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立医院何时才能获社会公认?
2015/5/19 医学界智库

    

     导读: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国非公立医疗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作者:焦巨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社会办医如雨后春笋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国非公立医疗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近日,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举办,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的“2015中国非公立医疗创新发展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张涛处长透露了一串令人惊艳的数字。

     据统计, 2009年,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6%,床位规模仅占5.19%;而到了2014年,非公立医疗机构总数已经达到43.9万所,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5%,非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量占到了全国门诊量的22%左右。

    

     而且这一发展速度,还是在政府尚未放弃区域卫生规划审批的情况下取得的。

     据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善联教授介绍,2013年国发40号文件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再加上政府简政放权、医生多点甚至自由执业政策的放开预期,可以期待的是,医生创办私人诊所,以及非公立医院的数量和总体规模还将持续高速增长。

     绕不开的诚信问题

     但残酷的现实是,诚信问题却成为了非公立医疗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对此,来自台湾却已经在大陆医疗行业闯荡十几年的菩提医疗健康管理集团运营长林振坤深有体会。

     不算没能创办的北京长庚医院(现北大国际医院的用地),林振坤先后参与创办了南京明基医院、苏州明基医院和厦门长庚医院,但关于医院属性名称却伤透了脑筋。

     “第一外资医院不行,这是一个政策上的错误,台资怎么可以叫外资医院呢?所以我们搞了奇奇怪怪的,各位现在看到的叫‘台资医院’,说白了就是一个非公立医院。为什么非公立医院大家不敢用呢?不能用,用了太可怕。”

     于是, “私立医院”、“外资医院”、“高端医院”、“国际医院”等一系列代名词应运而生。而这一切绞尽脑汁的努力,只为绕开“非公立医院”一词。

     提起前不久河南商丘发生的一家妇科非公立医院强迫女大学生做手术事件,作为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原会长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的首席顾问,原卫生部医政司司长于宗河在论坛上愤慨地表示:“现在这个医院已经被处理了,但我觉得还是处理得太轻。”

    

     在于宗河看来,正是类似商丘这样的非公立医院,坏了行业的名声,导致老百姓不再分非公立医疗机构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直接认为一个好的都没有,让大家都受到牵连。

     但严酷的现实是,据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闫东方介绍,中国的非公立医疗一个很大的现象是,80%左右是莆田系,并已经形成了一个地域和血缘相连的莆系医疗集团。

     因此,闫东方认为,如果忽视莆系医疗,不去把莆系的医疗加以研究,并促进他们的转型,将会导致很大的错误。

     监管和维权一个都不能少

     那么该如何打造非公立医疗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呢?

     在于宗河看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在行业管理中要抓两头:一头是弘扬先进,弘扬典型,另一头确实要对害群之马不可手软,做好这项工作对办的好的非公立医疗机构是一种保护,也是维权。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则表示, 2015年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将努力建立面向全国的网上征信直报与诚信评价平台,抓好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

    

     郝德明认为,现在要提倡依法治国,即要政府的事情由政府办,市场的事情由公司办,社会的事情由NGO组织办。过去是腐败乱,三位不清楚,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事,社会组织也管了一些市场的事情,官商结合,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此外,根据国务院前不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提出,要打通各类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与非公立)的临床诊疗数据交换,实现信息互联,建立共享平台。据郝德明介绍,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将依托社会力量,建立一个临床诊疗数据交换中心,让公立和非公立的数据互连共享,病人在公立医疗机构做的CT检查、生化检查,在非公立医疗机构能调取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不仅如此,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还将打造一个面向非公立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医生和患者的医疗保险平台。据介绍这一保险平台将根据医生多点执业所增加的医疗执业风险,提供一个医疗保险平台,用协会名义和大的保险公司谈一个团购价格,保险产品主要是医责险、意外险和病人的大病保险,让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在这个三险公共平台上选用适宜产品,建立第三方医疗风险补偿机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多点执业医生、大病患者解决后顾之忧。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