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范儿”SIMC的后顾之忧
2015/6/5 医学界智库

     导读:作为上海发展高端医疗产业的先行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被各界寄予厚望。但开业一年来,目前的现状却是服务量较低,盈利状况堪忧,而且其承接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的目标定位仍面临诸多阻碍。

     来源:上海商报

     忧人现状

     患者就诊量低 总体上处于“饥饿状态”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坐落于浦东新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内,占地104亩,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公开资料显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设有500个床位,118个门诊诊室,15间手术室和11间产病房,配备心血管、骨科、整形外科、妇产、耳鼻喉、眼科、儿科等科室,医学中心与8家公立医院签约合作协议,三甲医院的医学专家将通过多点执业途径来此提供服务。

     步入医学中心,气派舒适的装潢令其看上去不像医院而更像是一家五星级酒店。与喧闹熙攘的公立三甲医院相比,这个就医环境上乘的医学中心可谓门庭冷落。

     一位熟悉医学中心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这里的病床使用率不足10%”。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医学中心的医护人员数量明显多于就诊的人。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20分钟时间内仅有两组患者及陪同人员共5人出现在门诊挂号处。

     时针拨回到一年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于2014年3月底试运行,5月28日正式开业。作为上海新医改催生的第一家国际性高端非公立医疗机构,医学中心曾被各界寄予厚望,这是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第一家大型高端综合医院,也是国家卫计委和上海市的重点项目和鼓励发展高端医疗的典型。

     然而一年以来,医学中心的运营不甚理想。201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上海市医院管理学术会议”上,医学中心首席执行官院长张澄宇曾坦言,“医院总体上处于‘饥饿状态’,虽然服务量逐月提升,但总量还是太低。”张澄宇还表示,就诊“客人”的结构也不尽如人意,其中约90%的门诊属于自费就医。

     同时,2014年平安夜,医学中心医疗院长兼首席内科医生缪晓辉的离职也成为医学中心运行不畅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问题反思

     挂号费最低300元 近期考虑降低收费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一年来运营状况不理想,无疑让有意投资高端医疗服务业的社会资本心生畏惧。

     上述熟悉医学中心的知情人士总结了医学中心面临的四大困境:“地理位置太远,合作的医生没有积极性;公立医院特需医疗的剥离没有做到位;多点执业实际操作中仍有阻碍;收费过高,脱离患者的承受能力。”

     “医学中心近期会考虑降低收费标准。”这位知情人士同时强调,“其实价格高并不是造成医学中心访问量少的最主要原因,但却是医学中心目前唯一能改变的一点。”

     记者通过医学中心服务热线获悉,目前其挂号费最低为600元,看顶尖专家则需要1200元-5000元不等。事实上,这一定价比医学中心去年开业时对外公布的价格更贵,当时公布的挂号费最低为300元,看专家为1200元。住院费用也堪比五星级酒店,其中最高价位的总统套房病房,一张病床有两名护士同时提供服务,一晚上的价格高达4万元。

     不同于公立医院,作为盈利性机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从建设初始就一直在探讨如何赚钱的问题同时,医学中心从一开始就明确,将不成为国家基本医保的定点医院,但可适用商业保险。

     在不少人看来,不纳入医保收费高昂是阻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发展的一个因素。但在这一问题上,投资界和医疗界人士的观点却相当一致——“价格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作为高端医疗服务,特殊定位与客户群体决定了其不同于公立医院的属性。据这位熟悉医学中心的知情人士介绍,“4万元的总统套房依然有患者入住,毕竟对于资产千万元级别的人士,价格并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找到顶级的医学专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且在上海大医院就医的人群中,相当大一部分人来自外省市,不存在有无上海本地医保的问题。”

     此前医学中心的管理层也曾表达过相同的观点,“高端医疗将集中解决中国1%-1.5%高收入群体的看病问题。这部分群体更在意医院所能提供的服务和就医体验,对价格并不敏感。”

     地理位置偏远 患者、专家不愿前往

     医学中心地理位置偏远,使得日程繁忙的专家级别医生积极性不高,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患者。据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透露,曾将自己的患者转诊到医学中心,但那里地处偏远,配套服务不便,患者不愿前往就诊。

     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未剥离 医学中心优势难现

     所谓特需医疗,是指公立医院内的“高端医疗”服务。特需医疗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当时政策允许有条件的单位和医疗卫生人员从事有偿业余服务和有偿超额劳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收费,要根据不同的设施条件医疗技术水平拉开档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需医疗已成为公立医院特别是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一项普遍的医疗服务设置。

     由于有悖于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特需医疗一直备受诟病。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需求客观长期存在。所以根据有关政策设想,医学中心将承接公立医院转移过来的特需医疗,并采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不占用医生、公立医院床位、社保等,避免公共资源分配不均。

     统观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目前面临的几大难题,其中“公立医院剥离特需医疗没有做到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公立医院同样能提供高端的医疗服务,且与三甲医院专家的距离更近,对比之下,医学中心的竞争优势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医师多点执业 实际执行遇“玻璃门”

     此外,“放开医师多点执业”这一呼吁了多年的待解顽疾,虽然在政策制定层面已有不少进展,但在实际执行中却依然存在“玻璃门”。

     开业之初,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就与沪上80多名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达成合作意向,这些专家将以多点执业的方式为中心的患者提供服务。即医生不脱离目前公立医院的体制,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去医学中心坐诊,这一模式在国外的发达国家较为常见。

     不过,借用从协和医院“出走”的医生于莺对多点执业的实际执行情况的点评:“接触一些年轻医生就会发现,多点执业现在还是一个很空的概念,很多年轻医生并不敢向自己的医院提多点执业。每个医院在实施过程当中会有自己的细则,比如说你必须将申请上报给科主任,科主任上报给院办,院办批了以后才能多点执业。”可以看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多点执业也仅限于纸上谈兵。

     (原文标题: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高冷范":依旧处于"饥饿状态")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价值,欢迎您点下“赞”,并转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如果您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