷饮治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香薷饮是中医有名的方剂,由香薷散演变而来,药味相同,制成散剂叫香薷散,熬成煎剂就是香薷饮。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朴。主要功用为祛暑解表,和中化湿。若在暑夏季节,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或受暑热侵袭,常会头重头痛、身热畏寒、食欲不振,或者腹痛吐泻、四肢困乏、精神倦怠。

     防治中暑还可服用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出自《温热经纬》,以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等成药,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

     伏贴

     文 / 朱伟 插图 / 王文哲

    

     现在入伏去贴“伏贴”的人越来越多,“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方法也越来越为人津津乐道,张璐这个名字随之也就被人挖掘出来。

     他是清初的三大名医之一,苏州人,明亡之后,他躲进太湖隐居著书,将自己的行医经验写成了16卷《张氏医通》,因这部书,他确立了自己的医学地位。据说,“伏贴”的疗法就记载在这部医书里。

     《张氏医通》现在全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阅读,但没有检索,也就无从找到有关“伏贴”的原始记载,从头到尾去阅读这样一部医方又没有耐心,这工作大约也就无人去做。我们现在是习惯了找不到出处就任意到处引用。

     但所谓“冬病夏治”的理论究竟源自哪里?现在的网络百科中,一律照抄成出自《内经·素问》中“四气通神大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与“六节脏象大论”中的所谓“长夏胜冬”。但《素问》这两节中其实没有有关“冬病夏治”的记载。《素问》中所说,都是顺应天时地理的调养,所谓“五日谓之候(一年72候),三候谓之气(节气,72候为24节气),六气谓之时(6个节气组成一季),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治也。五运相袭,而皆治之。”“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是指五行关系。四季对应五行,所以夏分出一个长夏对应五行中的中央土。长夏按照一般的说法,是指季夏六月,中医则说是夏之最后的18天,它处在中央位置,在五气中属湿,在五脏中属脾,也正对应着伏。

     之前我读明朝高濂的《遵生八笺》,说到农历六月是,此月肾、肝都气微,脾旺。这三者关系,肾为水,肝为木,脾为土,脾借木气疏之,而肾为肝之母,所以,脾旺便导致肝、肾都弱,所以要增咸减甘以补肾,因为肾是根本。这是水与土,也是长夏与冬的关系。

     我没有读到《张氏医通》中有关“伏贴”的记载,但选读到他对咳嗽的分析,确实对五行关系认识深刻。他认为,咳嗽者,必责之于肺,因为“肺为清虚之腑,毫毛必咳;又肺为娇脏,畏热畏寒,火刑釜烁故嗽,水冷金寒亦嗽”。这认识一般人都能理解。但他进而认为,“治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反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金之子,故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也。”所谓“伏贴”治咳嗽、气管炎,“冬病夏治”的原理大约就在这儿。《张氏医通》中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不过是生痰之器。

     我读到的《张氏医通》这一节,治咳之方还是用张仲景的“小青龙汤”,其方是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与现在“伏贴”的配方接近。而其小青龙名,青龙是东方木神,龙为水族,对应的也是五行关系。

     网络百科上,哪怕这样稍微做一点认真的功夫,也能多提供一些可供人进入的途径。但现在时代,好像一切都不必深究了。

     总之,中医是国人值得骄傲的太深奥的学问,我这只不过读到一点皮毛而已。就这“伏贴”的渊源关系,相信专家们会有长篇大论的。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和《三联节气》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