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积极性”拖了医改后腿?
2015/7/23 医学界智库

     导读:《医科院报告》认为,医改对“人”的重视不够,影响医改效果的实现。改革尚未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低。

     作者: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媒体报道,7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下称《医科院报告》)。报告认为,新一轮医改进展总体良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满意度有所提升,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有所缓解。与这份报告的“高调”发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的7月15日,国家卫计委在“体制改革栏”以《医改简报》形式“低调”发布了两个“医改报告”,一个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督查报告》(下称《县级督查报告》),一个是《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报告》(下称《城市评估报告》)。一时间,医改到底做的怎么样,官方怎么看,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仔细读之,与以往此类报告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报告不只说“好”,而用了较大篇幅明确指出了“问题”,给人“还算客观”的印象。但在影响改革效果的认识方面,三份报告还是明显表现出“官”“民”不同。

     《医科院报告》认为,医改对“人”的重视不够,影响医改效果的实现。改革尚未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和认可度低。医务人员工资标准远远落后于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受到很大制约,医疗卫生行业吸引力不足,医疗执业环境不理想,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责任大、风险大,医患矛盾尖锐。这与今年5月27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基本一致。

     而出自官方的《城市评估报告》和《县级督查报告》尽管也指出医改存在很多问题,如《城市评估报告》指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尚未完全破除,组织实施机制尚未理顺,影响了推进改革整体合力的形成,“三医”联动改革进展不平衡,改革的路径需要进一步明确,重点需要更加突出,力度需要继续加强,改革的综合性不强,政策缺乏集成叠加效应等,但并没有把对“人”的重视程度不够明确提出来。在“建议”方面,尽管也提出要“找准改革突破口”,但其突破口仍然是“破除以药补医”,办法也还是取消药品加成,改革招标采购机制“降药费”这些百试不“验”的老举措。尽管再一次提出要把“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受鼓舞、医院发展可持续”作为改革成效的基本标志予以明确,但并没有提出有效办法。

     而在《县级督查报告》中对“困难和问题”也做了“展示”,如破除“以药补医”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县级医院债务负担较重,改革的综合性有待加强,政策设计的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提升,组织实施机制尚未理顺,改革存在“肠梗阻”等。尽管也提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影响了“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的实现,要求“亟待提升”,但在调动“医务人员切实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提升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的办法方面仅仅只是“要通过舆论宣传”。

     地球人都知道“治病求本”,因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然后再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办法。而从官方的两个报告看,距离“本”还有不小的差距。因为很多医改专家不止一次的讲过,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是医改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根本之路,因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知道中国医疗问题的“病根”在哪儿,也只有他们心甘情愿下决心去“治”,这“病”才可能去“根儿”。那么当下第一要做的就是医改主导者们,真正把医生请进医改政策制定与决策的桌子上来,共商大计,或者医改主导者再来一次85年前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式的医改调查,特别是地方政府医改主导者们非常必要。也希望地方政府用真心解决医务人员的压力、报酬、风险、尊严等,优化执业环境,让他们不再戴着钢盔上班,不再提心吊胆工作,不再担心早上到医院晚上能不能平安归来。也不再像网上所传的那样,“医生:这日子没法过了,爱我,或给我一片草原,或让我走”和“如今,聪明的孩子谁还学医呀?”持续下去!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