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社资办医“高大上”是歧途!
2015/3/10 医学界智库

     ?

     导读: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高端医疗都不是整个医疗市场的主流,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办医的巨大空间绝不是什么高端医疗,而是面向基层。

     作者:郭惊涛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发展社会办医。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拓展社会办医的空间。

     对此,卫计委发言人在谈如何落实总理工作报告精神时表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解决好社会办医工作中存在的政策和制度障碍,总结各地经验,推动社会办医上规模、上档次。”

     清除社资办医的政策制度障碍自不必说,因为玻璃门、弹簧门不胜枚举,而且类似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核心障碍至今岿然不动,也没有要打算动的意思;最令人吃惊的是,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方向依旧是“上规模、上档次”!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前两年流行的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走高端路线的论调,让社会资本和公立医院差异化竞争。

     现实已经证明,这一政策导向非常不靠谱,多少个一线城市医学园区动辄投资数十亿的高大上医院门可罗雀,没医生、没患者,只有投资者和经营者的一脸愁云。

     原因很简单,公立医院特需剥离不掉、大专家也不愿意来,高端医疗已经陷入了政府一厢情愿的泥潭。

     那么,为什么还要鼓励社会资本走“上规模、上档次”之路呢?一位卫生领域的政府官员表示,小医院多如牛毛,政府管不过来,所以希望发展大医院,管起来方便;当然大投资拉动地方GDP增长也是大医院深受政府喜爱的重要原因。

     在上述动机的推动下,政府在推动社会资本办医发展时甚至连患者的需求都抛之脑后,反正目的达到,高大上的医院建成了,爱去不去!

     在笔者看来,如此拓展社会办医的空间,是对总理工作报告精神的一种误读,至少不是总理精神的本意。

     因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高端医疗都不是整个医疗市场的主流,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办医的巨大空间绝不是什么高端医疗,而是面向基层。

     具体一点,就是接地气、靠近患者的诊所和中小型医院。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也说得比较明确,提出鼓励医师下基层多点执业,到一些医疗资源比较缺乏的地方。

     也就是说,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没说鼓励去高端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基层有充足的患者资源,有政府鼓励到基层多点执业的医生资源,那么社会资本应该往哪流不言而喻。

     因此,在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持续松动的背景下,笔者认为,社会资本应该投向真正的蓝海--基层医疗市场,投资连锁诊所或中小型医院。

     当然,这需要政府放宽市场准入,废除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等计划经济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迎来社会资本的春天!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垂直新媒体《医学界》的产经板块,每日新鲜分享医疗产业的政策动向、投资热点、管理智慧、趋势研判。同时联合百位业界翘楚发起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线下沙龙呼应线上互动,共同关注产业变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