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中心搬迁,翻版“梁陈方案”?
2016/9/14 三联生活周刊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北京搬离北京」

     “要是当年采纳了‘梁陈方案’就好了。”似乎北京“城市病”的每一次凸显,都能唤起人们对建国之初这个保留旧城、另建新城方案的惋惜之情。某种意义上,“梁陈方案”已经成为北京旧城的一个悲剧性象征。

     如今,北京市行政中心即将启动搬迁,在通州设立一个城市副中心,形如60多年前“梁陈方案”的翻版。这让我们有了一个历史维度:如果当初按照“梁陈方案”实施了,北京的一系列城市问题是不是可以避免?为什么类似的方案,在两个时代会有不同命运?

    

     2015年8月,位于首都东部的通州正式确定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加快了建设步伐(陶欢 摄/视觉中国供图)

     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完成了“梁陈方案”:建议保留北京旧城,另在西郊公主坟附近建新城,以作为新首都行政中心所在地。这一方案蕴含了通过规划新城来疏散旧城、以达到新城建设和旧城保护双赢的规划思想。

     但是,在新旧政权更替的历史节点上,政治、经济、情感、技术等多重因素下,“梁陈方案”出局,中央行政区仍然依托老城格局上建立起来。回头去看,这样的选择,除了最直接原因——毛泽东与苏联专家的意识形态考虑,还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我们去拜访了原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光器,他参与了建国后的历次北京市总体规划,他认为,当时百废待兴,如果中央提出来要大兴土木,建设国家新的行政中心,不但经济上力不从心,政治上亦将丧失民心。“客观上有一个100多万人口、2000多万平方米房屋的旧城存在着,可以马上利用。比如旧王府,到现在教育部还在郑王府,民政部还在九爷府,还有些部委利用了长安街沿线的空地,基本不涉及旧城的拆迁成本。不可能像明朝的永乐皇帝那样,花了20年把皇宫建成了,再迁都。”

    

     1947年4月,梁思成在美国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中国顾问时的工作照。他和陈占祥合作的“梁陈方案”被否定,如今被视为北京旧城的一个悲剧性象征

     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当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建设新的行政中心?”这个在当时看来似乎很傻的问题,今天问起来却一点也不愚蠢。因为一个项目经济上是否可行不仅仅要看它投入多少,更要看它的产出是多少。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为什么建设新的行政中心成本一定会大于产出?’

     厦门大学教授、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燕菁的答案是,在计划经济下,城市建设是“非生产性”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因为缺失房地产市场,土地成为不能在市场上定价和交易的产品,城市建设“效益”也就无从体现。新城建设让出市内高价值的土地,带动郊区低价值土地的升值的结构调整效益,由于土地市场的消失,变得毫无意义。城市的建设,成为一种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的经济行为。这才是“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梁陈方案’隐含着成功的因素,但在当时没有土地财政的情况之下,只是一种理想。而放在今天的语境下考虑,有了土地财政,有了增长速度,有了跨越式发展的模式,才是现实的方案。

    

     60多年前北京城改造中“梁陈方案”的出局,缘于政权更替之时政治、经济、情感、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

     后来北京旧城保护的失控,也不能简单归咎于“不听梁思成的话”。董光器指出,直到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有一波又一波政治运动对北京城市空间的冲击,但北京的旧城并没有伤筋动骨的破坏。后来是在超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开始之后,城市才搞乱了。所以,即使“梁陈方案”在1950年代得以完整实施,它最多能在空间上暂时起到一定的疏散旧城密度的作用,但并不会帮助避免北京古城被破坏的结局。因为它显然无法根除上述导致北京城市格局失控的根本原因——各自为政的部门机构、狂热的政治运动、无度的房地产开发。

     这三十多年的高速城市化,伴随着北京的“城市病”的日益恶化: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犯罪频发……我们往往将这些病症归咎于“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于是一次次通过控制人口和产业的做法,来加强对城市规模的限制。但是,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这种限制城市规模的做法屡战屡败。

    

     2014年5月,下班高峰期的三里屯车辆拥堵难行。首都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叠加,让北京一直面临人口增长和环境压力

     摊大饼,其实是一种单中心扩张模式。对于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来说,首都功能的叠加、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世界范围内向全球化和信息化模式的转型,都一步步加强着北京的虹吸作用,这注定让控制城市规模的做法变得徒劳。与其控制城市规模,不如为它寻找合适的空间结构,使增长的效益大于成本,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通州副中心等城市结构调整方案的内在动力。就像一个人变胖了,如果外围血液继续增加,心脏的压力还会恶化。现在北京要另外再建一个心脏,让血液有一部分流过去,才能缓解心脏的压力。通州副中心就是这样一个辅助的心脏。

     为了说明“单中心”城市结构的影响,我们引入了一个城市经济学框架:城市就像一个公司,土地是它的产品。城市间的竞争就是看谁能将自己的产品——土地——用最合理的价格卖给尽量多的城市消费者——个人或企业,从而使收益最大化。城市的收益主要来自两方面——税收和地租,而如果把税收也看作广义的地租的话,城市所有的收益都来自于土地。城市的增长总是受制于土地价格的上升:在城市扩张的好处大于土地价格上升的坏处时,城市发展趋于扩张;当城市土地价格上升的坏处大于规模扩大的好处时,城市的发展趋于减慢甚至停滞。因而,城市空间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寻找合适的空间结构,使增长的效益大于成本。

    

     北京国贸CBD夜景。在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中,国贸地区成为连接新旧两个中心的重要枢纽(千龙图像库李贺 摄/视觉中国供图)

     现实中,城市土地的价格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土地供给的数量决定的,而更多的是由于土地供给的区位决定的,真正导致地价上升的原因是最优区位的供给不足。但问题恰恰是,在一个单中心的城市里,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中心区位供给必定短缺,而且规模越大,短缺就越严重。而当城市进入高速成长阶段时,城市中心区往往已经被大量的现状建筑所包围,如果继续增加中心区土地供应,就意味着要面临巨大的拆迁成本。因此,当单中心的机会成本达到一定程度时,城市就存在一种潜在新的均衡可能——双中心的空间结构:此时,城市不是继续扩大原有的城市中心,而是在城市建成区之外,建设一个新的城市中心。赵燕菁分析,“由于使用新的城市中心的人少于使用老的城市中心的人,新中心的地价会低于老城,但是新中心的拆迁和补偿部分也少得多。因此,如果新城市中心的价值减去征地的价值大于老城的价值减去赔偿的价值,建设新城市中心的好处就会大过在原来的中心扩张。”

     城市是否采用多中心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关键取决于城市发展的速度。就像一辆汽车想要拐弯,必须在车开着的时候才能拐。一旦车子抛了锚停下来,再怎么打方向盘,车都拐不过去了。

    

     2015年10月,通州区一处房屋拆迁现场。这里将成为北京行政中心的搬迁目的地,新的城市副中心

     这就要做一个判断——北京还会增长吗?北京的增速还可以支撑副中心的建设吗?赵燕菁认为,从全国来看,城市化水平已达56.1%,很难达到过去十年的增长速度了。但即使全国整体的城市化停止了,城市之间的转移还不会停止,这个时候北京等几个大城市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随之而来的疑问是,通州,会不会成为一个跳动有力的辅助心脏,分担原来心脏的超负荷压力呢?一定程度上,设立通州副中心延续了土地财政的思路。在经济下滑的时候,还需要一定的增量来维持,但是增量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因此,对通州副中心的更大挑战是,如何转变增长模式,从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从一次性收益变成长期收入,不只是把地铁、轻轨、基础设施都建起来,而且能够把地铁的支出、污水的处理、公共设施的维护统筹考虑,建成一种新型的城市。

     更多精彩报道,请见第904期封面故事。

    

    本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北京搬离北京——超级首都的解决之道(贾冬婷)

     跨越单中心,超级首都演变史(贾冬婷)

     成为城市副中心,通州状态(丘濂、赵钒君)

     梁陈方案,历史与现实(贾冬婷)

     东京:超级首都的聚与散(徐菁菁)

     华盛顿:特区之”特“(徐菁菁)

     首尔:“迁都”之困(徐菁菁)

     | 特别报道 |

     时空交错里的片断高承勇(王丹阳、郑亚博)

     豺狼的日子:白银案现场寻访(刘怡)

     | 社会 |

     时事:杜特尔特,强人当道(徐菁菁)

     | 经济 |

     市场分析:交叉持股新浪潮(谢九)

     | 文化 |

     艺术:藤本壮介的“脚手架”(曾焱)

     戏剧:老斯卡拉剧院的《吉赛尔》(驳静)

     电影:拉夫·迪亚兹和他的纯粹电影(陈凭轩)

     电影:《追凶者也》,曹保平的黑色幽默(宋诗婷)

     设计:透明未来(方振宁)

     科技:谁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鲁伊)

     思想:乔姆斯基及其批评者(薛巍)

     书评:杰斐逊和想象的国度(龙荻)

     书与人:世界如此美好,我们连一半都未曾理解(陈赛)

     | 专栏 |

     邢海洋:楼面价“悬壶”

     苗千:一场有关上帝的赌局

     袁越:实践是检验疗效的唯一标准

     薛巍:城市中的行人都在去向何方?

     张斌:活下去的勇气

     宋晓军:朝鲜核问题有可能“长期化”

     朱伟:王安忆:我们以谁的名义(1)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北京搬离北京」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三联生活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