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强执掌北大国际医院半年
2015/6/1 医学界智库
导读:执掌北大国际医院半年,陈仲强说,“挑战巨大,很多事情刚起步,还不到评价的时候。“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自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创建之初到开业半年以来,它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医疗界的关注。由于王杉院长在北大国际医院开业仅一月后离职,当时担任首钢医院院长的陈仲强临危受命,选择离开首钢医院,来掌舵这艘医疗航母。
如今医院已运营半年,患者虽然持续增多,但距离这所拥有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的医院满负荷运转还需要时间,这半年来医院运转情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带着这些疑问,《医学界》专访了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
《医学界》:陈院长您好,在接管北大国际医院之前,您就有过十多年管理大型三甲医院的经历,您如何评价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管理工作?
陈仲强:对北医三院和首钢医院的院长工作我觉得还是蛮自豪的,在北医三院做了十年院长,带领团队让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强院如林的北京,让三院从最初排名比较靠后发展成为管理一流、学科影响力一流,并且在北京93家大医院排名第一,在这个过程中身为院长我经历了整个变革过程,投入了很多精力。而在首钢医院刚做了两年院长,从首钢离开的时候,职工们还都流泪了,说明大家都很看重我,对我两年的工作也很肯定。现在接管北大国家医院才半年,很多事情都刚起步,还不到评价的时候。
《医学界》:医院运营半年来的状况如何?如今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陈仲强:虽然医院的患者在逐渐增多,而且患者来自于全国各地,还有外籍人士,但作为一所全新模式的医院,可以说是头绪繁多,挑战巨大。
现在都说国际医院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全新的理念,但什么是全新模式理念啊?都要靠探索,没有前车之鉴,在国内像这样由社会资本建立起来的大医院屈指可数,而且又处于北京这样医疗资源非常集中的城市,要想发展好,面临挑战更大。
作为一所社会资本举办的医院,我们没有事业编制,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社会认同等发面都有影响。比如户口指标、养老待遇上的差别、医保支付标准和覆盖水平等,这种差别下,高水平专家不会愿意脱离公立医院事业编制身份而选择民营医院。
虽然现在国家开始提收回编制,但这是个漫长过程,需要时间,民众也存在着固有的差别意识,对民营医院信任度低,这些问题在欧美医院就没有。
医院规模大也就意味着运行成本高,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资本投入或财政补贴,医院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这也是我们目前的困难,如何解决好?我们和公立医院一样都是非营利性医院,那就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水平、服务、管理,但现在医保支付标准并不能完全覆盖疾病治疗成本,公立医院有财政补贴这个缺口,社会资本医院谁来补贴呢?我们这么大医院,每年下来缺口至少几个亿,这对医院是个巨大考验。
《医学界》:医院还没有拿到医保资质,这会不会成为医院发展的一个阻碍?
陈仲强:这个问题我并不担心,虽然医院看上去非常高大上,但是价格十分亲民,按照国家医保政策定价。并且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广受社会关注,加上周边区域缺少大型医院,要让医院得以发展自然要给予空间和政策。所以医保资质一定会拿到的,因为要走程序,需要些时间。
《医学界》:专家团队对医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医院是怎么解决的?
陈仲强:北大国际医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可以借助北大医学部的教学资源和专家资源,现在北大国际医院的核心专家正是来自于北大医学部的优势学科高水平专家。这些专家必然会带来各个优势学科本身的文化和学科模式,以及医疗教学中的严谨求实和创新精神,最终逐步建设起北大国家医院的专家梯队。
《医学界》:对于医院的长远发展,有什么规划?
陈仲强:医院最终的发展,还是需要依赖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医院品牌的铸造,这些才是医院发展的推动力。我们的定位很清楚,首先做好基本医疗服务,服务好老百姓,这么大的区域小型医疗机构很多,但大型检查都做不了,而我们可以为小型医疗机构提供支撑,带动整个区域的医疗发展。
但这绝不是我们一代人能够完成的,我的规划是五年医院学科模式建立,医院呈正向发展,十年医院收支能够平衡,到五十年时,成为老百姓认可、专家愿意来、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医院,但能不能成功,我们只能尽全力去实现。”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