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 | 《经济学人》《纽约时报》2014年度好书榜
2015/2/17 医学界智库
?
导语:界哥精选2014年《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希望这些书伴你度过一个自在的、充实的、无需应酬的春节假期。
来源:意林微信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2月6日评出年度图书:
时政类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作者 弗朗西斯·福山):作者曾在1992年试图说服人们相信已接近“历史的终结”,这次则承认情况比他原先想象的要复杂。中国将国家资本主义和专制主义相混合,俄罗斯和中东大部分国家的民主化失败。世界需要高水准的政治体制,不是某种一蹴而就的东西。

《倒塌:柏林墙的意外打开》(作者 玛丽·埃莉泽·萨罗特):该书详细讲述了现代德国的诞生。1989年11月9日,在东柏林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政府发言人表示,一部给予东德人更多出行自由的新法律即刻生效。它永久性地改变了欧洲。

《野心时代:在新中国追逐财富、真相和信仰》(作者 欧逸文):该书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中国如何成为一个6小时出口额相当于1978年全年出口额的国家,荣获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原本是一个群体思维社会,逐渐变成一个处于快进状态的重视个体的民族。

《鲜活的面孔:爱尔兰的革命一代,1890~1923》(作者 罗伊·福斯特):作者是爱尔兰文化历史学家,在书中追述了爱尔兰革命的不切实际。同时,他梳理了富有艺术气息和波希米亚风情的一代人的种种观点,他们无休止地探讨女性权益、社会主义和性解放的未来。

《印度尼西亚等等:奇异之国探秘》(作者 伊丽莎白·皮萨尼):该书生动有趣地记述了作者在一年时间里周游印尼半岛的经历。它涉及一些重大话题:民主、权力下放、腐败、不平等、教育系统的失败、激进伊斯兰教以及1965年苏哈托上台后被屠杀的数十万人的冤魂。

《中国的第二个大陆:百万移民在非洲打造新帝国》(作者 霍华德·弗伦奇):前《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站站长讲述了中国如何与非洲政治家攀交情。逾百万中国人前往非洲,他们效力于大型项目并留下来,与其说是出于意识形态不如说是为了钱。
历史类

《英国人和他们的历史》(作者 罗伯特·图姆斯):一位英国学者坦言,研究法国历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英国同胞早在至少1300年前就接受了多元文化和移民。他断言,英国人不应放弃这一点,因为它是一个有特色的强项。

《基督教世界被毁:欧洲1517~1648》(作者 马克·格林格拉斯)这是关于现代欧洲诞生过程的权威论著,从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统治地位的宗教改革,一直讲到巩固了民族独立国家思想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九月里的十三天: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在戴维营》(作者 劳伦斯·赖特):三位主人公自视为“预言传统的活榜样”,在两个星期里相互发表措辞激烈的演讲,论述各自事业的公正合理性。戴维营会议毫无结果,但有那么一瞬间,情况看起来中东局势会有所改善。

《荷马为什么重要》(作者 亚当·尼科尔森):一位英国作家为年轻一代拂去蒙在荷马身上的尘土,深入论述了他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它是关于荣誉、暴力和阳刚之气的一堂课。
经济类

《21世纪资本论》(作者 托马斯·皮凯蒂):出自一位法国经济学家之手的这本书出人意料地畅销,通过回顾收入和财富集中化的历史演变,作者证明,现代经济中财富的重要性正达到1914年前夕以来闻所未闻的程度。

《被遗忘的经济衰退,1921年:最终自愈的崩盘》(作者 詹姆斯·格兰特):某知名金融类时事通讯的创始人剖析了上世纪20年代的经济形势。它揭开了一段痛苦、但基本被忽略的往事,展现了自由放任策略会比上世纪30年代以及2008年的政府积极干涉更能扭转经济下滑局面。
科技类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一段违背自然规律的历史》(作者 伊丽莎白·科尔贝特):前五次物种大灭绝毁掉了大批动植物,现在第六次到来了。人类有足够的生命力免于灭绝吗?

《前沿生命:量子生物学时代到来》(作者 吉姆·哈利利、约翰乔·麦克法登):该书讲述了量子理论如何在生物学中成为主流。量子理论开始解释种种谜团,比如:候鸟如何感知方向?空气中的分子为何会被闻出气味?蝌蚪的尾巴到底是怎么掉的?

《关于脂肪的大意外:为什么黄油、肉类和奶酪属于健康膳食》(作者 尼娜·泰肖尔茨):作者从历史角度分析称,脂肪被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食品公司妖魔化(尤其是在美国),胆敢对脂肪正统观点提出质疑的一小撮人受到诋毁而苦不堪言。该书资料翔实,论证缜密,是本年度最让人感到意外的饮食类图书。

《终有一死:医药以及到头来什么最重要》(作者 阿图尔·加万德):一位富有创见的美国医生叙述,他的很多患者到了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身上接满管线,受到荧光照射,处在陌生人的包围之下。还不如想一想人生的意义,规划一个真正合你心意的人生结局。
小说类

《崎路向北》(作者 理查德·弗拉纳根):该书描写了二战期间被派去修建泰缅“死亡铁路”的战俘们所经历的一段迷失和发现的历程。该书获得2014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在读完这本书许久之后,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仍会萦绕在读者脑海中。这是理查德·弗拉纳根天生就该写的一本书。

《莉拉》(作者 玛丽莲·鲁宾逊):这是玛丽莲·鲁宾逊第三部以艾奥瓦州吉利厄德为背景、以公理会牧师约翰·埃姆斯为人物的小说,不过故事转到了埃姆斯晚年的妻子身上。当过妓女和清洁工的莉拉在她的新身份下学会了宽容、快乐和爱,而整个过程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该书作者是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解密》(作者 麦家):终于有了一部不需要书迷特别了解中国就能够读得津津有味的中国优秀小说。由一位前情报部门成员创作的《解密》因其节奏和新奇的故事脱颖而出。

《北极之夏》(作者 戴蒙·加尔古特):凭借其洞察力和看似毫不费力的流畅文笔,戴蒙·加尔古特写出了这本优美而令人捧腹的书,以动人的笔触刻画出了英国最具思想小说家E·M·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

《奥尔费奥》(作者 理查德·鲍尔斯):该书描写了宾夕法尼亚州乡下的一名70岁作曲家试图借助遗传工程学的方法使音乐不朽,结果与美国国土安全部发生了冲突。《奥尔费奥》是理查德·鲍尔斯的一次哲学思考。作为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他的小说常常能够发掘出技术时代的独特之处。
《纽约时报》2014年度十佳图书
参考消息网12月8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12月4日评出2014年十佳图书:
小说类
《我们看不见的光》(作者 安东尼·多尔):节奏明快、用词华丽的《我们看不见的光》是多尔的第二部小说。书中两位主人公的人生轨迹在二战末期发生碰撞。他们分别是,一名自小父母双亡,后来加入纳粹组织的天才工程师,以及一名参加秘密抵抗运动的失明法国女孩。本书探讨了战时的生存、忍耐和道德责任等问题,结构精巧,语言精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叙事能力也十分出众,引人入胜。
《沉思之地》(作者 珍妮·奥菲尔):奥菲尔的第二部小说《沉思之地》篇幅不长,但很有心思。它将片段、观察、沉思和不同观点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段失调婚姻。本书既辛辣又犀利,就像一面破裂的镜子,朝着各个方向折射光线——音乐和文学、科学和哲学,婚姻、母性和不忠,尤其是爱和家庭生活的艰辛。它即是挽歌,也是原始呐喊,意味深长。
《愉悦感》(作者 莉莉·金):1933年,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和第二任丈夫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塞皮克河开展田野调查。他们遇见一个男人并和他进行了合作,后来这个男人成为米德的第三任丈夫。金根据这桩真实事件创作了《愉悦感》,这部精致的作品是金的第四部小说。本书探讨了知识抱负和肉体欲望所带来的回报和失意。这是一部有灵性、充满情欲的作品,它恰到好处地将严谨和热情融合在了一起。
《家庭生活》(作者 阿基尔·夏尔马):在这部朴实感人的半自传体小说中,夏尔马讲述了一个印度家庭移居美国的故事。当这个家庭刚刚开始建立新生活的时候,家中长子就在游泳池发生意外,脑部遭受重创。这部作品记录了悲伤如何导致父母无法珍惜和抚养次子,情节既让人紧张不安,又充满温情。小说暗示,在哀痛的迷雾中,爱也会变得扭曲粗糙,甚至看似消失不见了。
《重新部署》(作者 菲尔·克洛伊):在作者这部精彩的处女小说集中,曾在伊拉克服役的前海军陆战队队员克洛伊讲述了全副武装的美国年轻人在破败陌生的异国他乡的遭遇。伊拉克不仅是战场,也是处于极端状态下人类境况的实验室。这部小说集滑稽可笑、辛辣尖刻、令人伤感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有关战争对人类灵魂影响的最佳作品。
非小说类
《我们能不能谈一谈更愉快的事情?》(作者 罗兹·查斯特):书中的漫画仿佛是为年迈、疾病和痴呆的荒唐症状而量身订制的。在这本精彩出众的漫画回忆录中,查斯特用标志性的滑稽漫画描绘了她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的情景。没有人拥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人能为父母写一本完美的书。但查斯特接近做到了这一点。
《论免疫:接种疫苗》(作者 欧拉·比斯):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融合了回忆录、科学新闻写作和文艺评论。作者认为,对疫苗的恐惧显示出人类对纯洁、污染和互相依赖的深层次焦虑。这部极为睿智的作品以深入研究和作者自己初为人母的经历为基础,本身就是抵抗伪科学和迷信的疫苗。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人类在生活中相互依存的关系。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一生》(作者 赫米奥娜·李):李曾对弗吉尼亚·伍尔夫、薇拉·卡瑟和伊迪丝·沃顿等人物进行生动描写,这一次也出色地捕捉了难以捉摸的英国小说家和传记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人生和时代。菲茨杰拉德在文学熏陶下成长,但由于人生沉浮,直到58岁才发表第一部作品,80岁成名。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一段违背自然规律的历史》(作者 伊丽莎白·科尔贝特):作者科尔贝特在个人的第三部作品中,站在了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激烈冲突的前线。她到访了地球最偏远的一些角落,审视了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如何在本世纪对地球20%至50%的物种生存构成威胁。本书行文严谨,细节丰富,如同惊险小说一般吸引人。
《九月里的十三天:卡特、贝京和萨达特在戴维营》(作者 劳伦斯·赖特):1978年,在戴维营度过的13天里,安瓦尔·萨达特、梅纳赫姆·贝京和吉米·卡特敲定了以色列-埃及和平协议。目前该协议仍是中东冲突中取得的影响最深远的外交成就。赖特结合了历史、政治和三种冲突人格的戏剧性,对这一次会谈过程进行了精彩的描述。作者指出,卡特的远见卓识和坚持不懈代表了一种卓越的政治勇气。
微社区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关于我们
《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垂直新媒体《医学界》的产经板块,每日新鲜分享医疗产业的政策动向、投资热点、管理智慧、趋势研判。同时联合百位业界翘楚发起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线下沙龙呼应线上互动,共同关注产业变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