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工作室:非死不可的好事
2015/4/23 医学界智库

导读:所谓非死不可,既不是说医生工作室不够好,也不是指某个不存在的网站,而是说这个很好的微创新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作者:贺滨
来源:“理中客”微信号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取得作者授权)
在医改多年没有实质进展的情况下,医生们再也坐不住了,4月底,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于莺挂帅的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在北京开业,同时,广东地区多个“第三方医生工作室”高调开张,不同的模式,南北呼应,医生自发创新的萌动,就像一阵春风,冲击着久无建树的“顶层设计”。

医生工作室是什么
所谓医生工作室,就是已经具备一定个人品牌的公立医院医生,利用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集中签约于具备医疗资质的宿主医疗机构(如体检中心等),并以个人名义对患者开展主要以咨询为主的医疗服务的一种执业形式。
纵观世界各地,类似的医生执业模式尚属罕见。这实际上是中国目前公立医院垄断、多数医生被编制束缚在体制内、个人诊所玻璃门难破的现实下,部分期待冲破体制藩篱、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医生的一种戴着镣铐的无奈选择。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医生工作室的创意据说出自于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这或许是连政府官员也开始对医改的顶层设计逐渐失望,并积极参与底层创新的一个信号。几年前,廖新波曾希望找一座烂尾楼,注册一个“医疗中心”,以商铺的形式分割提供给医生创办“医生工作室”,看来这一计划已经落地。
医生工作室到底是个什么鬼?或许连很多行业内人士也都还没琢磨过味来,其实这种所谓的“创新”并无太多新意,不过是早就存在于其他行业的“挂靠经营”。
医生工作室的利弊
这几天,媒体对医生工作室赞赏有加,当然也有一些不靠谱的批评。医生工作室为现行体制下的医生走出体制,融入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是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或对市场尚有疑虑的医生迈出自由第一步的较好选择。医生选择这种执业模式,在当前形势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出路,对改善僵化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然而,冷静的分析也可以发现,这不过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很难成为趋势,这一微创新值得赞赏,但不宜过度解读,原因有三。
(1). 适用人群有限
这种执业模式只适用于已经具备了一定个人品牌的体制内医生,这些医生不仅可以将公立医院的患者引流到个人工作室,对有需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管理,同时也可以通过个人品牌吸引到更多外部患者,然后导流到公立医院进行诊治,这种情况下,部分患者需求被满足,医院也应该会乐见其成。
然而,对那些个人品牌尚且缺乏足够号召力的医生,则很难利用医生工作室吸引到足够的外部患者,这种情况下,不仅工作室生存不易,且很容易令医院或患者联想到公立学校的老师在校外开一个收费补习班的故事。
(2). 品牌冲突难以避免
医生工作室寄生于宿主医疗机构,是部分医生为规避开诊所的政策障碍和不善于经营管理的弱项,但这种妥协也会带来新问题:医生的长远发展有赖于个人品牌,但这与其所寄生的宿主机构品牌之间,可能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3). 缺乏独立经营权,风险不可控
挂靠于宿主医疗机构的医生工作室缺乏独立经营权,并可能会面临多重不可控的风险。一旦个别医生工作室发生违法事件,宿主医疗机构可能会被整体停业整顿甚至查封,或者宿主医疗机构破产,则所有医生工作室的正常经营和品牌信誉都可能会受到影响或损害。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宿主医疗机构有权对在医生工作室执业的医生进行考核与管理,如果仅仅出租或出借场地给医生工作室而疏于管理,则可能涉嫌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转让、出借”的规定。
具备足够风险意识的宿主医疗机构,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到医生工作室可能的违规行为损害,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干涉医生工作室的经营。
实际上,无论什么行业,期待能够挂靠于宿主机构获取经营资质,还能完全独立地经营,这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都是很难实现的。
挂靠经营难以成为趋势
有报道称,医生工作室和张强医生集团异曲同工,我认为这种判断或有偏颇,张强医生集团是独立法人,拥有自己完整的经营权和品牌,可以制定独立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也仅与自身经营行为相关,因而是可控的,而医生工作室则寄生于宿主机构,没有完整的独立经营权,医生的个人品牌和长期战略规划也难以建立和积累,并存在独立于自身经营行为之外的不可控风险,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差异。
实际上,中国医改的根本障碍来源于行政化医疗体制。医生多被编制物化成为单位人而被束缚于体制中,对于缺乏执业自由的体制内医生来说,在体制外兼职经营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医生工作室,貌似一种两全之策,实则难以突破现实困境。
医生、律师、咨询师等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人员,没有可供检测的实物产品,为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必须依赖个人品牌,因此,无论是从个人职业发展还是医疗机构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希望走出体制、自由执业的医生,都需要以个人品牌为经营目标,并为此做出长远规划,而不要仅仅为了减少短期麻烦,就在个人品牌积累方面做出过多妥协。
总之,医生工作室可以给体制内医生提供一种新的选择,这在目前僵化的行政化医疗体制下确实值得赞赏,但这种模式仅适用于具备一定个人品牌的医生进行短期尝试,而不利于多数医生建立和积累个人品牌,并存在诸多不可控风险。
医生工作室这种挂靠经营模式,是一种应对政策限制的民间智慧,但长远来看,也只是权宜之计,缺乏足够的生命力,很难成为趋势。
想与同行们一起交流医院管理经验、共聊医疗产业投融资心得?欢迎加入微信群“医疗跨界交流-医学界”。
入群方式:微信添加群管理员dcf8wbys为好友,由管理员邀请入群。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