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保障患者安全五大新领域
2015/6/24 医学界智库

     导读:美国医学博士简要介绍患者安全性质的变化、医疗保健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改善未来患者安全的五大新领域的构想。

     作者:陈欣(编译) 莫人英(责编)

     来源:动脉网

     1999年出版的医学研究所报告《人孰无过》(To Err is Human)中指出,每年有44 000到98 000的美国人死于可预防的医疗差错。自那以后,改善患者安全的运动就大爆发。在2000年时,运动主要致力于增加安全性报告,纠正如手术位置错误等医疗事故,并将患者安全评级引入各家基准医院。

     十余年后的今天,人们的努力又有了新的方向,如针对有意义使用和《平价医疗法案》推动的成本降低等问题。但根据国家患者安全基金会总裁兼CEO Tejal Gandhi博士的说法,还有几个新的重点正在酝酿之中。6月8日,在美国丹佛召开的2015年AAMI会议期间,Gandhi博士在Dwight E. Harken纪念演讲中简要介绍了患者安全性质的变化、医疗保健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改善未来患者安全的五大新领域的构想。

     护理的连续性。护理类别中的“非卧床护理”通常适用于传统的初级保健机构,但它也同样可应用于透析中心、疗养院、康复中心和家庭护理等,后者与初级保健机构大为不同,它有着各自独特的需求,其中的核心问题有:非依从性(有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基本处方药物没有被吃完);严重疾病的漏诊或延误,如癌症诊断等;诊断过程中的故障,如未能安排相应的测试等。Gandhi说,人们可以引入双重检查和决策支持,来帮助减少引发这类问题的 “认知误区”;另外,还可应用闭环测试结果和转诊管理系统来帮助减少系统误差。

     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和体验。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形成伙伴关系以促进患者参与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这种家长式的态度和医疗系统的碎片化往往成为取得疗效的障碍。据Gandhi所言,医疗机构的领导者必须将患者参与纳入其核心价值中,并将自身的工作人员培养成为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合作伙伴。临床医生必须学会与患者共享信息,并在发生错误时做出道歉。患者必须敢于为自己发声,在不甚理解时大胆向临床医生提出质疑,并邀请家庭成员陪同其一起看诊,引入患者家庭咨询理事会和患者报告制度等也能促进这些价值观的传播。

     注重员工队伍。正如较高的患者参与率与治疗的积极结果密切相关。研究还表明,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能够从原则上加强患者安全。然而从整体上讲,医疗行业的职场气氛相对来说较为负面,且面临着其他行业中没有的风险因素,它会使员工更容易出错和做出忽视安全的行为,从而危及患者安全。医护人员的受伤率比其他行业也高30倍,且有三分之一的护士承受着背部或其他肌肉骨骼损伤之苦。霸凌、言语的贬低或怠慢、以及缺乏支持或感激等因素,往往导致医护人员的高倦怠率和员工流动率。Gandhi说,为此,医疗机构必须创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致力于解决对于医护人员的不尊敬行为,并建立绩效指标的改善措施。这样便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享受工作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同时也能间接地服务于患者安全。

     增加透明度和衡量透明度的指标。Gandhi认为,医疗企业需要提升其透明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患者及其家属需要获得有关不良事件的准确、完整及尽早的报告。临床医生之间应该相互分享不良事件的数据,以使护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同样的,医疗机构也应分享彼此的最佳医疗实践。此外,业界还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衡量透明度的指标,以提高透明度。这意味着它们应该确定哪些数据需要首先测量,并讨论出如何创建有用的指标。

     优化HIT应用以提高安全性。一些用以减少错误、提高患者安全性的医疗IT解决方案正脱颖而出,例如条形码、电子处方以及电脑化的供应商订单输入等。与此同时,Gandi说道,这个行业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因更广泛采用医疗IT解决方案而导致的诸多不可预见的后果。例如一项研究表明,10%的电子处方中仍包含有错误。电子病历可以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数据,减少人工数据输入导致的错误,但它也是临床医护人员产生倦怠的原因之一:医生和护士都抱怨电子病历的可用性糟糕,数据输入耗时耗神,扰乱了其亲身进行患者护理的节奏。目前,National Coordinator for Health IT 的2013年安全计划正致力于使HIT危险因素的报告变得更为容易,并帮助建立起HIT的安全重点研究。

     原文标题:《美国国家患者安全基金会总裁Tejal Gandhi:改善患者安全的五大新领域》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