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copy美国项目没前途!
2015/3/23 医学界智库
导读:美国的创业环境好、美国人的创新能力强,但“橘生淮南为桔,橘生淮北为枳”,在宏观环境完全不同的中国,简单COPY美国模式,是没有前途的。
作者:陈奇锐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3月22日一早,《医学界》的小伙伴们就在群里分享了一个新的医疗应用--医X。下载下来看了下,UI舒服、程序流畅,显然是专业技术团队的作品。这是中国COPY美国移动医疗项目的最新尝试--就是中国版的Figure1(后者是一款美国的上传、分享和讨论病例的医生社区)。
大约1年前,奇锐第一次看到Figure1的报道时,也曾大吃一惊,以美国几十万医生的体量,它的日上传图片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记得报道中说15万用户,日上传照片达到了70-80万张)。当时非常激动,考虑是不是《医学界》可以开发个这样的应用,考虑良久,还是放弃了。原因很简单,让Figure1在美国如此NB的条件,中国完全是没有的。
COPY美国的移动医疗故事,是很多中国移动医疗项目创意的源头。美国的创业环境好、美国人的创新能力强,但“橘生淮南为桔,橘生淮北为枳”,在宏观环境完全不同的中国,简单COPY美国模式,是没有前途的。
美国移动医疗创业公司中大火的Zocdoc,能为患者解决找到可靠医生的难题,同时也能为医生招来患者。这个公司估值极高,也实现了赢利。不过同样的事情,到了中国就是好大夫啊,好大夫创业9年了,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却艰于赢利。在美国Zocdoc向医生收钱,向患者免费,但到了中国,好大夫向患者收钱、和医生分成。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区别呢?
美国的医生本质上都是自由执业的,不少医生有自己的私人诊所,或者是医生集团的合伙人,他们需要吸引患者。但到了中国,医生90%以上都是公立医院的干部,他们并没有很强的动力去获得病人。尤其是高水平医生数量太少,病人都看不完,怎么会为平台公司付费呢?
美国的医生社区不少,Doximity、Figure1都比较成功。学习Doximity的也许是白天使,Figure1也出了中国版本,但白天使运作不顺利,创始人脱手白天使之后,已创业两次了。这类项目很难成功,就是忘记了,美国Figure1、Doximity能够存在是因为美国有HIPPA法案--《医疗电子交换法案》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患者隐私保障条款,要求病例、片子在互联网上传播必须加密、并且仅限于专业人士交流。所以提供加密的专业社区在美国是刚需,到了中国根本没有限制,我就经常看到医生们在QQ群、微信群里看片子,讨论病例。既然有微信就够了,何必再来个中国版的figure1呢?
我们认真找找,国内的医疗创业项目,几乎都能找到国外对标的项目。有些不成熟的投资人,见到了创业者就去问,你的项目和国外什么项目对标啊。这样的搞法,在髙市场化行业也许有道理,到了医疗行业几乎完全行不通。主要差别在于:
1.美国的医生水平高、相对质量平均;中国的医生则差别较大;
2.美国医生本质上都是为自己打工的,学习动力强、也愿意为患者导流付费;中国90%以上的医生都是为公立医院打工的,优秀的医生更是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内,他们不缺病人,也没有付费的意愿(莆田人的医院愿意为病人付钱,但也不是医生支付费用);
3.美国的市场化程度高,在美国有好想法,就可以去试,在中国医疗市场的管制多且乱,到处是玻璃门、天花板;
4.美国更重视患者隐私和患者权益;在中国这方面的环境倒是很宽松(不过,因为太宽松,Figure1的中国版就没有办法做了);
5.美国的支付方很强大,主要是商业保险公司,只要有好项目和服务,保险公司就会迅速买单;但中国这个过程很漫长,很多医疗项目和服务,在中国是找不到人买单的。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移动医疗创业项目层出不穷,再看看国内,我国创业者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大量的美国医疗创业项目,国内找不到对标的项目。在能够对标的项目中,我们仔细分析,还会发现,除了完全不靠谱的,那些能够活下去的项目,不管刚开始学得美国的什么项目,走一段时间,他们的做法和国外已经很不同了。前两天春雨宣布转型“服务型医药电商”,这个已经和它在美国的对标对象--healthtap渐行渐远了。
不管从什么起点开始,创业者坚持走下去,总会发现,到了最后能活下去的项目,一定是中国特色的产物。
不过鉴于移动医疗兴起时间还短,假以时日,从COPY开始的中国移动医疗最终还是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想想,今天风光无比的QQ,当初它学习的国外对象OICQ倒是不知道哪里去了;现在腾讯开发的微信,更成了国外互联网公司都要学习的对象。也许,COPY美国,也是中国移动医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阶段吧。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垂直新媒体《医学界》的产经板块,每日新鲜分享医疗产业的政策动向、投资热点、管理智慧、趋势研判。同时联合百位业界翘楚发起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线下沙龙呼应线上互动,共同关注产业变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