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工资,医师规培改革一定会失败
2015/5/8 医学界智库

     导读:规培制度也好、执业医师考改革也好,都必须正视现实:我国医师合法收入太低了。漫长的医师培养过程、低下的收入,恐无法让医师职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甚至导致大面积的医师缺乏。

     作者:农夫观察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业医师资格考改革开始试点的消息,在“医学界杂志”订阅号,被阅读了近60万次。

     但@医学界网站微博编发该消息后,很多网友表达出对该改革的反对意见;“医学界杂志”微信订阅号随后的调研中,仅20%的读者赞同改革,反对者达53%。尽管这样,我们仍然认为,这项改革是必要的,而且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推出配套措施。

     这项改革必须支持,是因为医疗归根到底是医师在为病人看病,医师的水准决定着医疗的水准;而医疗的水准,则决定着我们的生命能否得到可靠的保障。

     当前医学教育制度混乱,在学院教育阶段,中专、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十一年制并存;在毕业后规培阶段,有近90%的医师,未经过医师规范化培养;相比国外规范国家,我们的医生有相当比例不达标。由于毕业后的继续教育质量不高、行政化严重、机会缺乏,毕业后继续教育质量也有待提升!

     我国医师培养制度的问题,医学界人士有着清醒的认识。5月7日,笔者在和一个医科大学干部的沟通中,这位领导说,现在不少毕业的医学博士没有临床能力;5月5日在和上海市卫计委科教处处长张勘先生沟通时,他也谈到有医学博士连执业医师资格考都无法通过;我们的执行主编则告诉笔者,她作为7年制临床硕士在临床医院工作时,长达3年都处于无证行医状态……

     “低门槛、低要求、低质量”是我国医师准入制度的真实情况,与国外情况完全不同。

     这样的状况存在很长时间了,我们搜索一下新闻,就会发现十多年前医学教育界就在呼吁改革。最近若干年,在上海等地的积极探索下,医师培养制度改革,已经被国家卫生计生委上升到国家层面。规培制度从2015年在全国普遍推广。当前刚试点的执业医师资格考,从这个高度上看,只是医师培养制度变革中的一个小环节。

     我国医师准入的低门槛、低要求、低质量,大约从1960年代的赤脚医师制延续至今。必须指出,该项制度实施的宏观条件已发生了变化——我国已跻身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我国居民健康改善水平大幅度低于经济表现。最近30年,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程度,大幅低于30年前和我国水平接近的韩国,也大幅低于马来西亚和墨西哥①——现在,由于经济发展,我们不仅需要医生,更需要合格医师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

     不需要争论要不要改革,但需要从技术上探讨如何有效推进改革。

     在学院教育阶段,应取消三年制、四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十一年制等杂乱学制,回归到单一的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上来(或者向英国、台湾等学习,改5年制医学本科为6年制);提升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利用执业医师资格考提升准入门槛;

     住院医师规培和专科医师规陪,我国还刚刚起步,目前执行中存在不少问题,核心是如何使得培养大纲能够落实、让规培起到作用,如何让规培医师作为一种职业具备吸引力。

     在继续教育阶段,有必要推出相对严格的医师资格定期考试。让大量已经不在临床的、或水平低下的临床医师出局,并开放继续教育市场,确保医师们的继续教育能产生实效。

     我们看到,当前的医师准入制度改革,确实在向上述方向发展。这些改革的合理性毋庸多言。但我们必须提醒的是,如果不能在政策的配套执行上做出合理的规划,这些改革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改革失败!

     当前推出规培制度也好、执业医师考改革也好,都必须正视现实:我国医师的合法收入如此低下,在这样的基础上,设定的住院医师、规培专科医师的工资待遇,远低于西方国家或同等经济水平国家的水准。这样漫长的医师培养过程、低下的收入,恐无法让医师职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甚至导致大面积出现医师缺乏。

     高门槛、高要求如果不能对应高收入,会出现什么情况?

     以台湾为例,其住院医师的工资合人民币2万多元,而大陆的住院医只能拿到两三千元,甚至更少。现在,我们提升了医师准入的标准、拉长了医师培养的周期,也希望国家能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同步提升住院医和专科规培医师的基本待遇——因为只有拥有体面的、有吸引力的收入,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医师队伍中去。

     在充分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决定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水平的医师,除了规范、严格的培养制度外,决定性的因素是医师的薪酬水平。如果我们做不到高收入,则高标准、高水平、高门槛的医师培养制度改革,必然会失败!

     注释:①封进,《中国医疗体制转型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表7-2,“中国与各国的比较”。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与同行们一起交流医院管理经验、共聊医疗产业投融资心得?欢迎加入微信群“医疗跨界交流-医学界”。

     入群方式:微信添加群管理员dcf8wbys为好友,由管理员邀请入群。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