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大医院“战时状态”永不再
2015/1/1 医学界智库
导语:隐忧始终存在。某家医院扩容新建的急诊科启用不出两个月,加床再次加到了走廊上。年轻的骨外科值班医师连走带跑告诉我们:“后半夜还会有个小高峰”。而这一天的子时,上海外滩不幸发生踩踏事件,多位受伤者被分别送往几大医院抢救,可以想象,在那里,战斗重又打响。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基层考察时,对大城市的大医院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他们“像打仗”,始终处于“战时状态”。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医学界》特地走访了上海的几家三甲医院,看看“战斗进行得如何了”。
跨年夜,上海某三甲医院急诊依然人头攒动灯火通明。(摄影/吴天飚)
令人稍感宽慰的是,除夕夜的10点左右,复旦系和交大系的多家三甲医院都呈现出“西线无战事”的平静,急诊科秩序井然,有的甚至加床还有空缺,病情稳定的患者拿着手机发送新年祝福。
但是隐忧始终存在。某家医院扩容新建的急诊科启用不出两个月,加床再次加到了走廊上。年轻的骨外科值班医师连走带跑告诉我们:“后半夜还会有个小高峰”。
而这一天的子时,上海外滩不幸发生踩踏事件,多位受伤者被分别送往几大医院抢救,可以想象,在那里,战斗重又打响。
本轮新医改所要治理的痼疾“看病难,看病贵”集中体现在大医院,而他们也同样是受害者。要改变现状,必须相对应地做到两点: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矫正扭曲的医药价值链条,其关键则是政府退出本该由市场负责的领域,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这背后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老老实实承认医疗服务业的产业属性。这也正是我们“医学界产业报道”应运而生的理由和努力践行的使命。
长夜过后,新年第一天传来一个好消息:著名的妇产科医生龚晓明宣布完全跳出体制,将邀请知名专家以合伙制的方式开办妇产科联合诊所。医生是最为核心的医疗资源,从既定体制框架下的局限重重的多点执业,走向真正面向市场的尊重契约的自由执业,将极大地促进医疗技术服务价值的回归,并由此推动其它要素在这一领域的重组。如此,医改有望。
期待大医院早日“实现和平”,“战时状态”永不再。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分享
喜欢这篇文章吗?点击右上角按钮,将它发给你的朋友,或将它分享到朋友圈吧!
关于我们
“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医学界》的产经版块。我们的《医学界》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由北京上海的约100名医疗健康投资人、大型制药企业CEO、医院院长、医疗产业媒体人等发起。定期在上海、北京举行小型的高端研讨会,如果您有兴趣参加,请发送“姓名、单位、职务、手机号、电子邮件”参加。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