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多家社区医院病房空了
2015/4/10 医学界智库
导读:社区医疗服务受到市民欢迎,但服务量普遍不饱和,特别是首次就医选择社区的比例仍有待提高。
作者:刘睿彻、陈莉 来源:长江日报
4月9日,记者探访了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社区医疗服务受到市民欢迎,但服务量普遍不饱和,特别是首次就医选择社区的比例仍有待提高。
34张床住院患者不到一半
4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珞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同时是洪山区中医院。当天上午,有上百位患者在这里就诊或体检。
记者观察发现,一楼的全科诊室外,不断有患者进出,输液室内20多个座位,八成是满的;在二楼,来自武珞路社区的孕龄妇女正在排队体检;三楼的康复锻炼室也有患者锻炼。
记者在输液室里了解到,当天打针的患者多是上呼吸道感染,由该社区中心开药打针。
社区中心主任吴亚平介绍,作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算是较多。去年一年,该中心和下辖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年门诊量达11万人。平均一天300余人,该中心占到200左右。其中初诊的患者可以占到一半以上。
他表示,即使是这样,服务量并不饱和。门诊量相对平稳,病房空置率很高。记者在四楼的脑病专科病房看到,这里清静整洁,每间病房内有洗手池和电视,看上去和大医院的病房并无差别。据了解,这里有34张床间,但目前的住院患者还不到一半。
93岁的胡淑人老太太是华农的退休老教师,昨日正在这里住院,她主要是脑供血不足,治疗一段时间,改善供血,预防中风。她告诉记者,家门口就有大医院,但人太多,环境不好,医生也没有时间多解答。到社区一比较觉得不错就住进来了。
75岁的杨少凤老太太脑梗后在这里康复治疗。她表示,社区住院不错,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医生查房问得也仔细,住得近,中午还能回去吃饭。说到不足,两位老人都觉得药太少了。
100多平方米康复室只一名患者
在运动康复室,记者只看到了一名患者。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十几样康复器械,显得有点空荡。正在这里康复锻炼的刘维先,来自武珞路社区。因脑梗造成左侧肢体偏瘫。他告诉记者,半年前,是由妻子推着轮椅来这里的,天天都来,现在能自己走了,“算是半自理”。
刘维先在大医院康复过,他表示,这里医生态度好,康复一个月的费用,与大医院一天的费用相当。基本的康复器械与大医院也差不多。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亲自看过后才来的。
据该中心统计,去年一年有7000人次在此康复,一天20多人次。平均每小时2—3人。
打针患者少居民认可度不够
4月9日下午,洪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室,只有2位患者在打吊瓶。社区卫生中心三层楼的治疗区域显得很安静。据了解,上午打针的患者相对较多。
家住静安上城小区的彭女士因感冒咳嗽在这里打针,并做雾化。她介绍,这次感冒来这里打针。以前是去的医院,人太多了,很花时间。这里不需要等,做一次雾化才3元钱,和大医院做雾化的设备是一样的。开的药物也差不多。
家住99号公寓的周女士也患了上呼吸道感染,因为对头孢类的药物过敏,当天打了克林霉素。她表示,这是第一次到社区看病,当天的花费只十几元。
该中心副主任方裕凤介绍,人流量高峰在上午,一天约有60~80人的门诊量,首诊的病人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设置病房,患者量显然不饱和。为了方便不便来社区的患者,还有8个家庭医生团队下到社区去服务。
方裕凤介绍,不少居民认为社区的条件差了,对社区的认可度不够,其实这里除了打针,可以开展中药推拿,针灸、口腔、妇科等多种服务。该中心对口的医联体单位天佑医院每周派专家坐诊,社区医生每周参加医院的查房。
(原标题:记者探访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病房半数是空床)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