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系杀入医生集团
2015/6/18 医学界智库

     导读:莆田系也来借助医生集团的概念“洗白”。政策依据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各种体制内医生集团只能是个过渡动作。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生集团的概念不断升温之际,又来一个凑热闹的——某号称“中国医院发展联盟”的机构昨日宣布,将以中康协同(北京)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为运营平台,会同北京各知名三甲医院近200名顶级专家,联合各地2000多名各学科带头人,共同发起筹备成立国内最大的体制内医生集团——中康医生集团。

     这么大的口气,背后是什么来头?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医院发展联盟于2012年5月4日正式报备并文件批复成立,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业务指导。由国内权威行业协会、知名三甲医院及优秀民营医院共同发起成立的高端、群众性的非营利性联盟平台。”

     如果以上信息还不够明确的话,再看一下百度百科的搜索结果——自2012年起,中国医院发展联盟与华夏医界网等机构联合举办“中国民营医院院长年会”活动;自2013年起,由中国医院发展联盟与华夏医界网联合举办医界华夏行活动,医界华夏行是华夏医界网自2012年起举办的公益性医院营销策划大型活动……

     明眼人一望而知中国医院发展联盟的莆田系背景。而其网站显示:中康协同(北京)健康管理机构隶属于中国医院发展联盟专家会诊中心,汇聚北京各学科知名医学专家,独创“重大疾病诊前、诊中、诊后360°云健康”服务体系。

     说白了,就是莆田系借用时下火热的医生集团概念,重新包装了他们收买各路专家“走穴”、“开飞刀”的老生意。这算是一个相当聪明的“洗白”办法,问题是他们列举的那些学科大拿们真心愿意被这样点名拉出来背书么?

     抛开这点不谈,医生集团可不是仅仅把医生们联合起来那么简单。获悉中康集团筹备成立的消息,国内首个医生集团的创始人、自由执业的先行者张强医生,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调侃了一句:“国内最大的体制内医生集团应该是’中国医师协会’”。紧接着,张强医生更语带殷殷地说:“偌大的京城,也应该有一个真正豪爽并带点自信带点小资带点职业精神的医生集团了。”

     张强医生一语带过点到即止,实际上,体制内医生集团面临诸多挑战。不能讳言的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去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两边的收费差异明显,如何避免利益诱导的嫌疑?尽管这么做客观上打破了公立医疗体系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垄断,也诚然很多患者有支付能力且有支付意愿、甚至对多花些钱就能及时就医感恩戴德,但医生难以面对其中的法理拷问。整件事情其实质和“走穴”、“开飞刀”一样灰色,并且不会因为套上了“医生集团”的时髦概念而改变。

     说到这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体制内医生集团的政策依据“多点执业”,本身就是跛脚的,它是在承认既有的对公立医院医生身份管制的前提下,给其一定限度的“自由”,这就注定了多点执业的体制内医生是戴着镣铐跳舞。

     此外,医生集团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利益分配都有许多规范,需要参与者认真考量谨慎实践。比如,如何引入合适的商业医保伙伴?又比如,医院是医生执业的平台,一般来说是非营利性的(也有少量营利性医院),而执业医生是营利性的,医生集团如何从架构上防止医生的self-interest?各路人马在匆忙打出“医生集团”的旗号时,是否对相关问题也已有所擘划?

     泼了这些冷水,并不是否定体制内医生集团对于部分缓解看病难、对于树立医生品牌的积极意义,而是想说明它只能是医改中的一个过渡动作,真正能够解放医生、成就医改的一定是医生自由执业,自由组建真正的医生集团。

     (说明:本文引述张强医生微信朋友圈言论已征得其本人同意;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