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阿里健康”怎么办?
2014/12/17 医学界智库
导读:
“阿里健康”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模式,真正实现医药分开,还需要面对实实在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吴天飙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
临近年底,“阿里健康”突然发力,在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里,迅速在河北、杭州及重庆上线试点运行,在传来“下载量达20万,新兴药房每日接1000单”捷报同时,近日又有一家医药集团伸出橄榄枝,成为“阿里健康”的东北合作连锁药店。
从手机预约挂号到电子处方,阿里的医药“闪电战”步步为营所向披靡,但细心分析,“阿里健康”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模式,真正实现医药分开,还需要面对实实在在的几个问题。
一问:医院、医生抗拒怎么办?
尽管“阿里健康”目前在河北等地的试行搞得如火如荼,但毫无疑问,行政力量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长远来看,不能指望仅仅依靠行政力量去“逼”医院来做。
“阿里健康”撇开医院将患者与社会药店直接对接,势必会影响到医院和医生的利益,如果说医院和医生对此不在乎那是假话,但从河北省和杭州市的推行来看,基本的执行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关键是看医生用得是否积极,医院用得是否心甘情愿。
有报道分析称,政府可能会动用地方财政补贴医院因此造成的药品收入损失,但补贴多少、如何补贴仍是未知数,而对于医生,“阿里健康”则同样采用“滴滴打车”模式给予每单处方若干元补贴,至于补贴效果是否会让医院医生满意,目前不得而知。况且,用“滴滴打车”方式给予医生补贴只是暂时的营销行为,一旦这个激励措施终止了,再拿什么吸引医生使用呢?
对此,“阿里健康”将目光落在了医保上。据主导河北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分析透露,由于患者通过向社会药店求购而节省了药费开支,实际上最终也是让医保节省了开支(这应该也是促使政府推进项目的动力之一),如果另外再算上药品回扣部分的节省,医保可以在药品支出上节省近35%。
“医保通过项目省下钱,再用省下的钱来反哺医疗机构,然后再从医疗机构补贴给医生。”这位负责人士这样预期。但是这样操作,无疑会强化行政部门的权力,与医改乃至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去行政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二问:医保不给付怎么办?
有了电子处方,患者可以在药店买到远比医院药房便宜的处方药,但假如这个费用医保不能给予报销,恐怕吸引力就要大打折扣了,毕竟,近年来医保政策和给付力度的一举一动变化,都深刻影响着老百姓的就诊方式。
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个别省市的医保覆盖率更高达97%乃至99%。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从药店流向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医保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在目前,无论是石家庄还是杭州,“阿里健康”APP均未实现线上医保支付功能,“用APP买药一般就图个方便和便宜,若线上不能支付医保,还要亲自到药店去结算,这样一点都不方便,我估计有医保的人很多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吧。” 对此,一位消费者这样表示。
此前有消息称,“阿里健康”打通医保支付环节“指日可待”;另据相关人士表示,医保的支付政策会在在2015年1月初落地。而上述河北项目的负责人士谈到医保给付问题时则坦承:目前的医保支付体系设计过度强调安全性,而忽视了便捷性,后者正是他们“期望能够得到改善的”。
事实上,这还不仅是医保支付体系便捷性的问题。目前80%左右的药品都通过医疗机构销售,社会零售药店基本被排斥在这个体系之外,“阿里健康”模式想要获得推广,这是一个不易突破的障碍。
三问:处方被伪造、滥用怎么办?
患者通过App上传处方图像,在方便快捷之余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风险,即数码图像非常容易被修改,只要稍微懂一些绘图软件的人,都会很轻松地篡改处方上的日期甚至药品名称,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某些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所欲为地购买到任何处方药。一旦这样情况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处方药须凭处方购买”的规定也就形同虚设了。
业内人士称,尽管电子处方在国内大多数医院已普及,但并未做到医院之间互相流通、医院与药店联通、药店与医保系统联通。因此,放开网售处方药政策后,网上药店如何辨识处方真伪、如何传递处方成为最现实的问题。据悉,目前全国仅有河北省开始试点医院、医保、药店系统全联通的工程,而这正是阿里健康APP所做的试点。
四问:医院、药房只青睐“低价药”怎么办?
“阿里健康”采用药房报价竞价的模式来获取患者的订单,在其中价格无疑成为最有力的竞争因素,而这样的情况除了在给患者带来开支的节省外,是否会造成药房更愿意销售药效可能相对较次的“低价药”呢?
“以后中标的恐怕都是质量差的药”,一位临床医生担心,处于竞价需要,医院和药房都会更加青睐“低价药”,而多数“低价药”在药效上还是存在着差距和区别的,“同样的头孢曲松,国产1块5一支,进口的上百块一支,1块5还包括玻璃瓶价格,包装纸价格,质量能保证吗?”这位临床医生这样质疑。
对此“阿里健康”并非毫无准备,在其APP拍照、上传处方的操作界面上,特别注明了相关的提示:如想购买指定药厂的药品或由其他要求,可利用文字或语音进行补充说明。
但是问题在于,患者对于药品不同厂家、品牌、不同药效的了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样的建议只能靠医生来提了,也需要患者对于医生有着更多的信任。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
【分享】喜欢这篇文章吗?点击右上角按钮,将它发给你的朋友,或将它分享到朋友圈吧~~
【关于我们】“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医学界》的产经版块。我们的《医学界》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由北京上海的约100名医疗健康投资人、大型制药企业CEO、医院院长、医疗产业媒体人等发起。定期在上海、北京举行小型的高端研讨会,如果您有兴趣参加,请发送“姓名、单位、职务、手机号、电子邮件”参加。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