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讓我們再玩一會兒 | 給張棗
2016/3/8 今天文学

     “

     詩人、《今天》詩歌編輯張棗於2010年3月8日因病在德国辞世,享年48歲。數月後談及摯友的離席,柏樺曾言“我此時仍籠罩在他那年輕影像的幻美之中”。僅以《憶江南:給張棗》,一起追憶遠遊的詩人。

     憶江南:給張棗

     江風引雨,春偎樓頭,暗點檢

     這是我病酒後的第二日

     我的俊友,來,讓我們再玩一會兒

     那失傳的小弓和掩韻

     之後,便忘了吧

     今年春事寂寂,晚來燕三兩隻

     “我欲歸去,我欲歸去。”

     不要起身告別,我的俊友

     這深奧的學問需要我們一生來學習

     就把那馬兒繫於垂柳邊緣

     就把那鏡中的生涯說說

     是的,我還記得你——

     昨夜燈下甜飲的樣子,富麗而悠長

     “我欲歸去,我欲歸去。”

     不!請聽,我正回憶到這一節:

     另一位隔江人在黎明的雨聲中梳洗……

     2010.5.4

     【注释】

     ① 出自王昌齡《送魏二》一句:“江風引雨入船涼”。

     ② “暗點檢”出自吳文英《鶯啼序·殘寒正欺病酒》。

     ③ 同上。

     ④ “小弓”乃大弓的對稱,不是正式的武器,只用於遊戲,定制二尺八寸,步垛距離以四丈五尺為準。“掩韻”亦古時遊戲之一種,取詩中句子,掩藏其葉韻的一字,令人猜測,以得早猜中者為勝。

     ⑤ 讀者需注意:此句乃我虛擬的張棗的聲音,即張棗在此開口說話了。另,此句亦出自陶潛名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當然也出自蘇軾的流行調《水調歌頭》中一句“我欲乘風歸去”。

     ⑥ 里爾克(Maria Rilke)有一個觀點,他認為人的一生中最難掌握的一門學問就是“告別”。我們該如何向親人、情人或朋友告別呢?里爾克用他的一生在學習這門告別的學問。之後,曼德爾斯塔姆(Osip Mandelstam)在其一首詩中亦唱道:“ I have to study the science of good-bye.”翻譯過來,便是:“我得學習告別的學問。”那“學問”對一位藝術家來說,可是了不得的“科學”(science)呢。順便簡說二句,中國人也有自己一套告別的學問,如莊子“鼓盆而歌”及陶潛的“托體同山阿”;而日本人則有“一期一會”呢。

     ⑦ 化用王維《少年行》中末句“繫馬高樓垂柳邊”。也順手借自張棗《鏡中》一句“不如看她騎馬歸來”。

     ⑧ 此句一看便知,是說張棗“鏡中”般的青春形象。但也另有一個出處:“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唐]李益:《立秋前一日覽鏡》)

     ⑨ 此句化用吳文英《踏莎行》中一句“隔江人在雨聲中”。

     作者:柏樺,1956年生於重慶,詩人。1979年始從事詩歌創作、文學批評及英美文學翻譯,在國內外刊物上大量發表作品。著作有詩集《表達》《往事》、長篇隨筆《去見梁宗岱》、回憶錄《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等。現任教於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題圖:靜物,林風眠 繪

     ■ 選自《今天》2010年第二期夏季號 總89期《張棗紀念專輯》。點擊標題閱讀陳東東《紀念張棗 | 你離席的意味分明》、北島《悲情往事》

     ■ 回覆“目錄”可獲取往期推送總目錄。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資訊均為“今天文學”編輯製作,轉載請注明出處。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今天文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