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市场化才能提升急救体系效率
2015/5/2 医学界智库
导读:医疗急救体系的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政府从其所越位侵占的市场领域退出,当好裁判员可也。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5月1日,《医学界杂志》的公共微信平台上(微信号:yixuejiezazhi)报道了《一个心肌梗塞患者的悲剧》:一名出差在京的内蒙古患者因突发急性心梗、救治不及时而死亡。虽然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家属签字而错失最佳手术时间,但急救体系的低效和混乱也难辞其咎——120竟然没有待命车辆,而最近的999救护车从远在市郊的香山赶来,患者在院外耽误了一个多小时。
120急救体系备车不足,似乎是个普遍现象。去年深秋某个夜晚,上海瑞金医院门口,刚执行完任务的一位区120急救人员曾告诉笔者,区急救中心的救护车数量少得可怜,装备也很落后,应对起突发情况来往往力不从心。
大医院的“战时状态”,也把问题传导给了急救体系——有些三甲医院急诊科爆满,实在没有床位了,就把急救车上的担架留置在医院。而一旦没有了担架,急救车也就被“废了武功”。而且,往往只能干等着医院归还。
此外,患者对急救车的滥用也加剧了问题。前述上海某区急救人员说,有一次他们接到呼救电话赶到患者家中,患者家属居然气定神闲地说:“等我们吃完这只大闸蟹再去医院”——显然,患者的病情并不紧急。
而北京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向《医学界》透露,有的患者痊愈出院回家时,由于叫不到出租车,竟然也打120叫急救车。
上述种种乱相究其根源,恐怕都与急救体系的官办垄断有关。急救体系作为专业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是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地方的医疗急救中心(简称120)都直属地方卫计委,是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体制内的身份也天然带有体制的弊端——前述上海某区级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说,虽然没钱买救护车没钱换装备,但急救中心领导的座驾总是更新及时,且气派十足。
通常来说,打破行政垄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市场化,这个道理对急救体系也不例外。试想,如果急救体系民营化之后,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供方一定会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号,或是增加供给,或是进行区域调剂,更好地满足需求。
同时在支付这一端,完全可以采取市场化的收费方式——对于个人来说,因重大突发疾病而呼叫救护车的行为,所得到的是典型的私人式服务,不应该也不需要由财政或医保来买单。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观念是:生命无价,但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服务是有偿的,完全没有必要用似是而非的伦理观念束缚了手脚。另一方面,价格的提高也能有效地防止患方的滥用行为。而公共卫生危机、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乃至政府重大活动和会议的医疗保障,这些是医疗公共产品需求,则可以采用财政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进行。
现实中,也已有个别地方把医疗急救体系外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推诿患者、漫天要价的案例也有所耳闻。不过这并非市场化之过,而是政府监管失责的恶果。医疗急救体系的改革,和医疗体系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政府从其所越位侵占的市场领域退出,当好裁判员可也。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与同行们一起交流医院管理经验、共聊医疗产业投融资心得?欢迎加入微信群“医疗跨界交流-医学界”。
入群方式:微信添加群管理员dcf8wbys为好友,由管理员邀请入群。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