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资本,开启中国医疗新元年!
2015/5/27 医学界智库

导读:近日媒体报道:上海三甲医院医生在江浙沪基层医院“会诊”,酬劳至少5000元起步。这说明,市场上不仅存在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体制内的医生们是否有所启发?
作者:周郁琦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以药养医是公立医院维系运营的根本。自2015年医改新政,似乎国家整肃药价虚高的力度越来越大。伴随新一轮药改招标政策,药品的利益输送正在被逐渐切断,不仅仅药代表要失业,医生的日子也不好过。财政对医院的补贴非常有限,而如火如荼的公立医院薪酬改革治标不治本。在这一刻的当下,趋势可谓既明朗又混沌。不少医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前景会如何。
私人医生诊所、医生集团在市场中齐头并进。这一支力量不容小窥。大部分医生抱着观望的心态,毕竟市场对他们来说是很生疏的。彻底走向市场,意味着承担更大的风险。可是留在体制内,只能抱怨收入少,工作繁重,没有尊严。医院反腐一轮又一轮,退休的也要被抓。所谓公立医院顶尖的大牌,都肩负着行政管理的职能。他们都睡不好觉。
可以说,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生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理解是不够的。他们认为民营医院不正规、没有品牌效应,没有职业前景。而过去的种种也的确有着这样无奈的事实。在政策倾斜中求生存的民营医疗机构得不到优质医生资源,也就只能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患者。然而这样的情况是不可维持的,即便是莆田人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几位莆田大佬寻求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机构合作,甚至不惜重金挖人。只可惜医生群体与大众对民营医疗的动作所知不多。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社会办医的政策支持也在陆续出台。国外大量优秀的医疗机构(集团)还没有进入中国。正因如此,医生群体根本不需要担心到了市场以后会怎么办。中国缺的不是社会资本,缺的是医生资源。随着医生去编制转而合同化以后,松绑已经慢慢开始了。医生到了社会中,自然有社会资本找上门。医生创业,风投就不投了吗?医生与资本的结合将开启中国医疗新元年。在此之前,依然有许多事情要做。信息对接很重要,根本无需担忧市场没有容量。
尽管如此,或许仍旧有医生踌躇不前。除了高收入的确很吸引人,医生的职称、专业水平的提升也是重要的考量。但是只要是钱能够办到的事情,就不足以成为问题。公立医院对医生职称的评定就一定是权威和好的吗?市场不会出现权威的评估吗?社会资本不会给医生更好的专业空间吗?医生专业性的提升也正符合社会资本的利益。社会资本的平台不难提供这样的前景,甚至可以与国际接轨。只要中国的老百姓明白,看病是看医生而不是看医院,这一切都可能发生逆转。观念转变后,当医生用脚投票,患者自然也会跟着医生走。没有医生的公立医院,留下一堆好设备好病房,有什么用?
不是笔者过于天真、过于乐观化。而是生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应对变化。当现有的模式不再令人满意,不再值得留念,我们就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做好打算。中国医疗的变革离不开医生群体的集体反思、集体醒悟。这个当中,有些人醒悟得快,有些人走得慢而已。公务员离职潮早就开始了。医生的也不会太遥远。自古以来看病就医的模式是以医生为核心,哪里轮得到医院?只有市场化的私人部门懂得这个道理。公立医院只是捆绑医生做奴隶。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每个人都有忧虑。倘若自己不能掌握这个不确定性,也就意味着自己不能掌握未来。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收入。医生的价值需要重新被评估,而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市场化才能做到。只有通过市场检验的好医生,才能收获丰厚的收入。这是正当的收入,阳光化的收入。只有如此,医生才有尊严。只有市场才能让医生体面地生活。
从权力中摄取的,迟早也可能被没收。什么才决定医生的价值?是医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权力不认可这些东西,但是市场认可。有一种累,是事后的惊心动魄。还有一种累,是甜蜜安稳的幸福。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医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在哪儿?还是得由医生自己做出选择。
来吧,拥抱市场!会有人用手托住你们的。
医学界专栏作者

周郁琦,独立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经济时评类自媒体《伯特利评论》创始人,并创办奥地利经济学派“巴别塔读书会”。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