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陇德: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多公立医院
2015/3/5 医学界智库
导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
王陇德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医疗机构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办的,这是不合理的。政府也没那么大的承担能力。
作者:王秋欣 梁新慧 刘长征 高冬丽 董彩红 米方杰
来源:东方今报
“患者去医院看病,医生要跟经济效益挂钩,相互之间怎么信任?下一步医改是否成功,关键是科主任、医生不再算经济账……”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接受了大象融媒“飞象队”的独家专访,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如何解决,何时全面放开二孩等热点问题作了解答。
【基层医疗】
将社会办医落到实处
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等医改难题,王陇德有哪些看法?
王陇德说,根本原因还是医疗体制要改革。如今整个纵向医疗体系并未建设好,造成了城市的大医院非常繁忙,一名专家每天要接诊七八十个病人。造成了医生很累、患者就诊感受也很差的状况。
“应从根儿上来解决,把基层医疗建设好。”王陇德说,首先要制定好的政策鼓励社会办医。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是,很多基层医疗机构都是社会办的,而不是政府办的。例如,日本94%的基层医疗机构是社会办医。“我们应把政府鼓励社会办医尽快落到实处。把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起来,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办法。”
王陇德说,数据调研显示,全国需要30万个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站),但目前仅有3万个。
提升服务水平不仅仅是盖房子那么简单
如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
“不仅仅是盖房子那么简单。”王陇德说,如今很多医学院毕业的硕士、博士等,宁愿转行也不愿意去基层。为什么?不仅仅是待遇低的问题。
如今城乡发展差距很大,很多医务人员不愿意下基层的原因还包括考虑到子女教育等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由政府出资,给予一定的保障鼓励政策,让医务人员轮流到基层。
同时,医疗机构是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机构,如果大医院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实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个效果比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修更好。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修后回到基层,因没有团队,很难进行难度系数较高的手术。而大医院的专家经常下基层传授经验,自然会培养出团队,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
【多点执业】
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去
对于目前大家关注的医生多点执业的话题,王陇德说:“只有多点执业,才能多方获得好处。”
目前,多点执业的政策已经很明确,但在执行中还有阻力。王陇德说,医务人员的工作性质基本上是24小时负责制,医务人员都是随叫随到,住院医师也是24小时工作制。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大医院的医生每周在自己所属的医院工作3天,剩下的2个工作日以及周末到基层去,不仅能将基层的病人留在基层,也解决了大医院拥挤不堪的看病弊端。
【医疗改革】
科主任不要再算经济账
看病难、看病贵导致的医患纠纷等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王陇德说:“应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机制问题。下一步医改是否成功,关键在我们的科主任、医务人员不再算账。”
如今,各个医院都与经济效益挂钩,医生都有经济指标。看到这些,患者自然不会对医生信任,也会出现很多矛盾。
王陇德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医疗机构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办的,这是不合理的。政府也没那么大的承担能力。
在美国,一个州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只有一两所。
所以,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是基本的医疗保障。国家办的医疗机构应该走收支两条线。而社会办医全面放开并支持健康发展,国家只需做好监管即可。
(原文标题:科主任不再算经济账 医改就成功了 )
微社区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关于我们
《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垂直新媒体《医学界》的产经板块,每日新鲜分享医疗产业的政策动向、投资热点、管理智慧、趋势研判。同时联合百位业界翘楚发起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线下沙龙呼应线上互动,共同关注产业变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