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要做“包工头”?
2015/5/8 医学界智库
导读:所谓的春雨诊所,就是春雨的签约医生,在春雨的签约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干脆叫组织化多点执业。所以坊间有医生戏言:春雨这是做了医生的转包商,俗称“包工头”。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春雨没有像此前传言的去做电商,而是转向了线下诊所。
5月7日,春雨医生正式宣布将为用户提供“online+offline”全流程医疗服务。其CEO张锐透露,到2015年底,春雨医生会在50家城市布局300家春雨诊所,首批25家春雨诊所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5个城市,签约医生均为三甲医院副主任及主任医师。
春雨的玩法并不复杂。开诊所仰赖的医生团队,是社会资本办医最为头痛的问题之一,恰恰是其优势——春雨号称已在全国签约了二甲以上医院主治以上医生10万名,在线上形成一个体外循环的体系。如张锐所说,将把这些先锋力量凝聚起来派到诊所,听起来顺理成章。
那么,诊所从哪里来?医疗机构牌照,是社会资本办医的另一大瓶颈。业界巨头平安也说要做诊所,半年过去了还没开张,春雨凭什么一年就拿下300家?张锐的答案胸有成竹:用互联网盘活闲置的物理资源,也就是线下的机构——如此推测,春雨应该是采用挂牌或者加盟的搞法。
张锐将之概括得很美:用更轻灵的和激进的方法实现规模性扩张,实行最大化的市场占有。那么问题来了:这能叫诊所吗?整件事情说白了,就是春雨的签约医生,在春雨的签约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干脆叫组织化多点执业。所以坊间有医生戏言:春雨这是做了医生的转包商,俗称“包工头”。
其实这种做法也不新鲜,前一阵在广东集中开业的医生工作室,就采用了类似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医生工作室更有利于打造医生的个人品牌,而所谓的春雨诊所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最多只能作为一个起点。由此合理的推论是,春雨诊所能吸引到的应是一群资历尚浅、还没有机会被人邀请去会诊或是“开飞刀”的年轻医生。
而如果春雨诊所集结的是上述定位的医生,张锐在春雨诊所发布会上所说的“私人医生服务将是其今后的重点业务之一”,就颇值得存疑。因为如果私人医生服务定位于高端诊疗,则春雨诊所医生的资质恐怕难以支撑;如果定位于类似全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那么显然将来会遇到家庭医生制度的挑战——事实上,让二级医院以上的医生(主要是专科医生)去提供全科医疗服务,也将是一种资源错配。
春雨诊所还将面临质量控制的巨大挑战。尽管张锐声称春雨会用一套世界上最严格、最先进的医院管理体系,还会采用一些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但是要管理300个线下诊所机构及服务于其中的医生,殊非易事。
而一旦有医疗质量问题或医患纠纷发生,春雨诊所的另一个潜在风险就会暴露——医生个人、无形的春雨诊所、以及医生多点执业的线下机构,几方的责任该如何界定?由于多点执业的地点限于医疗机构,那么多点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并不适用于春雨诊所,这一块的监管从主体到依据都是空白。
难怪一位做PE的投资者认为,春雨做诊所只是为了今年6月D轮融资的噱头,成功的概率很低。不过,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医疗业也必然离不开互联网,从这一点出发,任何尝试乃至试错都值得肯定。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与同行们一起交流医院管理经验、共聊医疗产业投融资心得?欢迎加入微信群“医疗跨界交流-医学界”。
入群方式:微信添加群管理员dcf8wbys为好友,由管理员邀请入群。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关注方法:
按住图中红色指纹3秒钟,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