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需求排到100年后
2015/7/9 医学界智库

     导读:“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一方面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三级医院压床现象,还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

     作者:易静娴

     来源:医策

     日,从上海政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专题协商会传来消息:上海正在进行医疗价格服务调整三年计划,改变以药补医的现状。而在未来,上海市中心部分二级医院将改成护理院。

     我国的二级医院长期处于“夹心层”的尴尬地位,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导致宝贵的医疗资源处于空置状态。若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医疗事业的均衡发展。随着我国渐次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已成为众多家庭的困扰。如果将二级医院及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改成养老护理院,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相结合(简称“医养结合”),不仅可以为老年患者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紧张,配置不平衡的问题。

     “医养结合”这种选取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先期开设部分病床,探索“以医助养、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提供包括咨询、检查、诊治、护理、康复及临终关怀等一系列服务,以满足老年患者实际需求的服务正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展开。

     医养结合,前景可期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一家由市政府投资兴办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地处北三环黄金地段。作为北京养老院的“范本”,现有床位1141张。

     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之初,福利院就提出了“医养结合”的前卫目标,集结的第一批专业医护人员中,就包括北京市卫校的康复护士专业毕业生。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利院设有颐养区、生活照料区、养护区和医疗区,从打扫房间、更换床单等个人生活照料服务,到定期测量体温血压等护理服务,都能提供,可以很好地照顾老人。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座老年病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老人就医也很方便——福利院确实是一直在践行医养结合的目标。

     价格方面,公办福利院的相对便宜,最普通的两人间价格仅1200元/月。相比之下,很多民营养老机构地理条件、基础设施、服务质量远比不上这里,但价格却要高出很多

     医养结合的好服务,常人能接受的低价格,显然会造成这家明星级养老院一床难求。福利院一度因为排队人数过多,而停止入住登记。工作人员介绍,每年能腾出来可供新人入住的床位不足100张,“两周报名的人就把一年的空床住满了”。

     这种拥挤的状况,并不是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的特例。“一万人在排队,入住要等一百年。”是网友们对养老院无奈的调侃,也反映出时下养老院资源的稀缺。

     岗位特殊,护士愿意转岗

     “过几年,待我年纪大了,如果不能升护士长,那么在工作方面能够如何走下去?”自从过了35岁,武汉某三甲医院的肿瘤外科护士王芳芳,就越来越担心这个问题。体力逐渐下降的她,面对越来越忙碌的工作,已经有些力不从心。

     “肿瘤外科的病人经常需要我们帮忙搬上搬下,巡回查房、巡回护理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关注病人的饮食、大小便、睡眠、情绪及心理变化,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告知检查结果与治疗进展。”这些工作对于体力的要求太大,让王芳芳决定,在40岁以前,如果没能升职,就辞职回家。

     王芳芳告诉记者,确实有同事在离职后到养老院去做护士,“同事们由于忙累,大多会在45岁左右退居二线。但实际上,这时候的护士是最有经验的,让人觉得非常可惜。养老院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照料老人需要经验丰富的护士,工作相对而言也不会那么忙累,也没有那么复杂的医患关系要处理。”

     关注升温,政策利好

     为什么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会出现“排队百年”难以入住问题?根源在于医养结合养老资源的严重失衡。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业日益成为诸多机构与资本看好的朝阳产业。2013年被视作“养老元年”,当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成为指引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进入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进一步出台养老产业发展的配套意见。

     2015年2月,民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PPP(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等模式建设或发展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跨区联合、资源共享,发展异地互动养老,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

     政策之外,确实有很多目光已经注视到了这片领域,在做着一些尝试。据悉,天津今年也将选取1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先期开设500张老年病床,探索“以医助养、医养结合”的服务新模式。当地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工作人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医养结合”这种医疗护理养老模式所具有的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是老年病人在家庭、养老院养老无法实现的。“天津市将大力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一方面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三级医院压床现象,还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

     医养结合的想法虽好,问题也并不是不存在:长期护理的费用如何解决?目前退休人员收入较低,平均月养老金在2000元左右,农村老人的收入更低。一个失能老人在护理机构的月照护费用普遍在2000元以上,普通老人是承担不起的。而商业保险不仅无法满足护理需求,还有很多限制条件。

     2015年两会,温州医科大学校长瞿佳代表的建议便与该问题有关。瞿佳建议,可由政府、家庭或个人按比例各承担一部分费用,当老年人年老失能需要护理服务时,可从中支付相应费用。由政府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分级分类补贴制度,逐步扩大补贴范围,不设收入门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建立专业失能老人医院,更好地保证失能老人享受到专业化医疗服务。

     原文标题《探索 | 医养结合热度渐现: 一万人在排队,入住要等一百年》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