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点执业:医院心态还未放开
2015/5/23 医学界智库

     导读:两个多月来,市内不少三甲医院报备多点执业的医生“人数为零”。

     作者:张秀丽,李楠楠

     来源:信息时报

     政出台两个多月,不少三甲医院报备多点执业的医生“人数为零”

     “他们‘出走’可能被视为‘有二心’,第一执业单位给他的地位和重用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再者,第一执业单位有大量任务和工作量压给骨干专家,他们也分身乏术。”

     “如果有配套政策,而且酬劳方面比较合理,我也不会偷偷摸摸地干了。”

     今年3月12日,广东省对已经试点多年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行“调整”。新政提出,医生多点执业的单位不作限制,且不必经过医院批准,只需跟医院“打个招呼”即可“拎包从医”。

     日前,被媒体称为“岭南三剑客”的3名医生首吃“螃蟹”,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成立私人医生工作室。但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医生对“松绑”后的多点执业政策仍持观望态度。他们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增设“新窝”,也有医生寻求多点执业却遭遇羁绊。市内不少三甲医院也表示,两个多月来,报备多点执业的医生“人数为零”。

     现状

     多家三甲医院仍无医生报备

     上周末,被称为“岭南三剑客”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林锋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子谦教授和中山六院谢汝石副教授,他们在珠江新城开设的私人医生工作室正式开始接诊。

     “三剑客”自设私人医生工作室,可谓为众多期盼“多点执业”的医生打了一剂“强心针”。记者了解到,“新政”规定,医生注册所在医院为第一执业地,医师要在第一执业地外行医,只需向第一执业医院进行书面报备。

     医生多点执业环境看似宽松,但记者昨日咨询市内多家三甲医院,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两个多月来,仍未有医生主动报备。海珠区一家三甲医院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个别院领导支持多点执业,但医院管理层对此态度并不一致。“医院的骨干专家外出,直接影响到医院的专家队伍管理和效益,目前医院还没找到骨干专家‘出走’后的最佳管理办法。”

     该人士称,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特别是学术领头人。“他们在行业内有较好的口碑,是医院争抢的对象,对多点执业有顾虑。因为‘出走’可能被视为‘有二心’,第一执业单位给他的地位和重用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再者,第一执业单位有大量任务和工作量压给骨干专家,他们也分身乏术。”

     羁绊

     “书面同意”成多点执业障碍

     事实上,不少医生寻求多点执业遭遇羁绊。上月底,“三剑客”宣布成立私人医生工作室后,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曾在微博中提到,“江门马常青工作室”也将于4月26日挂牌。据介绍,马常青是江门五邑中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由其领衔的“江门马常青工作室”以独立第三方的名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行医。

     但是,消息发布后,“马常青医生工作室”却迟迟未能揭牌。原因是当地卫生部门要求,马常青必须获得第一执业单位的“书面同意”才能成立工作室。此前,马常青已和第一执业点五邑中医院和准备多点执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沟通,并取得同意。“书面同意”,成为该工作室无法准时开业的一道障碍。

     “多点执业实际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廖新波表示,最近一名70多岁的老专家怒气冲冲地向他投诉,称自己退休后想到广州附近一家医院行医,但原单位居然不同意。而到了第二执业点,还要当地卫生部门同意。

     廖新波表示,这实际上体现出医院的“不情愿”。目前推行的医生多点执业,在职医生要到其他医院行医,书面告诉所在医院即可,不需其批准,只是告诉医院“我要到某医院执业”;而到某地行医,也只需书面告知当地卫生部门“我来了”。都是“告知”而已,无需经过审批,退休医生就更不存在“告知”了。

     建议

     官方牵头搭建多点执业平台

     医院“不情愿”,医生“不能动”,多点执业如何开展?记者了解到,不少医院和医生之间的合作采取“半明半暗”的操作方式。早些年,市内一些大型肿瘤医院已和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建立技术帮扶关系。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廖主任表示,目前该院沿用原来医院层面的协议继续与专家合作。此外,则是靠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情进行合作。

     记者了解到,“新政”出台后,医生最关注的是薪酬分配问题。“多点执业后,原执业单位会不会减少绩效工资?而第二执业点又该如何发放绩效?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越秀区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一名专家表示,自己到一些医疗机构“走穴”,劳务费用基本靠患者支付,这笔费用属于监管的“边缘地带”。一旦报备了多点执业,拿了这笔费用就等同于“收红包”。“如果有配套政策,而且酬劳方面比较合理,我也不会偷偷摸摸地干了。”该专家说。

     采访过程中,不少医生表示,如果有足够吸引力的待遇和平台,他们会毫无顾虑地“迈开腿”。

     “有好的医院记得介绍给我”,“有合适的医生记得向我们推荐”……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得最多的对话。有医院表示,不敢随便向医生“抛绣球”,选择这位医生首先是要对他熟悉,提前知道医生的个人意愿。“在靠人脉介绍为主的情况下,社交关系不好的医生,估计也难迈出多点执业的步伐。”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廖主任表示,希望官方能搭建一个医生多点执业平台,大型公立医院主动“放出”医生。哪家医院需要什么医生,就可以到这个平台聘请,采取签约制形式,同时出台细则进行规范管理。

     市卫计委党组书记唐小平:

     “医院心态还没完全放开”

     对于目前医生多点执业未见增加的原因,广州市卫计委党组书记唐小平表示,这主要和医生的工作量以及医院管理层仍未找到好的管理模式有关。

     “除了医生的个人顾虑还有个人时间分配问题。医生到其他医院执业,要有时间和精力。医院人手不足,病人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医生自己都忙不完,还要到别的医院执业就比较困难了。”唐小平说。同时,医生多点执业还涉及到医院对他们的管理问题。

     目前,医生的薪资待遇均按照饱和量来计算,医生外出执业,在原单位的考核和待遇,院方估计也会作相应调整,但市内一些医院仍未针对多点执业医生制定新的考核方案。“医院心态没完全放开,也与目前没找到较好的管理模式有关”。

     □专题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李楠楠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秀丽 李楠楠 通讯员 邓奕茂 简文杨 胡誉怀 徐智君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