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舆情应对的十大新招
2015/8/18 医学界智库

     导读:天津爆炸案爆发之后,舆情应对的迟滞引发了各类次生舆情。本文作者专门梳理了新媒体环境下医院舆情应对的新十大核心观点,供医院管理者参考。

     作者:施琳玲

     来源:“雨林在线”微信号

     (《医学界产业报道》转载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津城,一座哭泣的城。除了伤亡的惨烈之外,这几日关于事故的舆情应对情况也甚为惨烈,引发各类次生舆情。难怪李总理为此也一声叹息“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

     在此,我不禁联想到在众多的医疗媒介事件中,有些医院管理者的表现似乎也是令人捉急。为此,根据我的观察,专门梳理了新媒介环境下的医院舆情应对的新十大核心观点,以核心句的形式呈现,供医院管理者参考。

     这些观点是基于我们所处的新媒体环境,有些问题已经充分暴露,矛盾突出,在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医疗从业者以及传播学者的努力下,局面有所扭转;有些问题隐形存在,在现在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这些问题严重蚕食着医院形象、破坏医患互信、阻碍医改进程,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并尽快拿出应对策略。

     1、医院在形象维护上是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再不能独善独美其身。

     2、医院的舆情从原来的外部舆情正向“内外双重舆论”的压力转变,成为医院管理者的新挑战。

     3、通过对近年来各类医疗媒介事件的梳理发现,六成以上的医疗媒介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八成以上媒介事件的爆发强度是可以有所减弱的。

     4、舆情是敌情,需要严阵以待、科学应战。舆情又不是敌情,是评估民意改善管理的瞭望窗。错把舆情当民情、错把民情当舆情都将陷入舆情漩涡。

     5、阻断恶性传播链,需要第一时间的介入,“温水煮青蛙”的传统应对方式会制造谣言空间、加速恶性传播。

     6、舆情处置上的“息事宁人”就如医疗纠纷中的“息事宁人”,都是毒瘤,会背离真相,越行越陷入“罗生门”,直至再也找不到真相。

     7、对舆情处置上,要有“错了就是错了”的坦诚,要有“对的就是对的”的底气,要有阻止“瑕疵无底线放大”的勇气,要有说服“事出有因”的智慧。

     8、利用自媒体对不实医疗媒介事件进行纠错,是扭转舆情的有效途径,科学精神是重要的纠错武器。放弃话语权是舆情处理中最不可取的选择。

     9、县市级医院是医疗媒介事件的重灾区。县市级医院的媒体应对与大型医院相比难度大,存有应对经验缺乏、媒体基础差、受牵制因素多、自主话语权少、破坏力强等现实困境。加强县市级医疗机构管理者的媒介素养培训迫在眉睫。

     10、舆情非单极化,存有正反两极,突发事件负面舆情的发生几率和杀伤力需要用日常正向传播内容进行消解。目前,医疗行业存在正向传播无力的普遍现象,很大程度上被负面舆情掩盖和忽略。医疗行业正向传播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议程亟待重视和亟需开发。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生导师。)

    

    

     医学界产业报道
(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