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综合性医院如何收费?
2015/4/10 医学界智库
导读:到日本行医有8个月了,工作之余一直在观察研究日本绝大多数综合性医院采用的收费制度--Diagnosis Procedure Combination,感觉很有必要与国内医务工作者分享交流。
作者:佟晓宁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一天早晨查房后,我问山田医生“为什么那个肺炎的病人不每天follow胸片呢?”“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一方面是因为必要性不大,另一方面就是DPC制度的限制。”我假装挺懂事的点点头……DPC制度,对于日本医疗充满好奇的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语,当然不愿意放过,于是便开起了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之路,今天呈现给大家的也是我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的基本情况,望与大家交流。
DPC(Diagnosis Procedure Combination)制度即疾病诊断分组制度(中文我翻译的,不知道准不准确),这是日本绝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导入的收费制度,也是日本医生对住院患者管理的最基本准则。对于它的解释要从图一说起:入院医疗费=DPC+X。简单说就是当一个患者住院接受治疗,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诊断,而主要诊断即第一诊断确定之后,医院会根据该诊断向厚生劳动省(国家卫生部)申请相应的点数(1点=10日元),而这个点数就可以理解为上述公式当中的DPC部分,该部分的费用是相对固定的。
还是用瓣膜病举个例子说明吧。接受手术的瓣膜病患者,没有任何并发症的情况下国家会在12天内每天付给医院3174点(31740日元),12~25天之间每天付给医院2346点(23460日元),25~42天之间每天付给医院1994点(19940日元),超过42天基本上是由医院承担所有费用(大部分情况还是由患者按照医疗保险承担3成费用的),听起来像国内的单病种制度,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接着说就是,每天对于医院来讲,一个患者从国家那里拿到的钱是相对一定的,而这部分钱是用来干嘛的呢?再回到图一左侧的绿色框框内:入院基本费用、检查(胸片、核磁、CT、血培养等等等等)费用、药物费用、注射费用、放射诊断(国内所说的就是辅助科室给出的图像诊断)费用等。这些费用都是从国家给出的DPC费用中消费,消费不完的部分就是医院的盈利部分,也就是说对一位患者进行过多“没必要”的检查,只能在医院得来的相对固定的费用当中花去更多的钱,这样一来医院所盈利的部分也就会减少,这也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始的对话中山田医生所顾虑的原因了。
了解到这里,还仅仅是皮毛,继续说,DPC制度所基于的诊断标准和国内一样都是用的是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即国际疾病分类,然而悲惨的是,对于医院来说,一位患者一次住院只能向国家申请第一诊断(主要诊断)的DPC费用……呃……国内的医生们听起来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要是有个糖尿病再并发个房颤血栓啥的,医院不得赔死?这也是我一开始的反应,所以我继续深挖……
请再回到图一右边的蓝色框框:高出来的部分包括手术费、麻醉费、内窥镜检查费、导管检查费、康复医疗费等,这些是上述公式中的X部分,很庆幸的是这些费用是可以从国家单独申请的,只要理由合理,国家都会为患者买单,保证医院不赔本,但X部分对医院来说是没有剩余部分的(没有盈利空间)。而对于左边绿色框框的DPC部分同样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有不同的申请金额,比如通过瓣膜病手术的患者使用不使用IABP(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来判断患者的轻重,从而决定支付医院的DPC金额,而这些情况都写在一本手册内,金额也是根据情况规定好的,这些工作是由医院医事科的人与厚生劳动省进行联系的,这也是他们的主要工作。
我今天早晨又向医事科的尾関秘书提了一个问题,那么桥加瓣(瓣膜置换+冠脉搭桥)的患者该咋整哩?她告诉我,首先按照游戏规则看手册内规定的瓣膜手术患者与搭桥手术患者哪一个DPC能申请到更多的钱就作为第一诊断,假设瓣膜病为第一诊断的情况下,那么利用X部分当中的手术费用同时申请瓣膜置换与冠脉搭桥的费用。
另外,还有两点想强调:1、当患者因为病情加重或术后入住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的时候,无论什么病,在原有DPC金额的基础上加9000点(90000元),也就是说,单凭入住ICU这一项就可以从国家拿到9万元的治疗费;2、日本的医疗保险是全民医保,基本自费部分是30%,高龄患者及儿童负担10~20%,但由于DPC制度的导入(2003年开始),为了进一步减少老百姓的负担,在患者治疗结束出院前,医事科会向地方卫生局提交患者的所有材料,并由卫生局决定本次住院患者所需负担费用的上限,这个上限真的很低很低(偶买噶!)……
DPC制度对我来讲依旧很深奥,想在日本做医生,不了解日本的医疗体制是不中的,同时看到日本医疗的长处与短处才能更好的与国人分享,只为中国的医疗环境越来越好!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百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