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医生者方能得天下
2015/7/16 医学界智库
导读:医生才是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调动了医生积极性的医改才是成功的医改,医生主动去“+”互联网的移动医疗才是有前途的移动医疗。无论如何,得医生者方能得天下。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原本以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共识,不曾想到却引起业界的争论,于是也想掺合进来白乎两句。为了避免无谓的口水,首先声明此处所言的“得医生者得天下”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讨论的目的只是想辨析一下医疗行业的关键节点和运作规律。本文观点非常坚定:得医生者方能得天下。
从理论上说,医生才是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除了那些明确只是为患者提供服务的移动医疗企业,但凡涉及诊疗业务的,哪怕是轻问诊业务,都必须先集结一定数量的医生,才能考虑“打天下”的事儿。这就好比要开饭馆总得先找厨师,总不能说我吸引到了一帮吃货就可以称霸餐饮业了吧?即使一开始好厨师冲着庞大的客户群体而来,饭馆经营好不好也得看厨师的菜做得如何,而决定厨师发挥水平的,是饭馆的激励机制,也不是食客。
较之于厨师对于饭馆的重要性,医生对于医疗行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背后的道理就是:对于垄断行业而言,获取资源的重要性大于获取顾客的重要性。不要说我国的医疗体系尚处于公立垄断之下,即便是市场化的医疗体系也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因为医疗行业具有高技术壁垒,一些国家还有执业牌照的数量限制;而医疗需求是个“无底洞”,甚至可以被无限诱导出来,医疗服务供给相对而言就总是稀缺的。所以医疗市场一般来说都近乎“寡头垄断”模型,医生资源的地位显而易见。
从实践上来说,不妨看看嗅觉敏锐的资本都去了哪里。为什么BAT大佬之一的腾讯斥巨资投入丁香园,多如牛毛的患者社区却缺乏动静,更没传出相当体量的投资消息?为什么今年以来,风起云涌的医生集团不断地吸引到资本的瞩目、甚至在还没有完善治理架构和清晰赢利模式的情况下就获得千万级别的融资?
具体到近几天业界的争论,反对“得医生者得天下”的一些论述,笔者也不敢苟同。Doc. Ray附议陈亚慧称,“患者多是冲着医院的牌子以及方便程度去的。当然,也可能未来医生的个人品牌会凸显,但至少目前不是。如果把搭建移动医疗平台比作开医院,医院开在荒郊野外,即使荒郊野外的医院个个都是名医坐堂,我想病人也不会太多。”然而,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患者而言,北京协和医院的可及性恐怕不比开在荒郊野外的医院更高吧?其日门急诊量的历史峰值是1.5万人次,业务量稳居全国前三,“其中大部分为外地患者”。不光协和,许多著名大三甲都是如此,而其实这些医院还没做到“个个都是名医坐堂”。
Doc. Ray在反驳刘谦时说,他不觉得必须看好医生的患者是大多数。这里他混淆了概念,他所说的好医生应该是指好的专科医生。的确,有很多疾病可以在基层解决,前提是基层也有好医生——好的全科医生。而移动医疗既不能让好的专科医生下基层(真正的诊疗过程必须在线下进行),也不可能生产出好的全科医生——借助于移动医疗工具、包括专家的远程指导,的确有助于诊疗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但分级诊疗的构建,一定要靠扭转现有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这有赖于政府职能转变、打破公立医疗体系垄断、医生自由执业,这个过程中移动医疗可以打打下手作作推动,离所谓的“得天下”差得有点儿远。
“得医生者得天下”的反对者还说,“如果(医疗)模式患者认可了,那么名医不请自来,扩大名气,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这也值得商榷。从广谱的行业特点而言,对医疗模式的判断起决定作用的显然是医生而非患者,医生获得名气也主要靠过硬的医疗技术而不是顺从患者的要求。具体到我国的医疗行业,患者就更是缺乏话语权:整个医疗体系是高度行政化的,医生的评价和相应的待遇都由政府而非市场说了算,“患者认可”有多少份量?——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拿“开飞刀”来说事儿,请问医生的动力是更多的患者还是更高的报酬?要知道,能被请去“走穴”的医生是不缺患者的,想想很多院长反对多点执业的原因就明白了。
由此,Doc. Ray “要想让医生实现价值,还得在患者身上下功夫”的论断缺乏依据。专家理论以及新医改数年来的曲折探索,都早已说明医生价值的实现要靠放开医疗市场、放开自由执业,“要在患者身上下功夫”的说法堪称奇闻。
总结陈词:医生才是医疗行业的核心资源,调动了医生积极性的医改才是成功的医改,医生主动去“+”互联网的移动医疗才是有前途的移动医疗。无论如何,得医生者方能得天下。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